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青春镜像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创新表达简析

2022-03-17曹云龙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剧作攻坚青春

张 健,曹云龙

(苏州大学 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0)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下文简称《多》剧)是湖南广电继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之后“脱贫攻坚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据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该剧观众总量高达1.77亿,收视份额中城域11—30岁年轻观众占比21.4%,在芒果TV网络平台上的总播放量达5.3亿,豆瓣评分最高8.4分,全网总流量超过100亿。(1)赵艳艳:《〈江山如此多娇〉研讨会在京举行 匠心创制引领青年扶贫新风潮》,光明网2021年3月12日,https://m.gmw.cn/baijia/2021-03/12/34682461.html.《多》剧以青春化的表达,实现了年轻观众圈层的覆盖,取得了良好的收视与口碑。此外,该剧通过芒果TV国际APP在海外传播收视人数过千万,也为中国脱贫攻坚成果海外宣传打开了一扇窗口。

讲好鲜活生动的脱贫攻坚故事是文艺创作者的使命所在。(2)姜宇佳:《扶贫剧年轻化传播的新探索》,《光明日报》2020年6月3日,第15版。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多》剧扎根泥土,取材现实,记录了脱贫故事中的高光时刻,通过碗米溪村这一小切口,描绘了脱贫图景中“扶贫二代”濮泉生、女记者沙鸥等扶贫干部的“青春肖像”,书写了青年扶贫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青春理想”,实现了脱贫攻坚剧主流价值“青春话语”叙事风格的创新表达。

一、 扎根泥土,贴近生活,脱贫图景中的“青春肖像”描绘

《多》剧将镜头对准脱贫攻坚行动中的青年扶贫干部,通过对典型人物及群像等鲜明形象的塑造,力求扎根泥土,贴近生活,向观众展现了脱贫攻坚战中真实、生动的青春缩影,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气质。

人物是剧本的核心,人物的真实性是剧作生命力的保证。(3)徐书婕:《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情感叙事及其认同建构研究》,《中国电视》2019年第4期,第54-58页。《多》剧中鲜活的人物源自现实生活,对人物真实性的塑造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剧本创作阶段,为了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拥有丰富媒体记者从业经验的编剧王成刚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风、调研,了解脱贫政策与实践的实际情况,挖掘扶贫工作人员与当地村民的真实故事,捕捉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细节,为剧本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奠定了“真实性”基调,也充分体现了剧作团队对脱贫攻坚这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现实观照与真实遵循。此外,每集电视剧片尾播出的“创作札记”以记录的手法讲述剧作原型人物的真实故事,拉近了剧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呼应剧情的同时也使剧作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鲜活真实、深入人心。

该剧将典型人物塑造聚焦于扶贫干部中的青年群体,带有一定的青春剧意味。然而,与传统的青春题材电视剧不同的是,该剧并未片面展示光鲜亮丽的青春样貌,也没有打着“扶贫”的旗号拍青春恋爱的偶像男女。剧中典型人物的演员选择并未依赖热度流量明星,罗晋、袁姗姗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为剧作质量提供了保证。为了追求人物塑造的真实效果,主要演员在开机前接受民俗科普培训,体验插秧、养蜂、种桑的农村劳作生活,人物的肤色、造型、动作、台词等细节都与实际生活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达到“不是演员在演戏,而是角色在生活”的真实、自然的效果。此外,剧情的辅线即对濮泉生与沙鸥在扶贫事业中携手相伴的美好情愫的描写点到为止,分寸把握恰到好处,并未冲淡剧作脱贫攻坚事业中青春奋斗与成长的主题。

