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视域下文学经典翻译
——以简·奥斯丁作品为例
2022-03-17张俊萍
张 鑫,张俊萍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江苏理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001)
奥斯丁跻身英国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列,并与莎士比亚并驾齐驱,其影响力虽得到世人公认,但并非一蹴而就。关于奥斯丁的作品译介,不但在两个多世纪的批评中进一步稳固了奥斯丁的主流作家地位,而且助推了奥斯丁在国际上的声誉传播,引发了新一轮奥斯丁经典作品在全球的阅读高潮。奥斯丁的经典文学作家的声名有助于让全球各地的读者更容易熟悉和接受她的作品。两个世纪以来,奥斯丁的经典作品经由各式各样文学“重写者”(re-writer)的引介和诠释,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的流传,而为更多的读者所接触和熟知。
一、经典作家与经典翻译
1995年,《人物》(People)杂志特刊上刊登了当时全球“最令人感兴趣”的25位人物,其中包括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最知名的影星布拉德·皮特、“人民的公主”戴安娜,以及小说家简·奥斯丁。前三位榜上有名并不令人惊奇,而早在1817年就离世的奥斯丁的上榜,却令人十分意外!同样在1995年,有多部根据奥斯丁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在英美上映①。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出版于200年前的作品在今天还如此受欢迎?奥斯丁之所以能在两个世纪后的读者中保持经典本色,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单就她塑造的那些聪明、风趣、性格多维的人物来看,恐怕21世纪的读者没有理由冷落这位生时近乎默默无闻的作者。如果说19世纪的读者能够从奥斯丁的作品中感受到与现实生活真切联系的话,那么今天的读者依然能够对她笔下的人物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当同时代的很多小说“漠视男人的财产世界及其基本道德和谨小慎微”,奥斯丁却以非凡的笔力对时代问题“进行了现实主义的研究”[1]。哈罗德·布鲁姆曾经说过:“与莎士比亚一样,她培育了我们的心智。我们像是奥斯丁的孩子,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自身的痛苦、我们自身各种异想天开的念头。她笔下的人物富有个性,体现了她独特的艺术成就,这也是她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原因。”[2]在奥斯丁从寂寂无闻到跻身经典作家行列的漫长过程中,其作品的译介和译本的世界性泛读,虽经历短暂的冷遇或劣评,但却是将经典作家奥斯丁推向世界文学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读者拜读仰慕的重要推手。
作为西方正典中的一名重要作家,奥斯丁始终占据世界经典文学阐释和译介的中心位置。这种历久弥新的文学重述和重写,又反过来促进了奥斯丁经典作品的多维流传。像奥斯丁的作品一样,文学经典的重写包括作品选注、翻译、评论撰写和编辑不同版本等。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最明显可见的一种重写类型”,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类型,因为翻译“能够投射作者及/或(系列)作品的形象到另一个文化上”[3]。因此,经典文学作品有其被翻译的必要和被传颂的价值。对普通阅读大众来说,他们对文学经典的亲炙完全仰仗重写者对这些作品的迻译介绍。
在奥斯丁经典作品的“重写”史上,所有的重写者都视其为重要的经典作家。在漫长的译介和批判史上,奥斯丁的地位始终屹立不摇。然而,对我国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而言,领略奥斯丁魅力的方式,除了直接阅读原文、消费影像文化以外,更为普遍的方式是要依靠各种重写。其中,中文翻译自然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重写纷呈、版本众多的奥斯丁作品翻译中,译者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所作的反应,尤其是对各类礼貌性表达的译入,无疑会对原作内容的忠实再现和译入语的顺利运用产生深远影响。对比考察两部奥斯丁小说译本中的称谓翻译可以发现,不同的礼貌性称谓语不但传达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而且翻译的异同也反映了译者对不同文化因素和不同称谓语所应该包含的礼貌原则的认知。
