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互动与实践:乡村非遗的技术赋权与多元传播

2022-03-17周孟杰余城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石鼓油纸伞赋权

周孟杰,余城宏

(长沙学院 马栏山新媒体学院,湖南 长沙 410199)

一、引言:当非遗文化与媒介技术相遇

在媒介化时代,厘清媒介技术与非遗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所在。针对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学界达成了较为统一的共识。然而,新媒体技术对乡村非遗的赋权及影响研究却较少涉及。以往研究大多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探讨新媒体平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这种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式会导致研究陷入一种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过于突出技术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文化政治、社会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基于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延伸,在数字传播手段变革的背后,是更深层意义上对于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创新,这亦势必给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传媒》2019年第8期。换言之,在媒介化社会中,技术与非遗、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

与此同时,学者丁未表示网络赋权研究的情境取向必须抓住实践、关系和脉络三个要素。(2)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黄月琴进一步指出赋权是社会民众通过获取信息,参与表达和采取行动的实践性过程。(3)黄月琴:《“弱者”与新媒介赋权研究——基于关系维度的述评》,《新闻记者》2015年第7期。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媒介技术赋权为理论脉络,立足信息、互动与实践三方面,从新媒体平台入手,以媒介社会学为视角来挖掘技术与非遗之间的交互关系,将“人—物—场景”视作一种整体性语境。具言之,笔者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非遗文化如何透过新媒介技术来实现复活,同时在多元主体与乡村非遗的互动过程中重塑了何种乡村非遗想象。

二、信息技术:社交媒体嵌入乡土中国

一直以来,非遗文化的传承都遵循着口传心授的原生态传播模式。但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赋予了非遗新的可能,微信的社群联系和抖音的去中心化增强了乡村非遗的可见性。(4)周亚东:《移动短视频实践与草根“可见性”生产——以快手APP为例》,《东南传播》2018年第12期。在非遗油纸伞传承地,湖南省湘潭县石鼓镇,许多村户都具备一定的制伞技巧。但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这项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省级非遗文化正面临传承窘境。然而,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传统语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 强连接:内生性赋能模式下的非遗传播

“油纸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一把手工油纸伞的诞生,需要制作者长年累月地积淀训练,无论是穿伞骨还是刷桐油,都十分考验制作者的耐心与技巧。目前,在湘潭县政府的支持下,湘潭某伞业公司采用了“分散流水线”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以弥补留守老人在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不足。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务农时间亦在缩短。每天在农闲时间做伞,在增加老人生活收入的同时充裕了其生活方式,缓解了没有子女陪伴的孤独感。这种足不出户的生产模式渐渐在安乐村展开。

学者许德娅研究发现,当下中国的人际交往关系正从乡土熟人社会往都市陌生人社会蔓延,社交媒体上的空间流动性诱发了弱关系下的强连接属性,这不仅帮助身处他乡的用户拓宽自身的圈子来获取信息与工作机会,还有利于其与陌生人形成一定的亲密关系,满足生活与情感需求。(5)许德娅,刘亭亭:《强势弱关系与熟络陌生人:基于移动应用的社交研究》,《新闻大学》2021年第3期。内生性赋能是弱势群体通过传播媒介为自我发声的主动探索。在技术可供性的基础上,微信等新媒体作为社交平台,联动乡村人脉的同时促成了非遗传承人的主动赋能模式。

如何将住在不同区域的伞户和伞厂联系起来?微信的出现,在信息技术层面连接了伞户与伞厂,伞户只需要在微信群里“喊”一声,便有专门的伞厂工作人员来到伞户家中收集。周先生是石鼓油纸伞第五代传承人,同时亦是湘潭某伞业公司的创始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安乐村人,周先生和乡亲们已经十分熟络,正是基于这种血缘和地缘发展出来的强连接关系,增强了伞户与企业之间的信任感。尤其在互联网普及后,微信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联系伞户与企业的重要渠道。

宋颖慧和管成云认为,新媒体在对弱势群体的赋权中要与其服务的对象,即市民阶层产生勾连。(6)宋颖慧,管成云:《新媒体赋权与农民工城市化发展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20年第4期。上文中提到的伞厂工作人员便是这样一个“勾连”人物。小周是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刚毕业后的他选择了回到家乡帮助其父亲料理公司事务,亦在推广油纸伞的路上不断探索。在外求学的四年里,小周依托公司与学校资源参与了多场与非遗相关的社会活动,其微信通讯录的人数也在实践中不断扩充,并与具有潜在合作意向的客户建立强连接。作为一名再嵌入乡村社会的返乡青年,小周通过其朋友圈展示乡村油纸伞的地域特性,利用微信社交平台的强连接来进一步推广乡村非遗。在主动赋能模式下,返乡青年利用城市资源完成了内生性赋权探索。

