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教材比较”视角下的高中物理备课策略
——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
2022-04-26江苏省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
王 敏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
在当前一个标准,多种教材并行教学的背景下,“教材对比”是一种非常好的备课方法。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参考课程标准,在对现行教材版本进行详细解读的基础上,采用“教材比较”的方法从知识结构、配文图片、栏目设置、实验安排、习题开发等多个方面,突出教材的教学因素和教学含义,开发所有可用的课程资源。下面就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阐述这一方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教材比较的重要性
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前,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不少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仅注重教材中诸如课程介绍、知识学习点、掌握教学节奏、小组学习等“教”的方法,以及在进行教材研究时仅研读了本地区或校区使用的指定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常用的学习计划和指南,这样设计出的教学内容单调、死板,缺乏多样性。事实上,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现行的“一个标准,多种教材并行”的特点,深入分析和思考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将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再次整合利用,以便更好地贴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编写者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不同的编写思路与方法,不仅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还为教师提供了深入阅读教材,灵活使用教材的研究机会。因此,以高中物理教学为目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参考,提出的在“比较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的想法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高中物理教师应该从知识结构、配文图片、栏目设置等多种角度对现行人教版、教科版、鲁科版、粤教版的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教材的教学因素与教学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尽可能地开发出所有可用的教学资源,激活教材,扩大课堂,合理地选择目标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备课的深层灵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知道完成学习后做什么,最后达到什么学习目的。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廓教授曾提出:“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明确的依据来处理教材和选择方法,也就没有标准来评价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事实证明,在备课过程中,目标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开始,应当作为教材研究的前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关于“摩擦力”这一课程的学习标准:“认识摩擦力,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里的“认识”程度具体是多少、摩擦现象有哪些,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规定,其真正的含义是让学生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对“摩擦力”产生感性认识并建立理性的知识体系。在课程标准中“认识”的表现要求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这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留下了非常充足的空间,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认识”的标准定义为理解并合理描述生活中出现的摩擦现象;对于一些能力与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将“认识”定义为通过实验获得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地解释、处理或分析和评估静态摩擦现象或动态摩擦现象,灵活地根据问题条件进行快速的分析与解答。在摩擦规律中,包括由定义、产生条件、大小、方向和最大静摩擦力组成的静摩擦相关的整个知识系统。因为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认识”,那么若是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继续开展关于最大静摩擦系数的知识系列,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余且不合理的。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设立以下学习目标:第一,了解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的规律。第二,通过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并可以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第三,能够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对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判断。
三、不同教材进行对比,整理教学资源
通过整理教材内容的线索,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是明确学生学习的知识系统与载体。我国王荣生学者认为,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且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因此,一节优秀的教学课堂必须要有着充足的教学内容,而失败或无效的课堂教学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因此,内容说明的澄清和教材的整合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增长点。
在当前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各版本教材的编写者定义了相对清晰的教学内容,以实现“三维目标”。每一版本教材都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团队知识与智慧的结合,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提示和教材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和多样性。因此,教师不应将这些优秀的资源掩盖、忽视,而应该在理解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教材进一步明确内容指导,整合教材,尤其是活动方法、视觉元素和其他资源等。
将人教版、教科版、鲁科版、粤教版这四种教材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四种教材都采用了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滑动摩擦的方向、大小和动摩擦因数、滑动摩擦定律的应用、感受静摩擦的存在和方向、探究静摩擦的大小、最大静摩擦力这一线索链。在这一线索链中,运用了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推测与滑动摩擦相关的因素并进行定性探索的理念,因此,再将推测链接添加进线索链中明显是多余的;从“进一步探索滑动摩擦、静态摩擦”的角度出发,从浅显的理念中体现出深刻的理念,则是符合循序渐进认知规律的。
其中,人教版教材采用从回忆到深入的方法,先帮助学生回忆起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点,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二力平衡知识的思考,学会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获得感性知识,识别和重构摩擦规律,并迁移到对最大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理解。这种编写思路符合认知逻辑,两种摩擦方式教学之间的过渡是自然的,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相对平稳,但起点相对较高。回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这一编写思路体现了灵活对待的理念,因为行为动词“认识”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所以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课程可以在“了解”级别上进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课程可以在“理解”级别上进行。
四、改进教学模式
合理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转换对学习的思考、感情、方式和态度的过程。皮亚杰学者认为“认知结构发生的起点是以活动参与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联结点”。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锻炼作为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消除学生与知识之间存在的距离感,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因此,最重要的目标是优化教育活动和促进更深层次的备课工作。改进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在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内容时,仔细考虑内容中存在阻力大或难度大的“关键知识点”。此外,活动的设计应遵循“看胜于听,看胜于实践”的原则,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创新性、真实性、近距离的原则,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分别按图示的方向对物块施加大小相等的力F,图A 中F垂直于斜面向上,图B中F垂直于斜面向下,图C 中F竖直向上,图D 中F竖直向下,施力后物块仍然静止,则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增大的是()。
当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上述练习题进行当堂巩固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学会如何运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多种教材进行比较,从中挖掘出更多的知识与学习资源,适当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为学生展现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