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的回顾与思考

2022-03-17玥,范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群体心理健康老年人

高 玥,范 琪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晓庄学院 心理健康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7)

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适龄劳动人口减少、未富先老等严峻的社会与经济问题以及对“银发浪潮”缺乏规划与应对挑战着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系统。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共治共享、全民健康的建设要求,突出了解决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而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老有所养——身体的健康与良好的物质条件,更是老有所乐与老有所为——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才是实现我国老年群体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的根本保障。因此,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作为其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的自我和谐及与环境进行积极地相互作用,并能够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的良好适应状态。(1)陈立新,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第73-78页。要探讨我国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首先需要了解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老年群体除了面临身体机能的自然退化,还要面对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因素带来的各类心理问题与障碍。

(一) 生理机能退化

生理机能退化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衰弱状态,表现为各种腺体、器官、组织、系统功能上发生改变,生理机能减低,免疫与适应能力下降的退行性反应。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与衰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时有发生,并且老年疾病发生与合并感染的概率都在增加。刘倩等人的研究显示:所取样的老年群体中将近一半人出现身体的慢性疼痛症状,且疼痛者中77.1%的患者有心理障碍;(2)刘倩,李小霞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疼痛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年第1期,第80-83页。一旦患病,那些长期积累的慢性病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易反复且预后不佳。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慢性病患者超3亿人,以高血压(46.6%)和糖尿病(20%)为主要表现。(3)董烨华,冯文:《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管理情况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7年第34期,第4310-4314页,第4321页。(4)梁百慧,方森等:《老年人体质与常见慢性疾病症状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第14期,第3551-3553页。(5)程翠,高敏,叶冬青:《中老年体检人群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第9期,第1784-1786页。甚至有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6)任珊,贾焕智:《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检结果分析及体检管理探究》,《中国急救医学》2015第z2期,第179-180页。这些因为生理机能退化而导致的急慢性疾病,除了给老年群体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之外,还会导致烦躁、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40.6%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7)张涵,郭继志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年第7期,第659-662页。

(二) 心理功能老化

心理功能的老化是指个体进入老年期后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发生的退行性变化。因为认知功能是人认识和反映客观事件的重要心理功能,所以认知老化是心理功能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一般来说,认知老化是指与增龄相关的认知功能的变化趋势,(8)夏石勇,彭华茂:《近30年中国认知老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第2期,第295-297页。虽是人类毕生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其严重影响了老年群体的工作与生活能力,表现出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抗干扰能力下降、生活独立能力降低等现象,直接影响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而认知老化的最严重的表现——老年痴呆——是认知神经功能衰退的极端病症,“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记忆、注意、语言和问题决定等多个方面”。(9)Finkel, S.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00,15(1),pp. S2-S4.作为老年群体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我国老年痴呆患者人数与新增人数都位列世界第一。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老年痴呆患病率约为5.56%,患者估计达到900余万人,预计2050年将超过4000万人。(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7月29日新闻发布会》,2019年7月29日,http://www.nhc.gov.cn/xwzb/webcontroller.do?titleSeq=11182&gecstype=1.Song等研究发现,在6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中,老年痴呆患者人数以每年5%—7%的速度增长。(11)Song Y.T., Wong J T. Overview of Chinese Research on Senile Dementia in Mainland China. Ageing Research Reviews,2010,9(1),pp.S6-S12.全国四个地区的老年群体抽样调查显示,老年痴呆的发病率约为5.2%,其中男性发病率为4.3%,女性发病率为5.80%。(12)贾伟华,马颖等:《中国部分城乡社区老年痴呆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第944-947页。还有研究认为,年龄大、女性、文化水平低、生理疾病、运动感觉功能衰退、体力活动障碍等因素被认为和老年痴呆的发病相关。(13)仇成轩,BengtWinblad等:《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社区人群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第11期,第882-887页。(14)闫芳,李淑然等:《北京市城市某社区近20年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纵向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第2期,第110-113页。(15)Chen R L., Hu Z., et al. Incident Dementia in A Defined Older Chinese Population. PloS one. 2011,6(9),p.e24817.