(二) 弱连接:外力性赋能模式下的非遗传播

抖音聚合了大量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用户,虽然他们身处各地,但依托“趣缘”关系将其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社交关系。在我国的传统语境下,陌生人更多指向为没有密切联系的陌路人。但在开放的视频平台,这些“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带来潜存的商业合作,且极有可能成为在大城市互相扶持的伙伴或深入交流的知心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弱连接中达成兴趣共识,非同质性的人群逐渐聚集。在这种弱连接下,阶层背景、生活环境的差异逐渐弥合,显现了集模糊性与流动性为一体的强关系性质。

外力驱动的传播赋权是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各类社会主体对相对弱势人群的“支持性传播”。(7)黄月琴,黄宪成:《“转发”行为的扩散与新媒体赋权——基于微博自闭症议题的社会网络分析》,《新闻记者》2021年第5期。抖音的交互性传播、个性化推荐为乡村非遗油纸伞的外力性赋权提供了新路径。低门槛的视频平台与节点化的用户特征为乡村非遗文化创造了一个实质且平等的个体表现机会,打破了圈层固化,为消解中心—边缘这种二元结构所导致的文化不平等提供了新的可能。(8)杨建科,李慧:《从“失语者”到“屏民老铁”——边缘青年群体基于快手平台的文化公民身份构建》,《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2期。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渐入,用户的视觉体验已不能仅依靠聚焦瞬间来满足,浅层化的娱乐需求需要更多有内涵、有价值的长尾内容来满足。研究发现,场景化传播让非遗跨越时空连接平民文化,区隔了以往互联网的精英文化,在推动用户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达成情感共鸣。由此,新场景赋予了油纸伞新的文化内涵,屏幕前的观众亦通过情景式体验与非遗油纸伞建立起了弱连接。

大卫·科泽认为,仪式是一种体现社会规范的象征行为,它依循高度机构化和标准化的程序,有其特定的展演场所和时间,这些程序和时空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9)[美]大卫·科泽著,王海洲译:《仪式、政治与权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石鼓油纸伞在基于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合作下在抖音里打破了从观赏的弱连接性至购买的强连接性转变。主页的电商店铺介绍、评论区的购买链接指引都进一步将这种弱连接及时的转化成了经济效益,由此推动乡村非遗油纸伞产业的发展,为其连接城市人群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非遗等传统文化不仅留在过去时空,而且伴随着非遗传承人媒介实践空间、生存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传统非遗观念亦有着不断被移植、改造与创造的可能性。同时,抖音通过平台的场景关联与场域变迁从外部推动了乡村非遗油纸伞的赋权过程,其搭建的传播桥梁将开通非遗文化的新天地,给身处大山脚下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勾连世界的媒介场景。信息技术的更新弥补了传统非遗在生产与销售模式上的不足,从一脉相承的传授到带动共同致富的分散流水线,社交媒体为乡村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技术平台。

三、媒介互动:非遗传承的数字应用与红色记忆

(一) 数字应用:非遗传播的沉浸感体验

湘潭石鼓油纸伞在立足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抖音+小红书+微博+微信视频号”多媒体传播矩阵。油纸伞作为一种古风韵味的传播符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在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与场景建构中,石鼓油纸伞着重将画面置于乡村的山水之间,透过身着汉服的国风少年来刻画油纸伞的场景功能。无论是晴空下的莞尔一笑,还是雨落时的怅然若失,油纸伞的文化属性借由用户画像进一步得以凸显。而直播的设置,更是为用户交流提供了平台保障。用户的实时参与、意见发表让其进行了一场深层次的场景互动,增强沉浸感体验。

青年小周在2020年湘潭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的直播活动中,为企业售卖近4000把油纸伞,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16万元,直播观看人数亦达到了11万之多。除短视频与直播外,“H5”作为一种超文本应用,在立足文字传播的基础上增强了画面的流动性,用户需在程序的指引下主动了解非遗文化背后的内涵,这种自主性地“接收”方式更能让非遗价值内化于心。“浙江在线”公众号在2019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前期推出了“听乡音识非遗”H5特别策划。通过听音识曲的问题形式让用户增加对温州鼓词、绍兴越剧等民间曲艺的认识,让用户沉浸在非遗的体验中。

