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量关系的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2022-03-17林仕忠福建省霞浦县第七小学
林仕忠 福建省霞浦县第七小学
以数量关系解读为中心,找准其知识结构,寻找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内容,对数学结构关系做出有效划分。从国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看,课堂组织过程仍然呈现出高效低能,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太良好。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高效的数学课堂打造模式。融合小学生学习特性,激发活力元素,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随后将学生的自身学习与其探索特性结合起来,做好教材内容深入解读,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多样化教学情境内做到课程教学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突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局限,由活力元素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数量关系理解与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一)小学生数量关系教学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不再设有应用题和专门编排的课时,这要求教师对集中式教学进行分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其强调的是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管理分析,但是目前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渗透并不是太全面。重视数量关系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学生的灵动性思维为中心,掌握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寻找数量关系构成规律,并做好后续的知识类推发展。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解数量关系的延伸特点,在数学对应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好思维分析,同时强调学生的综合认识,面对小学阶段课堂学习需要,改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情境创设数量关系问题。
(二)数量关系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突破传统应用题发展的关键,在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以综合类的思维对其进行发展,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数量思维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后续学生的有效学习,这是面对当前课程改革进行调整的一类新模式。必须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发展,积累数量关系及其结构关系内容,保证学生正确学习。这时,数量关系的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探讨过程中,引入例题,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综合思维的发散。
二、基于数量关系的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内容
围绕当前的课程教学发展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传统的课堂“满堂灌”状况改变。基于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特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认知。基于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学生在学习时会表现得更加出色。教师要尽量活用教材,感知小学生的学习特性。将教材内容讲解过程变得鲜活化,而非就教材论教材。通过互联网资源,在教学任务分析过程中,将教材研讨当作课程重点。做好反复加工,进行再创造,以数量关系解读为中心,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
例如,在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按照数量关系的融合规律,对数的运算规律需要有很好的掌握。其中含有数的简便运算,是值得进行拓展教学的一课。在仔细研究了教材上的例题之后,可以看出课本上的例题是枯燥、乏味的,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有效开展教学工作,这时,应该设计一些新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地应用多媒体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比如,小孩子都喜欢糖果,教师据此可以制作一段简短的动画,场景设置在糖果商店中,对各种糖果进行明码标价,譬如,星星糖果1 罐358 元,小鱼糖果1 罐248 元,巧克力糖果1 罐496 元,这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进行商品的采购,假设给这些学生每人500 元,要求他们选购自己喜欢的糖果,并算出在购买完糖果后自己的余额。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师生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提高了课堂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知识点,感受到了学习数学、探索问题的乐趣所在。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内容,创新课堂内容,新型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性需求,为让数学课堂充满活性,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突破点,不断优化当前的课程教学结构,以多媒体技术作为引入要点。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在动画、视频、声音模式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这会逐渐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让学生自主深入课堂进行学习内容探索。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数量变化内容进行恰当反思,实现在数学问题的对应过程中,找准数学训练思维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这节课时,教师将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课堂知识概念理解部分。在课堂开始时,先对分数乘整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短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例如,在短篇中演示将1 块蛋糕均分为4 块,拿走其中的1块变为,这时又出现了4个一样的蛋糕,让学生对此情况进行运算,进而理解教学内容。第二部分,直接复习当天所学习的一些内容。分数知识的概念包括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课下可以继续研讨这种模式。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课上和课下都可以进行学习研讨,增强学生对合作关系的认知。在列分式求解过程中,基于分式训练,找到其中的分式求解特性,并对该单元的习题进行认识。第三部分,既包含前两部分,也包括学生的自主思考环节。这时设计的分数乘法题目可以和一些应用题结合,结合学生做过的作业,这样的单元式作业设计符合作业设计目标,也提高了小学数学作业课堂教学效率。
(三)借助实物进行数学问题讲解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有些知识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数学知识模型。这时教师就必须借助实物内容,将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简化。根据学生都能够接触到的实物知识向学生讲解,通过相应的实物内容探讨,帮助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思维状况,借助实物进行教学,对应数量转换关系,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串联。