二、文学中的称谓语和礼貌原则
称谓语和称谓方式与文化特性和礼貌原则息息相关,在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等级森严、地位意识强烈的时代出产的小说话语体系中,称谓的形式常常是根据人物与对话者的熟悉程度和各自的社会地位来使用的。这种现象在奥斯丁的小说中尤为明显。奥斯丁一向谙熟行为礼仪,谨守道德规范,倡导传统美德。她笔下的人物角色也会像她一样根据与对话者的熟悉程度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在不同场合谨慎使用称谓语。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文化价值的普遍转移密不可分,所以称谓语的重写必然要考虑语言使用者所遵守的价值观。礼貌原则下的称谓语翻译在奥斯丁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奥耶泰德[4]将“称谓”定义为:“在谈话过程中用来指定被谈话者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这些词语或表达方式的实际使用和功能取决于特定的语言结构。社会语言学家法索尔德[5]认为:“在大多数语言中,有两种主要的称谓形式,姓名和第二人称代词。”语言学家博朗[6]继承并更新了奥耶泰德等人的研究,他将称谓形式分为三种类型:代词、名词和动词。他的分类和标准一直被学界视为称谓研究中的圭臬。称谓代词在大多数语言中被广泛使用,通常被分为熟悉或亲密的代词和遥远或礼貌的代词。称谓名词,也被称为“称谓的名义形式”[7],包括一系列特定对话者或以其他方式指代对话者的名词和形容词。典型的例子有姓名、亲属关系术语、一般性头衔、礼节性头衔、军衔、职业术语、爱称和辱称等。称谓动词是像英语中的are一样的系动词,通常在语法上是与代词相连的。英语中的称谓代词在表示亲密性和疏离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而汉语在称谓动词的形式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礼貌原则下进行称谓语的双语研究时可以忽略不计,只关注作品中称谓名词的翻译。
尽管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并不是在礼貌理论领域最早提出的,但却被认为是最有影响的,因为“布朗和列文森的名字几乎成了‘礼貌’这个词本身的同义词”[8]。布朗和列文森提出了表达礼貌的三种主要策略:消极礼貌、积极礼貌和非记录性礼貌。消极礼貌行为指的是使用表达克制的称谓词,运用“头衔+姓氏”的称谓形式可以被视为一种消极的礼貌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显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距离或尊重。积极礼貌是指使用表达团结或友好的称谓词,使用名字或昵称作为称谓词,可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以表明称谓者与被称谓者的平等地位或亲密关系。第三种策略,即非记录礼貌,鲜被提及,运用较少。就礼貌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而言,中文译者在为目标读者翻译消极或积极的礼貌用语时,会选择目标文化中可接受的用语。
三、礼貌称谓翻译示例
Lizzy和Elizabeth分别是《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要人物。从每部小说中选取用于她们暗示消极和积极礼貌的称谓,然后对照中文翻译,可以发现不同礼貌称谓背后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以及基于文化特性上文学经典转译的决定性因素。消极礼貌的称呼形式一般由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使用,以强调礼貌或距离。然而,当译者考虑到两个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时,一个消极的礼貌性称呼词可以被翻译成一个积极的称呼词。
例1:But I tell you,Miss Lizzy-if you take it into your head to go on refusing every offer of marriage in this way,you will never get a husband at all.[9]79
译文1:不过你听着,莉琪,你要是愣头愣脑地一碰到人家求婚就这么拒绝,那你一辈子也休想找到一个丈夫。[10]110
译文2:丽萃小姐,让我老实告诉你吧:如果你一碰到人家求婚,就像这样拒绝,那你一生一世都休想弄到一个丈夫。[11]130