VR、AI、5G等数字技术重构了人们对传统非遗的认识。在元宇宙的背景下,虚拟世界的现实感体验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其场景化的应用亦增加了用户对非遗传承地的乡村价值认知。场景传播是基于特定时空情景下的个性化表达。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体验形式,其已成为目前推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智能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乡村非遗突破了单一时空限制,通过线上与线下场景的切换、虚拟和现实场景的内爆、生活与媒介场景的融合进行“沉浸式”传播,形成了多维传播模式,扩展了非遗传播时空,增强了非遗传播效果。(10)韦曦:《智能传播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传播研究》,《传媒观察》2021年第12期。基于此,平台对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更加注重用户的沉浸感体验。

据小周介绍,淘宝后台会根据用户消费体验的评价对店铺给予信誉等级划分。每一个相互好评即可累积1分,中评、差评会相应减分,分数达到10000分即获得一颗蓝冠的标志。在石鼓油纸伞全方位的多媒体矩阵宣传下,用户不仅可以在短视频、直播中进行评论留言互动,还可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给予相应评价,以此提升用户购买体验。此外,互动不仅体现在商家与用户之间,用户彼此间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公众对石鼓油纸伞的印象。个性化的传播形态与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全方位、多形态、立体化的互动传播扩大了非遗的用户范围,加深了用户的情感体验。集开放性、交互性、社交性于一体的新媒介冲破时空壁垒和用户进行了一场深层次互动,其最终将会凝结成一种情感体验,进而引发用户的关注、嵌入与互动,推动非遗的数字化多元传播。

(二) 红色记忆:非遗传播的叙事化表达

每个非遗产品的背后都凝结着非遗传承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传承,更饱含着对发源地乡土价值的积淀。实现非遗文化的产品认同、品牌认同、文化认同,需要对叙事进行情感建构。而非遗的叙事表达,可以从传承地文化、产品背景、传承人实践等多方面展开。石鼓油纸伞发挥其红色革命圣地的地域优势,在立足红旅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红色记忆的叙事建构。在距离石鼓镇不到70千米处,便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据小周介绍,当年毛主席去安源干革命时携带的那把红色油纸伞,正是出自其太爷爷之手。被赋予革命记忆的油纸伞成为了石鼓文化的代名词。近几年,石鼓油纸伞推出了“圆梦百年应党建”系列产品。以毛泽东故居为主题的伞面更是成为其淘宝店铺的销量冠军。红色文化不仅承载着非遗文化的情感叙事,亦勾连起非遗传播的时空脉络,成为连接用户与非遗之间的“情感纽带”。此外,在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油纸伞展厅亦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的目光。

民俗文化的叙事通过对文化内涵及意蕴的深度诠释,再通过文本语言、物象景观、具体活动等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非遗传播的红色叙事表达是基于认同性经济的一种文本实践,认同性经济以经济行为的文化性、情感性为主要支点,认为民俗文创产品的消费是一种特殊心理驱使下的消费行为。(11)姚莉,田兆元:《基于民俗叙事路径的“认同性经济”建构——以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侗族刺绣为研究对象》,《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石鼓油纸伞作为革命文化的媒介,将传统技艺与红色故事相融合,形塑成为新的“文化技艺”。

红色文化与话语表达成为非遗传承的媒介叙事逻辑之一。石鼓油纸伞透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情境化叙事,增强用户的互动感,形成情感共鸣,将用户带入到非遗文化的场域中,增强用户对非遗文化的认可,强化赋权。数字应用的沉浸感体验和红色记忆的叙事化表达跨越时空为新媒介赋权助力,已然成为非遗传播的经纬。石鼓油纸伞正是通过这一路径,将叙事内容与乡土情怀精准对接,达到情感与叙事、文化与传播的统一。在多元传播交融的时代环境下,媒介技术与红色文化彼此相互交融与嵌入,共同构成非遗传播的基本要素。

