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问题研究

2022-03-17修温馨

关键词:受教育者显性隐性

修温馨,周 军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的要求。[1]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模式能够达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挖掘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教学路径,从而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创新力。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场所,有组织、有系统、有阵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2]在高校教育中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方式完成,同时通过理论传递和知识灌输的方式发挥着重要效用。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需要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实现,以此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修养。二是教育手段外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和感染学生,例如通过疏导教育法、典型教育法等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能够产生外化于心的效果。三是教育形式公开。教育者采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运用课堂讲授、学术报告会等对受教育者产生直接的影响,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更认真地领会教学内容,并对知识有直接的、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对所学内容形成理性认识。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大纲,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之中的一种形式。[3]隐性教育是将学生和教学内容巧妙衔接的另一种渠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在无形中起到教化育人的效果,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引导,受教育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在不经意间完成教化。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将要展开的教育内容渗透到不同层面,受教育者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与爱好接受相关内容,具有主动性的特点。隐性教育发挥的效果并非立见成效,主要是要求受教育者具备不断积累的意识,受教育者一旦接受其影响,必将“入脑入心”,久而久之就会享有成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具有主体能动性。隐性教育让受教育者于无形中接受特定教育的方式,相比于讲授式教学方法,更能让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享有更多的机会同教育者平等地展开交流,其主体作用发挥得较为明显。二是隐性教育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场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开展多种课程达到教学目的,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隐性教育在家庭、社会等不同场所都可进行,隐性教育的开放性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在各种实践活动及理论教育中受到启发。教育者可以在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中完成教育。三是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受教育者能够在非常规化的课堂上接受学习和教育或在不知道教育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感知而获得教育内容,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具有辩证统一性,两种教育方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转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二者相互融合主要表现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既具有目标一致性,功能上也具有互补性。[4]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具有一致性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二者影响受教育者行为的方式不同,但都是为提高其素质而开展教学,都是为其健康成长而服务。隐性教育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育者能够通过丰富详实的教学内容,以创新手段和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二者的落脚点都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具有互补性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会让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感觉疲惫,甚至会产生不良效果。隐性教育则通过巧妙的设计能够更加吸引受教育者的兴趣,采用的手段没有经过刻意的渲染和强调,受教育者则会更愿意接受,有助于其更好地思考并提升认同感。离开了隐性教育的功效,显性教育会使教育手段更加单一化,达不到较高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也会错失教育良机,减少教育的途径,可能会放大学生对显性教育产生的不正确态度。正是基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存在内容上的协调性和相互补充的作用,更加便于教育者将二者相结合。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显性教育模式,通过设置课程与讲座等方式不断加强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但在现阶段发展状况中,高校教育教学环境已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只采取显性教育模式会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影响教育者的教学效果。因此,推动二者相融合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思政课必须坚持理直气壮地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而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可能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二者融合的新模式能够让受教育者产生新鲜感,更加积极地探求思政课理论知识,受教育者产生学习积极性后能让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其接受,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其二,二者融合的新模式能够有效克服一方所带来的弊端,例如通过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能够让受教育者达成对知识目标的掌握,也能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感情的升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路径优化

现阶段仍有部分教育者忽视隐性教育,不能将其理念充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近年来,这种情况得以改善,教育者开始注重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运用多样化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育者需要着重思考与解决的实际问题。打好这套“组合拳”就能有效发挥二者相融合的功效。

1.提高课程整合能力,强化整合机制

首先,应将隐性教育注入思政教学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注重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这两种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有效运用课堂讲授、大众传媒等载体,将时事新闻引入课堂,将报刊报纸带入学生的课余时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课件启发学生思考,将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适当的活动也能够让受教育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激发其学习各项专业知识的动力。

其次,运用课程思政化的新模式。课程思政是指不同专业的教育者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寓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在不经意间接受道德教化、提升道德修养。要打造“同向型”育人课程,把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实践课、通识课等融会贯通。[5]人文科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升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其它人文社科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自然科学类与应用科学类教育者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隐性教育,往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打动人、感染人的效果,典型案例能帮助受教育者拓展思维,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这样就达到了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的效果。在课程思政化的新模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授课的同时强化价值观念的教育,让受教育者能够将心中所想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新教育教学途径

为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功能,教育者要开展更多丰富精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隐性教育的影响下,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提升品德。[6]大学生志愿活动结合思政的形式是全国各高校充分根据当下社会发展情况开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当代大学生们具有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奉献精神等,所以“志愿+思政”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发展大学生个体,大学生在习得理论后又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能够将思想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志愿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开展志愿活动时也应注重发挥教育者的“指挥棒”作用,教育者要紧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步伐,时刻掌握其思想和行为动态,做到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行为,并能够适当加以鼓励。最后,教育者要对志愿服务者进行有效地评价,公正评价有利于鼓舞或者端正大学生们的服务态度,促进志愿服务更高质量完成。所以“志愿+思政”的新模式能够磨练意志,以达到锤炼人、塑造人的教育目的,这种实践形式也是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相融合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开展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环境对人发挥的独特影响,积极帮助学生发掘隐性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通过悬挂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校园文化宣传板等方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

隐性教育资源还广泛存在于社会、社区、家庭环境之中。良好的社会风气及各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事件能够给受教育者提供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社区党委宣传条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展板的宣传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家风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并以正确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隐性教育随时存在且产生的影响都不可预期,所以必须运用显性教育的方法加强管理,使其教育资源发挥积极正向的育人功效。

3.构筑网络平台,拓展整合空间

当前,网络平台的覆盖率为二者的高效整合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抓手。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也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和实践中存在的疑问,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其忽略的问题。网络平台的构建能够充分弥补显性教育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将受教育者自身关注的信息及时传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化手段,同时帮助教育者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性,使教育者进行教学的时间和地点较少受限制。同时,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更有效的抓手。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国家时事新闻,拓展其学习途径和内容,能够通过网络上专家学者们对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内容,提高其素养和领悟力,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升其领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平台能够发挥积极效应,也能够产生危害,因此构筑良好的网络平台是教育手段之一。同时,教育者应当时时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只有不断趋利避害、发挥网络优势功效,才能达到拓展教学手段、整合资源空间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所以推进二者互补整合就尤为重要。教育者要不断拓宽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将两种教育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离不开政治性和学理性[7],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政课最前沿的“指挥棒”,是实现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执行者,而其他学科教师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执行者也要打破专业藩篱,在课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显性隐性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