(三) 心理健康问题

1. 孤独

当前研究认为,老年群体的孤独感与其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的缺失相关。(16)王大华,黄一帆等:《老年人加工速度的干预研究》,《心理学报》2012年第4期,第469-477页。老年群体因为离开了原先熟悉的工作岗位与社会资源,各项社会活动受到了极大限制,迫使其更依赖于家庭功能,需要家庭成员的陪伴和支持。但因为子女成家立业或者配偶亲属亡故的原因,家人无法长时间陪伴,这种反差与冲突造成了老年群体的孤独感。此外,我国社会与家庭结构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变。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CLASS)显示,调查对象中有45.1%是空巢家庭,并且随着年龄增大空巢家庭比例还有上升趋势。(17)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年度报告》,http://class.ruc.edu.cn/sjcg/ndbg.htm.因独生子女死亡而导致的失独家庭群体当前预计已经超过百万户,由此导致的孤独和压抑让老年群体处于无人可说的状态中。

2. 抑郁

抑郁也是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是一种发生概率较高的心理障碍。仲亚琴等研究发现,在所抽取的江苏三个地级市825例农村60岁以上老年群体样本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5.9%。(18)仲亚琴,高月霞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第10期,第2500-2502页。导致老年群体抑郁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包括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不良健康状态、家庭支持减弱带来的孤寂感以及社会环境与情绪变化等。但总的来说,心理因素还是导致老年群体抑郁的首要因素。

罹患抑郁的老年群体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降低,情绪低落的状态;同时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自暴自弃,有轻生念头。身体上伴有睡眠障碍和食欲减退症状;会有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和不中用了的想法。老年群体抑郁除了发病率高,同时还具有发现难与治疗难的特点,(19)刘甜芳,杨丽萍:《中国老年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及社区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第24期,第6131-6136页。是导致老年人自杀这种极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自杀

自杀是很多罹患孤独、抑郁等疾病的老年群体所采取的极端行为之一。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整体而言老年群体的自杀率是各年龄段中最高的,并且有逐年升高趋势;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杀率也在不断升高。(2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魏立和等研究发现,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大部分患有明显的精神抑郁。(21)魏立和,薛德旺等:《中国老年与青年人自杀死亡特征的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第5期,第305-306页。研究还发现,因为经济条件、医疗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所导致的支持不足,农村老年居民的自杀率要远高于城市老年居民。(22)Li X., Xiao Z P., et al. Suicide among the Elderly in Mainland China. Psychogeriatrics, 2009,9(2),pp.62-66.

4. 焦虑与恐惧

远空的白影终于飞近了云浮山,抬眼望,却是一群白色的鹫。它们大概有数十只,通体雪白,羽色鲜亮,最小者翼展不足三尺,最大者翼展怕是要超过一丈。它们围着山巅,高高地盘旋,不时发出一声声嘶哑刺耳的鸣叫。

焦虑与恐惧心理在老年群体中也较为普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开始衰退,慢性疾病多发,对健康问题的担忧焦虑以及失去对身体掌控所导致的恐惧开始出现,甚至预见自己死亡的结局。同时老年群体也开始担心自己对生活失去掌控感,如记忆的衰退和身体的僵硬使得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和动作也无法完成,产生养老焦虑,担心生病后不能自理。

二、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老年群体的工作与生活离不开个体、家庭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需要从个人、家庭与社会文化三方面去解释。

1. 收入水平下降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城镇老年群体中有61.7%的人认为当前收入与经济状况仅仅是“大致够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中则有30.8%的人认为经济“有困难”(23)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人口学刊》2013年第2期,第42-48页。。

唐启群的研究也发现,所抽取样本中仅有48%的退休老年群体认为当前的经济状况能满足生活需要。因此,经济收入水平满足不了生活所需是导致老年群体心理压力的一个首要原因。(24)唐启群:《男性退休老年人延迟退休决策影响因素》,《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12期,第58-63页。当老年群体从原本的工作岗位退休之后,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给退休老年群体的再就业机会与岗位也十分有限;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创收的动力与能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有限的养老金与子女补贴。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与房价的压力,老年群体常常会因为收入水平的问题而对后期生活产生不确定感与无力控制感,甚至降低生活的自信心。

2. 环境平衡状态的打破

老年群体从工作转为退休之后,生活的环境与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先的以单位和同事为中心变为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前期形成的种种习惯、规律和人际关系也都被打破,社会责任感和被他人需要的心理在不断弱化。甚至还有老年人认为退休后自己就没有用处,不断否定自己并产生自卑感。如果不能在退休后及时树立新的生活目标,老年群体就会一直精神不安,陷入空虚、失落和焦虑烦躁的状态中。