该剧中的群像人物也各具个性。塑造不同年龄、身份、社会角色的群像人物对剧作主题烘托、呈现真实的现实生活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交织成错综复杂的叙事网络,增强了作品的戏剧张力。作品中人物的多样性也使剧作的叙事场域更加广阔,也利于打破作品单一受众圈层,赢得广泛的观众群体。(4)刘晴:《谈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中国电视》2020年第12期,第51-54页。该剧对典型人物的“朋辈”“跨辈”群像人物的塑造也很出彩。县委书记江四维、县长陈步胜、乡贤惹阿公、网红喜妹、麻迷糊、电喇叭、田老八等共约17个角色人物,人物之间因年代区别、观念分歧、性格差异形成了鲜明的辨识特征,电视剧“通过群像人物中的对照或反衬人物塑造来揭示典型人物更为多面的性格真相”(5)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典型人物与群像人物共同构成了脱贫攻坚图景中真实的群体写照。人物塑造真实、立体,剧中没有完美的卡里斯马式人物,也没有非黑即白的脸谱化精英,每个人物的性格缺点与优点共存。每个形象都有一条人物线,不同的人物主线集中服务于脱贫攻坚的主题表达,人物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烟火气”,青年扶贫干部与村民之间建立起的双向情感,有效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体现了该剧现实主义的内核与底色。

该剧还将脱贫攻坚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困境进行典型化情节处理,在现实流动的戏剧冲突中动态刻画青年人物的成长与改变,“在剧作叙事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6)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第103页。。这种“高于生活”的戏剧冲突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在极具张力的叙事情节中提升了人物角色的魅力。濮泉生挪用建路灯公款为小学生修建校舍,江四维保护青年干部工作积极性力排众议留住濮泉生职位,麻迷糊与田妹子手持《婚姻法》突破传统观念限制、争取恋爱自由等等,在情、理、法的冲突中,凸显了青年扶贫干部面对现实困境、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与担当。同时,这些冲突情节形成了强烈的代入感,网络端观众在“围观”剧情的同时也通过弹幕“参与”剧情,观众仿佛与剧中人物一起化解冲突、解围困境,增加了与剧中人物的亲和关系。濮泉生从冲动、稚嫩、不计后果到适应与变通,麻迷糊由好吃懒做到养蜂致富,惹阿公由守旧、顽固到逐渐接受新思想,村民由“等靠要”变成“实干”,青年扶贫干部与村民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不仅我们改变了乡村,乡村也改变了我们”的双向成长变化,在脱贫攻坚故事的现实流动中,人物成长与改变的这种真实、立体的“动态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

正如豆瓣网友所言:“在我眼里,他们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扶贫干部,致敬这个时代里的每个濮泉生。”(7)小康书法:《〈江山如此多娇〉家乡因扶贫而变》,豆瓣电影(网)2021年1月15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35092/,2021-01-13.《多》剧力求贴近现实生活,塑造出一批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在典型人物与群像人物的塑造以及人物关系的处理上精准展现了脱贫图景中鲜活、真实的青春肖像。

二、 视角新颖,立意高远,脱贫战场上的“青春理想”书写

《多》剧扬弃以往影视作品青春叙事的“都市”场景选择,创新性地选取“湘西农村”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剧中的地域奇观与民俗国潮的荧屏呈现带有新奇意味,同时还突破青春叙事“娱乐标签”的狭隘思维,书写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中奋斗与成长的青春理想,提升了剧作的立意高度,以新视角、高立意体现出独特的思想追求与美学追求。

书写青春是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命题,每个时代书写青春的方式各有不同。现代都市生活影响下,青春题材电视剧热衷于“生活在别处”的都市叙事,荧屏总充斥着年轻人“北上广”的未来归属,浓重的娱乐色彩呈现的是青春梦幻与浮影,这些青春剧多以情怀消费、情绪宣泄等简单的形式飘忽于现实之上,呈现出媚俗化、低幼化倾向,难以引发观众的思考。罗晋在出演《多》剧时表示,娱乐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会带给观众回味与反思,希望能多拍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好剧。在电视剧中观众看到当代年轻人扎根农村乡土,心怀青春理想,在理想的指引下,在脱贫攻坚时代重任中发挥青春力量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可能性,用青春智慧与实际行动书写着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该剧中那些真实的扶贫工作生活图景,也给年轻人带来“人生梦想的主战场是不是只能在城市”的思考和触动,体现出对青年人的认知提升与思想引领,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精神:“当青年投身于国家需要的事业,就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8)李愚:《〈江山如此多娇〉:这部南方农村剧,竟然让我追得停不下来!》,凤凰网2021年1月21日,http://ent.ifeng.com/c/83BrQvo1PSb,2021-01-2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脱贫攻坚电视剧聚焦关注农村现实,创作数量增加的同时,农村题材剧内容上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比如,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场景多集中在北方农村这一地域范围,观众在固定的故事类型、语言风格、表达套路中形成了对农村题材剧的刻板印象与观赏习惯。《多》剧突破了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固定地域表达,有一定的创新意义。(9)吴华:《农村题材剧的创新表达》,《中国艺术报》2021年3月15日,第4版。该剧主创团队前往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约400个村寨进行实地勘景,力求通过镜头呈现南方农村风景秀丽、特色独具的地域奇观,险峻的盘山公路、蜿蜒的田间小道、山间溪谷、鸟语花香等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带给观众的是截然不同的农村印象。同时,剧情中还融入斗牛大赛、长桌宴、打苗鼓、钢火烧龙等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民俗,在正片与片尾札记中还有土家蜡染、苗绣、酿酒、张家界莓茶等地域特色“国潮”产品展示。通过对地域奇观与民俗国潮的荧屏呈现,带给观众新奇的视听体验,观众感受到的是新时代农村的自然风貌之美、日常生活之美、民俗风情之美。

