体态律动,让音乐欣赏课堂动感十足
2022-03-17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蒋 玲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懂得音乐、欣赏音乐,才是一个人审美修养形成的基本标志。在音乐教育中,倘若脱离了音乐欣赏教育,那么,音乐教育根本谈不上完美。在音乐学科教学中,音乐欣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审美情趣、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
律动教学法是由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的,也称为体态律动。简而言之,就是让受教育者将身体各个器官当成乐器,将听到的音乐旋律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述和诠释。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是一种动的艺术,动是音乐的灵魂与精髓。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体态律动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以体态律动培养音乐欣赏之花,以体态律动让小学生们欣赏音乐,感悟音乐,了解音乐。
一、什么是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教学模式由达尔克罗兹提出,其目的是在唤醒人体本能的基础上,提升人们对节奏、节拍的敏感性,使人与音乐实现天然性的融合。
这种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被广泛推广,并且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提出了崭新的思路。体态律动的运用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创新性教学。另一方面,体态律动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天分的展现提供了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促使他们在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保持高度而集中的注意力,所以,体态律动的运用在提升学生艺术情操、音乐综合素质、音乐学习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一)体态律动显示了音乐的多觉统合
体态律动把内心的音乐感受外化为一种有控制的身体运动,外化为一种具象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达,很好地诠释了音乐这门艺术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运用肢体律动配合音乐、演绎音乐、诠释音乐,将听觉与视觉融合为一体,将看不见的乐感瞬时展现,将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和其他的元素一一呈现,从而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艺术世界中,真实感受音乐的存在。在体态律动中,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运动方向表示音乐元素中的低音、中音和高音,用动作快慢表示音符的长短,用动作时间的速度改变表现音乐的渐快和渐慢,通过动作的重量表示音乐中的重音和重拍,用肌肉的松弛和紧张表示音乐的强弱。一系列与音乐元素环环相扣的肢体动作,能够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并形成视觉中的“点线面”效果,从而促使他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真实存在。
(二)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考力、注意力、欣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倘若老师直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可能有些难,还会有一些小学生总是担心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所以不愿意将心中的音乐感受进行表达。而通过体态律动,学生放松肢体语言,让音乐元素与动作糅合为一体,在主动聆听的过程中,将本身无生命的乐曲聆听转化为一种动态的音乐体验,将内心对音乐的看法感受外化出来,这一体验过程是一种表达的过程,是一种诠释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当学生能够听得懂音乐时,也能够改变对音乐学习的态度。在听音乐时自然而然会对正在聆听的音乐做出相关的身体反应,从而对音乐课程产生热情的情绪。
(三)体态律动能够促使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心理学家恩格斯凯希尔曾经说过,人的核心品质是创造性。人只有融入创造性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体态律动,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将听到的音乐“说”出去、“演”出去,将耳朵聆听与身体反应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音乐创造思维。比如,在对同一歌曲或是同一节奏的演绎过程中,有的学生拍腿,有的学生旋转,有的学生摇摆……学生的即兴创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这种创作是不可复制的,在即兴表演中启发了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也真正让学生在体验、理解和表现的过程中,获得了创造音乐的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音乐的表达不仅仅是对旋律的唤醒,还是赋予音乐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的诠释与表达。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乐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促使学生感悟音乐的艺术美是一线教师的重要责任与义务,更是新课改的呼唤。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但是他们也拥有视觉、听觉、感觉、理解方面的音乐潜能,能够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并通过自身的动作想象和动作记忆对聆听到的音乐进行表示。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往往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乐器等作为提示,来积累学生肢体运动经验,从而使教学更加视觉化,让欣赏教学在学生的体态律动中更加高效。
案例一: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江西民歌,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曲调委婉动听,表现了根据地人民丰收后的喜悦之情。整首歌曲基本上由具有起、承、转、合关系的乐句构成。在教学本首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欣赏和学习中感受当地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庆胜利的热闹气氛,笔者在课堂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首歌的时代背景图像资料:在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热情拥护革命政权,积极报名参军,潘冬子也要求参军。群众欢呼红军胜利归来,欢天喜地唱起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时,全班学生与笔者一同沉浸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之中。随即,笔者提出:“接下来,老师将要为你们播放《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默默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边聆听,一边想象:倘若你是解放区的人民,看到红军取得了胜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会怎样表达心中的感情?”随着曼妙音乐的播放,全班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艺术世界中,歌曲放完之后,笔者用简单的几个肢体律动来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感。