四、行动实践:“多元传播”赋能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依靠单方力量的行动。在技术赋能的强弱社会关系下,基层政府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能力,联合社会多方行动者建立“多元传播赋能模式”,不断扩充各方主体的效益公约数,从而在加强场景建构与内容叙事的基础上,通过体系化、立体化的传播框架推动非遗经济的发展。“人”作为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其认同感和参与性对非遗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不仅是对多方力量的整合,更是将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实践过程,(12)李安,余俊雯:《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并形成非遗传承新模式。本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来对此模式进行分析(图1),着力探讨作为组织行动者的基层政府和企业集群通过征召来促进文化行动者即非遗传承人构建返乡青年的身份认同,同时将大数据、平台算法等信息技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纳入网络,通过转译来分析彼此之间的联系、作用和影响,由此将各行动者的利益联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行动者利益共同体。

(一) 结构赋能:组织行动者的征召动员

乡村非遗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基层政府与企业集群的通力合作,通过结构赋能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力量,为乡村非遗提供政策、资金支持。2021年底,湘潭县委联合政府、工会、企业和人力资源机构为县域内5家传统企业车间建立了以业务骨干领衔的“传统技能型人才工作室”。据小周介绍,除政府提供的各项“政策礼包”扶持外,每年还将给予保底2万元的资助基金,用以鼓励工作室的建设和活动。除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外,政府的人才队伍建设亦成为乡村非遗发展的关键一环。殷先生是湘潭县安乐村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近年来,油纸伞作为石鼓镇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直接带动了105户村民当地就业,为稳固石鼓镇脱贫成果贡献出了非遗的力量。今后,安乐村将继续以油纸伞为基础产业,进一步提高质量,加大销售力度,让油纸伞成为安乐村、湘潭县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殷先生见证了石鼓油纸伞为安乐村带来的经济效益,看到了其作为乡村支柱产业发展的潜力。

结构赋能聚焦于提升外部条件为行动主体赋予力量。从乡村振兴的领域看,主要在于消除被赋能者面临的结构障碍,使其获取更多信息、资源及帮助。(13)郑永兰,信莹莹:《乡村治理“技术赋能”:运作逻辑、行动困境与路径优化——以浙江F镇“四个平台”为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第9条重申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目前,开展非遗教育和建立非遗工坊成为了振兴乡村非遗的主要路径。基于此,湘潭县政府联合湘潭某伞业公司结合当地特色,给出了非遗传承的“石鼓方案”。2018年,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在立足展馆特色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十间旅行研学课堂教室分四大版块进行:参观、体验、传承大师课程、总结分享。湘潭某伞业公司于2019年与其达成合作,为油纸伞研学课堂提供原材料支持。

基层政府、非遗企业两者相互嵌入,合作协商,构建了非遗传播的新型行动者网络。作为非遗产业的主导者和舆论议程的设置者,政府在打通内部部门鸿沟、整合行政资源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非遗企业作为传承主体在守正创新的同时积极拓宽社会资源,开拓了“非遗+研学”“非遗+博览园”等新模式。

(二) 心理赋能:文化行动者的身份建构

作为非遗传承中的文化行动者,传承人在文化传播、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碎片化信息时代带来的快节奏体验与非遗工艺的慢、精、细属性相悖,许多非遗传承人面临择业的窘境。因此,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亟需解决。

身份认同是个体在明确自我的群体归属后展现出的个性独立。建构身份认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赋权。王锡苓等学者在对农民工赋权运动的研究中表示,弱势群体的自我赋权不仅体现在自我效能的崛起,还需顶层设计的把控,如制度的介入和可行的政策措施。(14)王锡苓,汪舒,苑婧:《农民工的自我赋权与影响:以北京朝阳区皮村为个案》,《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作为乡村非遗的传承人,这些青年肩负了非遗传承人和返乡青年的双重身份。从微观文化生活维度看,受街坊邻居影响,小周先生在油纸伞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天然的“使命感”;从宏观社会背景层面看,在国家政策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回乡创业不失为一种机遇。作为从城市归来的乡土青年,回到农村并没有割裂他们与城市的联系。他们通过新媒体学习各类知识,提升个人修养,在城乡差异中寻找平衡,调试身份和心态,内化城乡一体化的共同认知。(15)徐婧,汪甜甜:《“快手”中的乡土中国:乡村青年的媒介呈现与生活展演》,《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年第2期。近年来,小周在观摩其他非遗账号的基础上,夯实视频剪辑等技能,为石鼓油纸伞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构建其返乡青年认同。