主题立意是电视剧体现出来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内核。抽象的主题立意则通过影视剧中具体、可感的生动情节来体现。《多》剧高深的立意并未漂浮于现实之上,青年扶贫干部“敢想”也“实干”,带领着村民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将一个个理想转变为现实。电视剧从开篇濮泉生“抹着昂贵的口红,喊着廉价的口号”怒怼记者,到尾矿地改造工程中,他们与村民一起“手挖肩扛”,再到发展网红经济促销特色农产品以及完成父辈遗愿修建隧道等一系列剧情不断印证青年扶贫干部奋斗有为、俯身躬行的实干精神。濮泉生和沙鸥等青年扶贫干部灵活运用“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一手抓“扶贫先扶志”,一手抓“输血变造血”,改变了贫困村村民的“等靠要”思维,二人也带着碗米溪村的村民们修缮小学校舍,安装通信基站,建立桑蚕基地、茶叶合作社,养蜂,发展网红经济,开通隧道,发展旅游业,剧作将“理想”具象成青年扶贫干部与村民一起面对困境、勇于“实干”的一幕幕生动场景,主题表达生动且深刻。

《多》剧还将笔触聚焦“青春”和“理想”,以青春视角诠释脱贫攻坚中的奋斗与成长,体现青年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与青春正能量。“多娇江山的守护者,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剧中的青年扶贫干部扎根农村,以奋斗的姿态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挥洒青春,将自己的青春理想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剧作展现着青年扶贫干部与村民一道面对现实困境攻坚克难、因地制宜、众志成城,有担当,肯实干,用奋斗与奉献书写青春理想的精神面貌。电视剧还呼应了时代变迁中不变的精神传承,厚厚六大本扶贫日记、“脱贫二代”濮泉生继承父亲濮家巷的遗志,体现了青年一代肩负使命的传承精神。正如濮泉生的饰演者罗晋所言:“我们想通过这样一部戏,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在做些什么。”电视剧的价值意义不仅是讲述扶贫故事、传达扶贫事业的重要性,还是青年人理想与奋斗的集结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脱贫攻坚是历史给出的时代考题,解题者怎能少了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广大青年人?”(10)杨昊:《贫困村来了博士生(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⑦)》,《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9日,第5版。

三、 风格独特,元素鲜明,主流价值的“青春话语”创新表达

有论者提出:“原子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得这一代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迥异于既往代际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11)孙佳山:《饭圈的“群体性孤独”由何而来》,《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13日,第2版。《多》剧主动把握新媒体语境中青年群体特有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在塑造青春人物形象、表达青春理想主题的同时,以轻喜剧的叙事风格准确把握年轻观众群体的审美逻辑,剧作叙事方式也充分结合青春元素,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据显示,该剧收视份额中11—30岁的年轻观众占比21.4%,也成为2020年以来年轻观众份额最高的脱贫攻坚题材剧。(12)武若曦:《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收官闯入年轻观众圈层》,国际在线文娱网2021年1月28日,http://ent.cri.cn/20210128/aa91b690-9f4b-a7d9-1fb9-145ae9bceac7.html.剧作叙事中青春话语风格元素的创新运用,实现了“主流价值”与“青年文化”的破圈融合,呈现出主旋律电视剧年轻化表达的审美特征。

