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理论坚持与创新

2022-03-17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立场利益

赵 爽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作为第二项宝贵经验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坚守。对于一个政党、一种理论来说,立场问题是基本问题,也是首要问题和方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党建》2015年第12期。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也就是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点,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这一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党百年来,党在立场问题上的继承与坚守、创新与创造,既是基于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更是基于唯物史观下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而发展演变,始终与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求的追求紧密相连。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根本立场的相关表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立论之初就高度重视对立场问题的阐述,将其置于政治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审视,融入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政党、国家、生产等理论之中。这些关于阶级性、人民性、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利益矛盾、生产目的等诸多论断,揭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被奴役、被雇佣、被剥削的真正根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品质和根本立场,指导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推动了国际工人组织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斗争,缔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立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其理论指向始终聚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运动规律的解剖和批判,始终站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之上,指导并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并最终解放全人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马克思认为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利益会有不同体现,这是阶级社会无法回避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人们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种阶级利益主要由经济关系表现出来,成为决定阶级立场的首要因素。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形成的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动因和内在动力,也成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恩格斯也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页。对阶级利益问题的判断,对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态度,决定着一种思想的高度和一种理论的立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切实站在占绝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指明了立场问题与阶级问题的紧密关联。“立场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其实质是阶级问题”。(6)段学慧,程恩富:《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2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利益服务的根本立场,这与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有天壤之别的。同时,这种立场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也是高度吻合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指明了其方向和依靠的力量是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就是必须依靠广大人民开展反抗压迫、反抗剥削、谋得利益的斗争,体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立场和观点,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判断,为实现全人类的独立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他们宣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这是在对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深刻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与建立在私有制主体上的剥削阶级社会生产目的是根本对立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完全不同的,体现了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和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实现途径,蕴含了极其宝贵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观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9)《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页。,要以无产阶级为中心,从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不懈地开展斗争,耐心细致地进行工作,这样才能维护新政权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力量的源泉。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保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即为受战争和资本压迫但有能力战胜战争和资本的被剥削劳动者的利益服务!”(10)《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页。再次重申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坚持阶级立场、保障人民利益的观点,为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布局提供了科学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而非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以此指导苏维埃政权的国民经济建设,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的探索。

二、 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身之本

立场,是人们观察处理问题的地位和由此产生的态度,通俗来讲就是认识、分析问题的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11)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立场“特指阶级立场”(12)《汉语大辞典》第8册,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页。,是“立足于一定阶级、反映这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根本态度”(13)廖盖隆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39-340页。。对于立场的解读,从唯物论意义上说,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特别是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代表的物质利益关系不同,因而被区分为不同的阶级,也就有不同的立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立场就是观察和思考世界的角度和站位,往往决定着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和思想感情,将其作为思维和实践的方向及普遍联系贯穿于具体实践活动中;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阶级立场取决于他的阶级地位,但立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认同批判的对立统一中是可以转化和发展的。总的来说,“立场决定态度、观点及方法,深刻影响人们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14)骆郁廷:《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9期。因此,对于一个政党和一种理论来说,明确立场问题,也就是“为了谁”的问题至关重要,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政党的价值取向和这种理论的立论基础,决定着思想观点与实践活动的方向,是一项基本问题,也是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

(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在立场问题上的认识清晰而明确,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曲清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6页。。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定位表述,阐明了党存在的目的和意图,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就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了人民,这是长期坚守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本色。

(二)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作为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1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8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利益,其立论基础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研究生产关系,认为阶级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是阶级间的关系;它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阐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露生产和“剥削”的秘密,坚持人民中心的唯物史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所有这一切,与庸俗政治经济学相比具有根本的区别,呈现出鲜明的理论品质,归根结底在于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是由其高扬的人民立场决定的。

(三) 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统一于党运用科学理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探索实践