例如,在教学除数和被除数知识点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在除数和被除数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好发言准备。这时,学生基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会对除数和被除数知识进行认识。这也是数量关系解题的突破口,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特定学习体验,保证学生正确的学习效果,也在数量关系的变更过程中,对其中除数和被除数的特点进行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由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
(四)针对训练,强化思维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尤其是短时期内在接受知识方面的能力各有不同。在课后如果得不到及时复习或巩固,很多学生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关于几何方面的学习,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差距很大,有些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根本无法跟上课堂教学的进度,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例如,在“图形的变化”教学中,“如何证明平角为180 度”的课后习题,看似是图形问题,其实是能够转变为数量关系问题的。对于空间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拿教材中的例题为样本进行直接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知识点。但是对于那些空间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则需要借助三角形辅助工具证明这个问题。通过用手工裁剪出三角形,然后通过拼接刚才撕下来的三个角,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这一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实操训练,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思维,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又如,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对分数应用题知识的了解而言,它通常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的对应应用题训练过程是十分困难的,教师在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中,要找准变化内容,弄清楚数量变与不变的关系,得出具体的数量。如对某汽车而言,它3 小时行驶120 千米,速度是不变量,时间和所行路程是一组常量。在小学应用题探讨过程中,对正比例应用题、相遇问题、工作问题、购物问题进行分析,这些知识的解读过程极为重要,也在数量关系的转变过程中,完成了学生后续思维的深化。
(五)理解题意,渗透数形结合观念
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显得较为乏力,他们不能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面对抽象的数学题目,并不能完全理解。而解决问题这一板块中的应用题,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和复杂,很多学生连题意都无法弄清楚,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这时,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解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不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过程中,应用线段图这一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形认数,找准题目内容,渗透数形结合观念。
例如,在小学数学关于“倍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有题目如下:老师比学生大27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年龄的4倍,那么老师和学生各多少岁?这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很难理清老师和学生年龄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时,通过线段图的方式可以形象地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年龄看作1条线段,那么老师的年龄就可以用4条同样的线段表示,它们之间相差的3条线段表示二者的年龄差27岁。那么1条线段就是27÷3=9(岁)。由此可以得出学生的年龄为9岁,老师的年龄是4×9=36(岁)。通过线段图的形式,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对题目进行思考,让数与形紧密结合在一起,理解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重组数学知识学习模型。针对本次的数量关系对应过程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其中的变量与未知量进行分析,在解决数量关系问题时,引导学生串联实际,对中间问题及边缘步骤做出及时分析,结合两个计算过程,弄懂数量关系问题的解题思路。
(六)化繁为简,引导学生解决难题
数学是抽象的,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让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出现错误、混淆的内容,将数形结合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融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时正确使用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形结合的认识观念中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化分析,最终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化繁为简的认识过程中成功理解题目,最终实现其认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植树问题”,就很容易让学生混淆:某校区为了美化环境,准备在一条长60 米的路上,每隔5 米种1 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画出相应的植树示意图,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解决数学问题。根据示意图,不难发现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情况有三种,即两端都种树、两端都不种树、只有一端种树,这三种情况分别有各自的数学模型。而且经过画图发现,即使不画出完整的图,也能够凭借示意图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将题目化难为易,最终选择合适的模型得到所需要种植树木的棵数。对数量关系的解读而言,要正确认识目前学生的思维状况。对数量进行比较的思维训练是数学应用题中的重要解读内容,从简单应用题中出现比多、比少,到后续的两数之间的相应关系,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变化是极为复杂多变的。所以,针对数量关系的解读内容而言,也需要按照数量关系本身的对应内容进行分析,为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
以数量关系构成作为其核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对其进行分析。基于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程开展过程中,应对教材内容做出深入解读。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做好教学内容创新、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实物教学演示。同时,教师应该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解读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下“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关系。在活跃课堂氛围模式下,将学生不懂的难点数学知识进行逐一解读。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最终提高数学课堂的活力及实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