该剧跳脱出主旋律电视剧严肃、沉重的刻板式印象,以轻松、明快的轻喜剧风格讲述扶贫故事。这种轻喜剧的风格也体现出脱贫攻坚中青年扶贫干部与新时代农人乐观、达观的性格色彩,在真实反映广大农民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同时,隐含的娱乐情境及喜剧元素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暖色调,提升了电视剧作品的趣味性与诙谐感。正是如此,该剧体现出大众文化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表现形式的创新转变。此外,剧中人物青春理想与暧昧情愫两条叙事线相互交叉渗透,在情节交织与矛盾冲突中推进了剧情的发展,避免了剧作内容低俗化、剧情单薄化,剧作轻喜剧的叙事风格与充满张力的叙事话语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该剧还从观众本位出发,对这一代青年群体的文化心态进行准确把握,紧紧抓住当下青年文化中的流行时尚元素,尽可能地展现年轻观众“我的生活”或“我身边的故事”,以获得更好的认同效果。剧中青年扶贫干部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展网红经济,“网红”喜妹直播带货等情节契合了网络“原住民”年轻观众的生活习惯。剧中青年扶贫干部濮泉生颠覆了观众们对农村剧主角的印象,以一种“酷”的形象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省台记者沙鸥的服饰、生活习惯体现着都市时尚元素;喜妹、幺姑的形象则结合了少数民族风情元素,清纯感十足。剧中农民形象淳朴却不肮脏,即便是每天酒不离身、好吃懒做的“麻迷糊”也只是衣衫破旧,正如剧中台词所说的那样“干净,也是一种尊严”。剧作注重把握年轻观众的收视心理,剧作中融合了大量新奇、陌生的事物,吸引年轻观众群体的注意力。该剧拍摄地张家界牧笛溪村在电视剧播出后成功吸引大量年轻人前往,现已成为“网红村”。剧中融入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风貌奇观、民俗“国潮”元素,带给年轻观众耳目一新的陌生化意味。剧中如代表湖南文化走向巴黎、出口海外的土家织锦等“国潮”产品散发出民族文化的魅力,网络平台的观众在观看时也通过弹幕表示“这才是‘国潮’该有的样子”。

个性化的台词吸引了青年观众,幽默、生动、调侃、犀利的语言也成为该剧风格的重要表征。电视剧播出后,这些精辟、犀利的台词成为广泛流传的“金句”,再次助推了电视剧的传播。“涂着昂贵的口红,喊着廉价的口号”“粮养身,歌养心,斗牛养精神!”“老天爷认我不认你”“第一名和第二名是死对头”“为自己想得越多,为老百姓想得越少”“脱贫攻坚就是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只要你不管它,所有热点的存活期不过48小时”“面子是别人给的,里子是自己挣的”“哪个扶贫干部心里没有点委屈,掏出来晾一晾,晾干了继续干”“问心无愧就行”等类似台词颠覆了大众对主旋律电视剧台词“高大上”的偏见印象,没有口号宣讲、振臂高呼的“说教味”,直面现实的台词真实、犀利、接地气,充满“烟火”气息,既简单而质朴,又颇具言外之意。这些生动有趣的台词金句被观众所津津乐道的同时,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四、 结语

当下的某些电视剧创作或过分追求商业价值,以浮华混乱的“吸睛”情节博取观众的注意力,或刻板生硬地宣教价值观念,疏离大众文化语境。然而,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在契合社会主流观念的同时,达到商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高度融合。《多》剧通过脱贫攻坚中青春人物的真实刻画、青春理想的主题表达,把握青春审美的逻辑规律,创新叙事风格,融入青年话语元素,以青春镜像镌刻了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时代记忆。同时,该剧的创新实践也充分体现了电视文艺工作者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彰显了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智慧与担当,也给主流价值剧的青春化表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剧作攻坚青春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青春献礼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