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2022-03-17辛显华
辛显华,王 雪
(沈阳工业大学a.文法学院;b.石油化工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法治素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促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充分体现了在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普法工作的首要位置,将宪法教育寓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系统推进法治教育”,把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作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的重点。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优势转化为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要积极回应多方诉求
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回应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现实诉求,不断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全民法治观念的提升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1]15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特别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才的法治素养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无论什么领域、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法治素养,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学习、生活、工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都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实施法治文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提升法治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要把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发挥法治文化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熏陶作用。三是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解决自身成长发展面临的困惑。大学生法治教育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二0三五年“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5,而法治素养已经成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只有坚持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明确共同目标、任务和各自的责任,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建设。同时,大学生法治教育一定要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高度去落实和推进,确保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
1.坚持系统性原则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元主体。在这个系统中,高校自然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是,高校想更好地实现法治教育效果,离不开政府、社会及家庭的协同作用发挥。从高校内部来看,大学生法治教育更应该坚持系统性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法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地位,通过思政课系统性的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推进法治教育,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鲜活的法治教育案例、灵活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需要统筹协调多元主体的价值认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共同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
2.坚持政治性原则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本质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心的法治教育。随着我国日益发展壮大,西方敌对势力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通过网络渗透抹黑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弱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行动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越要高度重视政治性原则,始终把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作为根本使命。坚持政治性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将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讲清楚、讲透彻,彻底揭露西方所谓的“民主法治”的虚伪本质。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努力形成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核心的队伍建设体系、“全过程育人”理念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实施体系和“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是基本前提
“核心价值观是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认同,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多元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5]一是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做出制度性安排,进一步厘清各类主体的职责功能,特别是要明确高校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职责。要将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使外化情感内化于心,形成感情共鸣和认同”。[6]二是高等学校要重新定位大学生法治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道德高尚、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大学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无论是通识类人才培养还是专业类人才培养,都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如果不懂法,甚至不守法,必将与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背道而驰。三是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社会是有力支撑,因此,要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比如,要强化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强大的社会沟通和协调能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2.形成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核心的队伍建设体系
没有强有力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队伍,就不会有良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大学生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是以教师为主体,同时借助于朋辈教育力量的一支特殊队伍。一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法治教育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法治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是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是通过思政课去系统深入地接触法治、思考法治。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只有不断提升法治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给予大学生高质量的法治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综合运用网络科技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入脑入耳入心。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法治实践的指导能力,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载体,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思政课教师将法律基础课转移到法庭或者法治教育基地,或者聘请法律实务工作者走进课堂,更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的积极性。二是辅导员要提升作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引导者的能力。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使命。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与辅导员接触最为密切,辅导员的工作方式、育人理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加强辅导员法治素养培训,提升辅导员法治化育人能力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培训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法治化育人能力不仅体现在辅导员从事的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更体现在辅导员的思想价值引领中。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团会、三会一课、班委选举、纪律教育等多种载体,努力实现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引领能力,将大学生法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三是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组织领导能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协调学校优质资源开展工作的优势,承担着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文化能够感染人、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建设法治校园文化的重任,在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校园景观建设、校园媒体宣传、大学生法治实践活动等载体中,有效组织、精心谋划,协调高校现有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全方位助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开展。
3.形成“全过程育人”理念为核心的实施体系
“全过程育人”的法治教育实施体系是指将大学生法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实施法治教育。坚持全过程育人,既要保证法治教育的连贯性,也要突出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落实落小落细上下功夫。一是要保证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连贯性。首先,把法治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中。大学生在入学前,虽然接受到一定的法治教育,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不足以满足大学生活的需要。比如,很多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大学生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的现状,针对新生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引诱贷款等违法行为,对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针对新生开展必要的安全和防诈骗教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知识教育,能够有效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要注重法治教育的阶段性和针对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会遇到各类法律问题,有的对网络法律法规、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缺乏充分认知;有因发表不当网络言行及法治意识不强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还有的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国家机密等。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将法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校规校纪教育结合起来,将大学生法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多种主题教育有效结合,深入发掘不同教育主题下的法治教育元素,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再次,要打通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大学生进入到高年级和毕业年级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权益保护,要重点开展《民法典》《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要对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自身合法权益侵害事件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和指导,引导学生避开就业陷阱和欺诈,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要体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特殊性。首先,综合性高校拥有较为完备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水平。比如,综合类高校一般拥有法学专业,充分发挥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对于推动全校范围内的法治教育环境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其中,法学专业师生可凭借专业优势,通过法治教育讲座、法治文化活动、模拟法庭等载体,给非法学专业学生接触法治实践提供便利,为全校法治教育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非综合类高校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更要体现专业特殊性。重点依托校内外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夯实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基础。同时重点加强专业相关的法治教育,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医学类院校要重点加强《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
4.形成以“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7]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要全方位发掘高校的法治教育育人元素,将大学生法治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全领域。一是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的重要作用。高校各类课程都要积极发掘法治教育元素,将法治教育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结合,实现各类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其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蕴含着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补充。比如,历史类通识课,要发掘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从历史的视角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历程,要在中西法治发展对比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二是科研育人要坚持道德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科研育人是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是衡量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指标,要从道德和法治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既要从道德角度教育大学生坚持学术诚信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也要从法治教育的角度进行预防学术不端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高校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本身的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重点加强对于教师科研育人方面的监督、引导和管理,提升教师育人理念和水平,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科研育人氛围。三是网络文化育人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大学生法治教育要重点加强网络法治文化教育,用积极健康的法治文化引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夯实大学生法治教育阵地。比如,高校要积极开展网络法治文化节,用大学生自己创作的法治教育微视频、法治文化创意大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成就展等方式,提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品位。另外,心理育人、管理育人、资助育人和服务育人等方面也有着大量的法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掘这些元素并运用到育人当中,必然会对大学生法治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