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生成逻辑

2022-03-17金梦兰张兢之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道路马克思主义

金梦兰 张兢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国道路是通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达成中国梦的领航之路,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胜之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是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思想框架,探寻中国道路的发展逻辑,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拓展中国道路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道路发展的合规律性

中国道路是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截然不同,也与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所区别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它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觉遵循和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实事求是的执政理念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政治保障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基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近一百年的路程中,实事求是一直贯穿于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之中,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创造性运用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抗日战争期间,教条主义盛行,毛泽东为否定这一风气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他在文章中说:“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1]1931至1934年,党中央个别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奉若圭臬,把苏联革命成功经验视为宝典,张口马克思主义理论,闭口苏联经验,完全忽视中国革命实情,将教条主义思想发挥到极致,致使当时中国革命蒙受巨大损失。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出现,1937年,毛泽东从认识论角度所写的《实践论》,就是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再次揭露与批判。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直是毛泽东理论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革命道路之中。文革结束后的“两个凡是”方针将毛泽东思想再次教条化。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纠错能力是十分强大。在思想拨乱反正之后,中国开启了自主发展的新篇章,逐渐摆脱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解放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念,无不以中国的客观实际来规划中国发展道路,以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为执政原则。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贯行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实践之中”[2]。

(二)时代主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路的发展一直紧跟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象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中国道路的建设理念随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在革命年代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以美苏为首两个大国相互对立,将世界粗暴地一分为二。处于萌芽期的新中国,对外选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在国内动用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顺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新中国力量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以新面貌进入联合国,取得了五大常任理事国席位并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中国道路不以损害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抓住机遇,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中国开放了市场,建立了经济特区,将市场经济引入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发展问题是中国的头等大事,邓小平一直密切关注着,他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3]”。此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积蓄中国力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战略是具有开创性的,它根基于中国实际,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拓的一条中国特色道路。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道路的发展理念也随着这份变化与挑战不断深化。中国道路是与世界各国和平交往团结协作的发展道路。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国提出全球共同抗疫,为其他国家提供药品、口罩和抗疫专家,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同发展的中国道路理念传递给世界。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中国道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前进的本源驱动力。“生产力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4]”,“市民社会涵盖了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中的所有物质交往,具体而言就是这些构成“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的所有“社会组织”它们是全部“上层建筑”[5]”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揭露成功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道路的变革与发展。在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别对应了不同阶段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从侧重于政治建设到侧重经济发展,再到注重全面发展的转变历程。

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一次提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八大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并指出当时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6]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高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认识还不全面、不充分,致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把政治建设放在中心,忽视了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却也吃了不少苦头。受到苏联体制的影响,产生了一大二公就是社会主义的狭隘思想。简单地认为计划经济、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死板僵化。忽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大跃进等对社会资源极大浪费的生产运动。尤其是在后期的反右扩大化斗争、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更使生产力倒退。

第二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在经历了当时以侧重政治斗争发展为纲的社会动荡后,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了对社会主义的片面认识和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决心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苏联模式。因此,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成立经济特区,发展市场经济。邓小平曾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7],点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应运形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国道路初具雏形。面对社会变化的新发展,党中央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这一阶段的矛盾实质是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同当时不发达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要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道路,继续解放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单纯的只是物质上的更高要求,还包括对法制、公平、生态等社会环境的更高要求,美好生活不仅仅只是富足的物质生活或是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充盈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的愉悦。“五位一体”发展战略顺应而出,它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中国道路发展的合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发展。中国道路建设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与发展的目的。正是由于始终以造福人民为目标,中国道路才有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人民主体逻辑

社会历史由人民谱写,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道路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和改革中锐意开拓而来。

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道路将人民群众放在首要地位,一切为了人民。”[10]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时期人民的需求为发展的任务,实现人民的幸福。

1.实现温饱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以实现人民饱暖需求为基本价值导向。新中国刚建立时,由于生产力和其他原因,我国农业水平低下,人民群众挣扎在温饱线上。特别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造成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缺乏危机。屋漏偏逢连夜雨,持续的自然灾害导致的三年困难时期,更是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这一运动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后,迅速调整经济政策,将人民群众最切实的生存利益放在首位。