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开的,也是在对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坚守和创新中实现的。党把人民视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始终致力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中心地位。党历来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独特的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观点,并从理论层面阐发解释,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在创新理论指导下,党始终发挥对国家治理、经济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发展实际和新的时代条件,带领人民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改善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三、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根本立场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全面、丰富论述,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的立足点和直接的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经济制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再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党始终把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改善人民生活落实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各领域全过程,与时俱进地拓展理论。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场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与中国实际结合,创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深刻分析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与资产阶级立场的区别,认为资产阶级的立场会以某种方式得以体现,“一定要在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上,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1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场与剥削阶级立场的深刻对立,“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和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完全一致的。在谈到利益问题时,毛泽东认为不管是革命、改造,还是发展、建设,“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20)《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而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保障人民利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态度、对经济工作以及其他一切工作领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21)《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1095页。,“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2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深刻揭示了党为人民的价值追求,开启了人民立场的中国化探索,指导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幸福为目标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要使命,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解决方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3)《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的立场。他明确了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奋斗目标,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对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和科学回答。针对实现人民利益的路径,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人民立场的创新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解决人民温饱、保证人民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角度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直接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践,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新世纪民族复兴重任在肩和党的自身建设面临困难挑战的大背景下,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分析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趋势特征的基础上,他对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使命展开进一步论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他指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2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从保持政党先进性、赢得人民拥护支持、保持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守人民立场提出要求。他强调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对党代表人民利益进行深入阐述,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立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国情变化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指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推向21世纪,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境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胡锦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多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2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这一论断点明了发展的真正意义,即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此外,围绕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福祉,胡锦涛提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享的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1版。把人作为发展的起点和落点,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的观点和论断丰富发展了人民立场的表述,体现了人民利益,切中了发展要求,指导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四、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展开一系列创新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作出精准表述和系统回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创新与突破,将人民立场提升到新的高度。

从价值取向到本质要求,从宝贵经验到制度优势,从新的范畴到系统学说,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立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更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时代主题的准确判断,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至上”认识的一贯立场和态度,而且体现了新时代党对立场问题认识的最新发展,体现了人民性和党性的高度统一。

(一) 实现了从价值取向到本质要求的创新

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展现了党的人民性立场和对人民的责任担当,一以贯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他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6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使命宗旨和人民情怀。他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就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3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8期。,“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3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三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85页。,并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9页。,根据群众需求变化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他指出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3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2页。,认为必须“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3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深刻提炼了人民中心与党的力量源泉、与立党兴党强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从根基血脉到根本力量,从初心使命到根本标准,从必然选择到历史规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凝练升华到了新的时代高度,反映了时代和实践的本质要求。

(二) 实现了从宝贵经验到制度优势的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是党和国家的立足点和宝贵经验,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宝贵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最重要的证明和启示,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26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307页。。这是以人民为发展根本目的、作为力量源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誓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列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中。(3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4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作为十三条显著优势之一在制度层面被确立下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制度魅力。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4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一方面申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和复兴观,另一方面也在经济发展的制度层面对人民立场作出本质性规定。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已经从党的宝贵经验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显著优势和基本方略,成为党执政兴国的制度优势。

(三) 实现了从新的范畴到系统学说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中心问题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意蕴,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客观规律,创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的范畴。这一范畴是对新的实践发展经验的高度抽象,是坚持新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着力改善民生、精准扶贫、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追求人民幸福的思想理念的高度凝炼;也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本质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范畴的提出反映了时代和实践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42)逄锦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和理论,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发展阶段和人口、资源环境禀赋等独特国情是息息相关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进一步形成系统学说。这些“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43)逄锦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第31页。等一系列学说,是“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44)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导言”——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3期。的体现,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也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理论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价值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04页。。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坚守人民中心的根本立场,在“问题倒逼”中坚持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人民中心的发展实践,这是理论的价值,也是时代的呼唤。

(一)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是一条逻辑主线,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当前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中国制度、坚持对内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重要意义,以问题为导向,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确定发展目标、谋划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任务,以实际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二)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推进理论创新,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如何推进新发展理念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此外,在党和国家工作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根本立场,强化价值导向,加强经验总结,创新理论阐发,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理论品格,也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鲜明指向。

(三) 不懈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

以丰富实践创新理论、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这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坚持与创新,究其本质,是要实现生产力更大的解放和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处理利益矛盾、维护人民利益。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需要日益丰富多样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利益关切、利益诉求、利益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站稳人民立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人民的期待,也是党和国家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立场利益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扬 善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