这种负性状态的首要表现就是失落感——不仅是社会角色和经济稳定性的失落,还包括对亲朋、配偶以及身体功能等方面的失落。有些老年群体会受此影响而产生抑郁情绪。其次是自我同一性的减弱。有些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较为丰富的老人,更能随境而安和知足常乐,因此他们理解和“重建”个体自我同一性并不困难。而某些老年人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再者就是个体自身的性格特征。研究发现,老年群体的性格特征与抑郁状态关系极大。有些老人不甘心退休后无所事事,进而产生无助、无望、无力的悲观心态。

3. 空巢家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空巢家庭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城乡空巢家庭率就已经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农村留守老年人口数为约4000万。(2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家庭空巢率超50% 如何破解“养老难”》,2016年2月18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218/c40531-28132685.html.这使得养儿防老的传统社会观念受到了挑战,家庭支持的缺失也给整个社会和老年群体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空巢家庭的老人缺乏生活上的照料,尤其是生病时候不能得到及时帮助,不仅会给老人带来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其次,空巢家庭的老人缺乏必要的陪伴和精神照顾,家庭支持力度严重不足;研究显示:空巢老人缺乏子女的关爱,会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身心问题,如不能及时调整,很容易导致自闭、孤僻、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27)卢慕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2期,第263-271页。再者,作为空巢老人中的特殊群体,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因为缺乏经济支持与生活帮助,比一般的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大的精神压力。

4. 重大与突发生活事件的冲击

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如丧亲、事故、疾病等,会给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加之老年群体生理机能的衰弱以及社会事务处理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产生无力感和局限性。研究表明,丧偶老年群体的抑郁发生率是29.8%,是有配偶老年群体的2.2倍,且丧偶老年群体死亡风险高于有配偶者。(28)吴晓莲,雷利霞等:《农村丧偶老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年第16期,第32-35页。(29)Shor E., Roelfs D J., et al. Widowhood and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Demography, 2012,49(2),pp. 575-606.

可见,老年群体在遭遇重大与突发生活事件的冲击后,如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家庭和外部的调适与干预,很容易感到抑郁甚至厌世轻生。

三、面向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与干预

面对日渐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老年群体心理健康与保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将之提升到社会保障与国家政策层面来认识与执行。一些先行试点地区也开展了面向老年群体的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并与社区、高校等机构合作,以期促进老年工作的科学决策与正确执行。

(一) 服务与干预的类型

老年群体心理需求的类型决定了他们所需的具体服务与干预措施。老年群体对心理服务与干预的需求有具体差异,表现为对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的需求最大,对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需求次之,也需要心理健康的检测服务,但对于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则相对需求最小。(30)张婧哲:《居家养老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研究》,河北经贸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老年群体普遍对心理咨询与疏导这种最具代表性的心理服务模式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与活动范围较为单一,当遇到心理障碍与情绪诉求时,专业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去倾听并给出意见与建议,尽快地缓解和解决问题。同时,鉴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心理疏导与咨询还可以提供上门与电话服务两种形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心理健康检测服务一般包括专业心理测评、自主测评以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形式。随着大众媒体传播的发展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老年群体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关注意愿也在不断提升。在上述的几种模式中,网络自主测评最为便捷,但老年群体对网络的使用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存在一定障碍,对测评结果的理解也需要专业详实的解读。因此由心理师、专科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志愿者提供的专业心理测评就尤为重要了,并且老年群体对于这些专业人员也更为信任。

心理健康讲座是老年群体最为熟悉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心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让受众领悟到保持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知晓一些基本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但讲座本身时间有限,受众群体的理解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很难以一场讲座让老年群体真正感受到自身不足与所需。甚至还有老年群体更倾向于将时间用于广场舞、棋牌游戏与聊天这样的日常消遣活动中。

(二) 对策与建议

综观当前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面向老年群体的服务与干预措施,不难发现:我国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城市离退休老人,对广大农村人口以及少数城市弱势群体老人的覆盖面不足,缺乏普遍性的关注。而从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来看,主要以活动参与和兴趣体验为主,忽视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功能与精神提升等深层次内涵,社会价值与功能定位体现不明显。