2.共同富裕为导向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时期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基本价值导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成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成立让当时落后贫穷的深圳换了模样。经济特区的良好示范作用,在人们心里种下了信心的种子。少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道路不变的目标。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1]点出中国道路的内涵,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富裕生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价值导向不仅表明了中国道路以人民利益至上,还体现了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中国道路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美好生活为导向的新的历史时期

新时代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基本价值导向。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由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转向精神上的充实。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水平的高速提升,让人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当代中国人民更加注重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追求精神世界的美满。中国道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道路继续前行的动力。想要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党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中心,聚焦利民惠民的民生焦点。要实现全面脱贫,让所有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是中国道路近年的根本目的。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有新的发展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起的新要求新特点要深刻领悟,重点认识。让发展对接民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重点关心的问题与突出问题,在教育、养老、生态保护、经济等领域均提出了新的发展任务和发展方向。

(二)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

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下社会发展的准则。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跃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情形。但另一方面,人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的产生来源于人民群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人创造历史时发现的。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中国道路的发展中,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下充分发挥能动性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原则。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相同重要的位置,就可以看出保护环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道路长期坚守的准则。

虽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意味着社会发展只是依靠经济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构成者。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从来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驱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驱动。

三、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既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又包含真理的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一方面坚定不移地继承了其中绝对性的成分,另一方面也依据时代和中国社会实际的要求大胆创新了其中相对性的成分。

(一)中国道路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连续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1.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2]。”社会发展就大体呈现这五种趋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形态依次转变,那么它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就是统一而连续的。但凡事无绝对,马克思曾设想过俄国通过吸收当时资本主义的优点,摒弃资本主义缺点,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成功印证了马克思的这一想法。

中国道路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多样性与超越性。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原始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依次转变为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期间没有经历过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因为当封建君主专制走向没落时,由于列强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性质的改变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始终处在列强的阴影下。在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资本主义没有带领中国人民强有力地打击外来侵略者,革命的任务交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中。所以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搞教条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时期,历代领导人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背景,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其一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2]。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生产力积蓄完成,共产主义才能建立。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发展会有反复,存在波动是正常现象,但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是毋庸置疑的。

纵观20世纪的社会发展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的最佳印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独立自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中国韬光养晦,专心发展经济建设,默默积存力量,走中国式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美国的衰落与中国的上升,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状的对比,更加印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是任何人也无法抵挡的。

(二)中国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在新中国成立的不平凡的70多年里,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不止让中国人民感到自豪,更让世界为之侧目。中国道路是依据中国国情,坚守马克思主义而成功的。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又一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增添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为其他民族和独立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1.中国道路丰富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认识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容更改的教条。中国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苏联的社会发展模式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产生了严重的刻板印象,而中国道路让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呈现出新的理论力量,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孕育而成的,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实践的说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再开发。

将战略目标分阶段实行,是中国道路的显著特点。苏联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强调速度,总是提出各种赶超,忽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三步走”“新三步走”“两个一百年”等由党领导的发展战略,这些目标建立在科学理论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承前启后,依次进行,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中国道路的独创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在现实中的具体实践。

2.中国道路为世界上既想加快发展又想保持独立的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国道路为世界上既想加快发展又想保持独立的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越南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革新开放。现今的越南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经济提升的同时,工业化、现代化也有了明显发展。由此观之,中国道路,并不仅仅只是中国自己发展所走的道路,更为世界开拓新的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

西方隐藏的单线社会发展观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才是唯一的。这种社会发展观将一切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都认为是异端,需要革除。它从根本上切断了发展中国家从自身文化传统,社会构成中寻找自身发展道路的可能。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隐藏的单线社会发展观从根本上也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映射。中国道路的经验就在于不盲从任何一种理论模式,而是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实践与调整,走出了适合自己的中国式道路。

“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4]中国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最终道路,是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只有始终不渝的坚持中国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成现代化社会的伟大目标,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道路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