2019年,随着古装仙侠剧《陈情令》的热播,小周根据剧中情节设定推出了“水墨龙”系列伞面,开创了石鼓油纸伞与经典IP链接的先河。据小周介绍,淘宝店铺中销量最好的几款伞面均是其在立足热门IP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的新伞面,如清明上河图、山海系列等。就小周而言,他每周会往返于长沙与湘潭,在扩大销售渠道的同时也正依靠自身资源拓展非遗油纸伞的外延,如与相关品牌制作联名的非遗产品或者周边产品等。现在,小周不仅成为了湘潭县人大代表,其父亲的公司亦成为了湖北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工作站。

油纸伞作为非遗文化的表征,投射出时下文化的包容性与共时性。非遗传承人在媒介实践中不断尝试不同类型的传承方式,构建了非遗的多元传播空间,其不仅拥有相同的文化符号,更享有共同的文化理念,从而推动了非遗产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久远的石鼓油纸伞在融合时下流行元素的同时焕发了新的活力。非遗传承人不仅在实践中塑造了返乡青年的身份认同,更将其转化为内生性动力推动非遗产品的更迭,完成了从油纸伞手艺人到致富带头人,从湖南非遗传承人到乡村文化中介者的转变。

(三) 技术赋能:非人行动者的引流变现

近年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政府政策的号召下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优化,通过非遗话题来吸引流量。截至2022年1月,在抖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中,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达到88.9亿次,与皮影戏相关的话题——“皮一下很开心”更是突破了478亿次播放。无论是非遗产品的历史底蕴,还是非遗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都饱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而平台在情感输出的同时与用户建立强连接,从而将其及时变现。传统销售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下沉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淘宝”的出现成功架起了乡村与城市间沟通的桥梁。加工、包装、物流的一体化开创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亦逐步转向为电商平台的“消费者”。

非遗的数字化呈现增强了用户对社会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解与价值认同,推动了当地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数字内容资源将成为文化产业的素材库和产业基础。(16)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湘潭某伞业公司充分利用油纸伞特有的文化价值吸引投资,拓宽销售渠道,协调平衡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打造石鼓油纸伞品牌,提高其知名度,亦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寻找符合自己国家文化特色以及文化认同的经济切入点是获取经济主动权的重要前提。(17)周德刚:《经济交往中文化认同理论探微》,《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简言之,建立文化自信、构建文化认同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石。

数字化的非遗传播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下激发了技术所包含的文化特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时空与参与者之间的藕合进一步加强,并由单一的工具属性上升至内容创新和情感共鸣,至此,技术之于文化的创造力得以真正显现。(18)权玺:《移动互联网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传播》,《青年记者》2016年第33期。在技术赋能下,平台算法和大数据通过引流将信息技术的文化特性及时变现,进而推动非遗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新媒介赋权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传播赋权和意义赋权的进一步拓展。综上所述,非遗文化的多元传播赋能模式需要基层政府与企业集群、非遗传承人、平台三方行动者在立足新媒体平台上共同协作,在完成结构赋能、心理赋能、技术赋能的基础上厘清非遗传承与新媒体传播的互动关系。而对于乡村非遗文化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网络上搜集资料,应当深入田野,培养非遗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体验。非遗要实现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还需将创新成果融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去,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

从基层政府来看,作为引导乡村非遗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政府在政策实施和管理人才上应做好全面的布局。在政策方面,政府要推动各方力量开展“非遗+”系列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各文化企业、文化部门和科研院校建立统一的非遗资源数据库,推动非遗的多元传播;在管理人员方面,政府应当调动科研、管理、传承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合理配置资源,让非遗有充分的施展空间;从非遗企业来看,要不断协调内部运营机制,完善“公司+农户”模式,拓宽非遗传承人队伍,完成传承人从高龄化向低龄化的转变,进而激发企业内生性动力。同时增强非遗的场景化与叙事化,通过场景重现来传达非遗的深层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从非遗传承人来看,既要充实非遗文化知识,提高非遗传播的媒介素养,又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技能,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夯实基本功;从平台来看,应当改善用户内容推荐机制,鼓励更多有内涵、有品质的UGC、PGC内容出圈,从而为非遗文化引流,扩大其曝光度,展示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彰显平台应有的社会传播的责任担当。除此之外,基层政府如何把握好引导尺度,不让非遗传承因留于表面形式而丢失地方特色;企业如何挖掘非遗文化更深层价值,并对自身产品及时更新换代;非遗传承人如何权衡流行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求变的基础上保留非遗特色;平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用户进一步增强对非遗文化的情感体验等等都将成为社会不断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石鼓油纸伞赋权
石鼓响了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试论新媒体赋权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