由于生活经历、个体背景、生活地域、价值观等主客观差异,导致了老年群体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措施的多样化需求。如果仅仅根据那些妨害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疏导和治疗,只是治标而非治本,并不能真正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定位决定工作方法,我们拟从如下三个方面讨论符合当前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服务与干预建议。

1. 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建构全民健康老龄观

躯体老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是人的固有生物属性。随着身体的日渐衰老,各种功能的退化乃至疾病的产生也被认为是无法避免的正常现象,这似乎已经成了人类社会的固有印象。但不难发现,这种刻板印象带来了一种归因错误——躯体老化必然会带来老年疾病,既然身体的老化不可避免,那么疾病也就自然而然地找上门来。殊不知这是一种主次原因的倒置,一旦将疾病与衰老关联起来,即使那些身体并未老化或进入老年期的人,在出现类似症状时候也会将其归结为身体老化,从而在主观上认同并强化自身已年老的“事实”。

作为社会成员与文化建构的一部分,老年群体本身也是社会的缔造者。但当前我国社会关于老年观以及老年群体的角色却恰恰体现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被卷入的无助状态。因为“衰老”在目前是一个消极的、被灌输的概念——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不可避免的、身体注定要衰弱的——这也就带来了关于衰老的习得性无助,体现的并不是一种必然的生理过程。由此,对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的老年群体来说,应该唤醒他们为自身建构的意识,建构出一种更为积极的老龄观,从而感受到主角意识与积极的力量。并且当老年群体一旦意识到自己参与了自身老龄化的过程,改变了自身在其中的作用,那么老龄观与老龄化的进程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同时,提升心理健康的素养也是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体现。当前,我国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仍然不高,这严重制约了健康老龄化的水平与进程。蒋玉芝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关于“健康的概念、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如何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各种压力的主要目的、应对负性情绪老年群体的平均正确率”等问题,不同老年群体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表明不同老年群体之间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获得途径差异较大,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整个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乃至国民素质的提升。(31)蒋玉芝,丁海燕等:《湖南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第17期,第4242-4243页。

2. 家庭支持与社会关系的再建与拓展

如前所述,家庭是老年群体生活与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场所,家庭支持不足是导致老年群体抑郁的最主要原因。而家人的帮助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物质上的照顾与心理上的支持,缓解孤独情绪,(32)孙竹梅,陈长香等:《不同家庭支持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第16期,第4671-4672页。家庭成员的日常照料可以保障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因此,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良好的夫妻与亲子关系,对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更为有利。对于遭遇变故与突发事件、或者罹患重大疾病的老人,其心理状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剧烈波动,并产生相应的应激行为。此时,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网络等提供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就是维持和改善他们心理健康的中坚力量。

同时,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能让老年群体摆脱孤立、无助与社会关系断裂的状态。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曾经指出,频繁的人际接触能够带来更多的支持性关系。因此应该鼓励老年群体适度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分享、交流、倾诉、互相帮助等形式,建立起新的支持关系网络,维持生活水平并提高生活质量。

3. 突显发展性教育的定位,坚持舒适优先的原则

如果以发展性目标来界定,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服务与干预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着力于发展性教育而非生存性教育。在此,所谓的“发展性”是与“治疗性”相对的,是对老年群体心理能力与心态的关注和提升,而非传统意义上仅仅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心理疾病的治疗。同时,“发展性”的目标群体是潜在的所有老年群体,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成功实现老龄化,而非那些被标记为“有问题”的、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少数群体;简而言之,“发展性”的心理健康与干预教育的定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实现心理状态与素质的提升,实现群体的心理促能,最终达成生理需要与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使得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真正落于实处。

同时,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以被服务对象的心理舒适度为考量原则,明确服务的原则是为了提升老年群体人际活动与交往的信心、提升生活满意度、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来说,鉴于老年群体不同的背景、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类型自然也是各异,需要“对症下药”;并且老年群体的心理敏感性与接受程度也是各不相同,安排心理健康活动时需要避免尴尬境地;再者,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因此要循序渐进,舍弃不必要的负担。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持续老龄化的严峻问题,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状况也不容乐观。虽然他们对心理健康服务和干预措施有着迫切的需求,但现实中却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得到满足,仍然需要整个社会给与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服务与干预体系,切实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最终促成全民健康老龄观的实现。

猜你喜欢

群体心理健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