然后,邀请班级中的学生,将自己听歌时的情感用肢体动作一一表现。通过体态律动,学生的身体与艺术实现方式彻底融合。在自由律动、自由表现中,学生真正体会了歌曲的旋律,了解了歌曲的情感,同时,课堂教学气氛也异常活跃。邀请了几组学生之后,笔者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大型歌舞《东方红》中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秧歌舞片段,师生在班级中共同唱歌,跳起秧歌舞。笔者鼓励全班学生将自己的文具、水杯等当作锣和鼓,伴随着乐调“敲锣打鼓”。班级中一派热闹、欢快的场景,学生全部融入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在欣赏和表演中,对歌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设计意图:以歌曲背景故事讲解为基础,让学生理解整首歌曲的情绪和场面。随即,带领学生一同进入歌曲的欣赏中。在以教师为示范、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表现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互动。在师生共舞、共同律动中,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用身体诠释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敲击舞动感受音乐的律动,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和情感表现,从而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案例二:
在《Do Re Mi》的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学习有趣的音符,感受欢快的歌声,笔者采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身体位置感受音准的高低,既训练学生的音准概念,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展开律动表演,体会音乐学习的快乐。
首先,请全班学生起立,笔者通过体态律动来帮助学生唱准音阶:Do——全体学生蹲下;Re——身体呈半蹲姿势,双手摸膝盖;Mi——上身挺直,轻轻坐在椅子上;Fa——坐在椅子上,双手掐腰;Sol——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肩膀上;la——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耳朵上;Si——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头顶……通过几组练习,将音准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相连,让学生掌握高音音准概念。
其次,笔者让全班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七个人。运用Do、Re、Mi、Fa、Sol、la、Si 七个音,进行音乐表演创编,以展现对七个音阶的了解。15 分钟之后,笔者邀请每个小组在讲台上进行表演。第一组学生的动作很简单:第一名学生蹲在讲台上,第二名学生半蹲在讲台上,接下来的每名学生都比前一名学生的高度高一些,直到最后,一名学生踮起脚尖,站在讲台上,每一名学生在表演时,都是以第一名学生蹲的姿态开始的,每名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发出与自己动作相匹配的音。第二组学生的表演很有趣,展示的是一个“跳房子游戏”,七名学生分别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小屋子建在五线谱上,并且每一间屋子的位置都与音符相对应,每一名学生分别戴着与自己的音符相匹配的头饰。第二组学生邀请笔者参与到他们的律动过程中,扮演弹奏者。笔者弹奏一个音符,与这个音符相匹配的学生就会发出声音,并跳到与自己相对应的音符小房子中,当笔者弹到下一个音符时,上一位学生就会跳出房子。在整个游戏中,笔者一开始弹奏的速度慢,随着游戏的进行,速度逐渐加快,学生也随着弹奏的快慢,改变着自己的动作。
设计意图:“我的朋友Do Re Mi”这一单元的总要求为让学生学习有趣的音符,在《Do Re Mi》的歌曲欣赏中,更要巩固学生对音符Do、Re、Mi 的识记。所以,笔者先为学生做了示范,让学生能够理解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表示这七个音符的高低。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小组的聪明才智,一同进入到音乐创编活动中,随即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一教学过程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真正感受音乐学习的快乐、音乐欣赏的魅力。
案例三:
《水草舞》是一首钢琴曲,在这首乐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优美活泼和热烈的情感变化,并且体会钢琴语言,了解乐曲所抒发的人们在大自然中欢快愉悦的情绪。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三遍乐曲,促使学生对乐曲有初步的印象并且了解这首曲子的旋律特点。随即,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鱼美人》这部舞剧的片段,让学生逐步进入优美起伏、奇妙美好的水下世界中。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根小小的水草,随着这首乐曲在课堂中翩翩起舞。这时,全班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小小身体模仿着水草的摇曳。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身体与乐趣融为一体,让他们尽情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根水草,在海水的缓缓波动下,翩翩起舞,在奇妙美好的水下世界里尽情摇曳。这样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身体演绎乐曲,用心灵感受乐曲,不但能够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又能够促进他们体会钢琴微妙而又温馨的氛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听辨能力。
案例四: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曲再现了单三部曲式,并由三个乐段组成。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了解这三个乐段中歌曲的不同力度、不同速度、不同情绪,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展开了律动,用身体演绎歌曲。以第二乐段的欣赏为例,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引导:“战士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求和对敌人的仇恨,他们扒飞车、炸桥梁投入到激烈的战争中去,你认为在这样的场景下,这首乐曲的旋律会有怎样的变化呢?”随即播放乐曲让学生欣赏,欣赏完之后,学生回答:节奏越来越紧凑,速度更快了,力度更强劲。笔者问道:“我们怎样用身体来表现出‘飞快的火车’和‘奔驰的骏马’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有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挥舞着自己的手臂,而有的学生已经激动地站起来,迈开了腿,挥动起了手臂,还有的双手握拳用力向上捶。同学们运用手臂、拳头、走步等表示出了音乐的走向,同时,也通过身体的展示,进入了当时的战斗情景中。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互相启发为基础,让学生自我揣摩、自我想象,运用自己的动作诠释音乐,从而让他们的欣赏更加全面,演唱更加投入。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有着模仿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容易被有趣和新颖的事物吸引。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有效运用体态律动法,培养小学生的欣赏力、专注力、思考力、表达力与节奏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理解音乐节奏与律动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感受音乐整体上的协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