这是一个负面礼貌称谓语用于称呼家庭成员或亲属的例子。第一位译者将“Lizzy”这个昵称音译为“莉琪”,省略了中文礼节性称谓“小姐”。这是因为在目标文化中,年长的亲属用礼节性的称谓来称呼年轻的家庭成员是很罕见的。她们总是用名字来称呼年轻的亲属。从译文中删除礼节性称谓的结果是,称谓词从意味着消极的礼貌转变为积极的礼貌。源文本中使用消极的礼貌性称谓词所制造的距离感在译文中消失了。另一位译者选择忠实于原文,将这个称呼准确地译为“丽萃小姐”,以突出作者采用的消极礼貌。这个象征着距离的消极礼貌的称谓词被一个年长的家庭成员用来表达她的愤怒或讽刺。由于意识到说话人的意图和原作者对过度正式的称谓语的使用,第二个译本保持对源文本的忠诚,将该术语直接译入目标文本,以使目标读者更接近原作者的意境。当它与原文有明显不同时,可以从译文中删除一个称谓语。
例2:Yes,Miss Bennet,interest;for do not expect to be noticed by his family or friends,if you wilfully act against the inclinations of all.You will be censured,slighted,and despised,by every one connected with him.[9]235
译文1:好啊,你坚决不肯依我。你完全丧尽天良,不知廉耻,忘恩负义。你决心要叫他的朋友们看不起他,让天下人都耻笑他。[10]401
译文2:是的,贝内特小姐,从利害关系着想。如果你硬要一意孤行,那就休想他的亲友会对你客气。[11]318
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比较中,“贝内特小姐”这一称呼在例2的译文1中完全没有出现,但在译文2中完全呈现出来。在这个例子中,贝内特小姐是这次唯一在场的听众,她曾多次被提及。由于可以从上下文或译文中的代词明确推断出听话人,因故译文1便从目标文本中删除了一个消极礼貌的称谓词。
就积极的礼貌用语而言,在《理智与情感》中出现了42次,有6种类型的称谓;在《傲慢与偏见》共出现了155次,有18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名字称呼、母女爱称和亲属称谓,它们被认为是积极的礼貌称谓。用个人的名字来称呼对方是很常见的,它可以是前名、姓、全名、昵称,甚至是宠物的名字。对于《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伊丽莎白·贝内特小姐,人们用不同的亲密的名字来称呼她,包括伊丽莎和丽兹,以表示亲密、亲近和熟悉。名字或昵称一般是作为熟悉的朋友或家庭成员的称呼形式。当考虑到中国的目标文化和两个对话者之间的称谓关系时,人名在翻译中可以被亲属名词取代。
例3:"Good Heaven!What is to become of us!What are we to do!"would they often exclaim in the bitterness of woe."How can you be smiling so,Lizzy?"[9]182
译文1:老天爷呀!我们这一下还成个什么样子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还好意思笑得出来,丽萃?[10]260
译文2:天哪!我们会落到什么地步呀?我们该怎么办呢?她们常常不胜凄怆地叫道。你怎么还能笑得出来,莉琪?[11]211
译文3:她们总是不尽悲痛地嚷道:我们该怎么活下去啊?你还笑得出来,二姊?[12]246
例3的译文1和译文2直译人名,译文3用中国的亲属关系术语“二姊”作为翻译中昵称的替代。译文3采用了传统的中文表达方式,来表达一种中国式的称呼。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中文译者是如何通过在翻译中选择合适的称谓词来迎合目标语言的规范,以表达称谓词中正确的礼貌和距离的。
在英语社会中,爱称被习惯性地广泛用于称呼一个人,以显示对被称呼者的亲近。然而,在中国社会中,使用爱称来称呼一个家庭成员是不多见的,更不用说在陌生人之间了。中文译者对小说中爱称的翻译处理,既反映了礼貌原则的异同,又能体现文化特性上的转译。
例4:"My love,"said her mother,"you must not be offended with Elinor-she was only in jest.[9]231
译文1:“亲爱的,”她母亲说,“你别生埃莉诺的气,她不过是跟你开开玩笑。”[13]
译文2:“我的乖孩子,”她母亲说,“你不该生埃丽诺的气——她不过是开开玩笑。[14]
爱称“My love”是英语社会中用于称呼说话人所喜爱的人常见术语。在例4中,这个称谓词是对说话人的一个女儿说的。在中国社会中,使用爱称来称呼听众是不常见的,即使是在家庭成员之间。由于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称谓上的不同习惯,两位中文译者在翻译时将中文规范自然化,并在目标文化中用一个适当的、可接受的词语来代替。因此,两个译文的爱称分别被翻译为:“亲爱的”和“我的乖孩子”。在这类翻译中,用目标语言的对应词代替爱称,不仅显示了对年轻一代的喜爱、亲近和赞美,而且也符合目标语言的社会语言惯例。
除了上面讨论的两类显示积极礼貌的称谓外,还有属于亲属称谓的其他积极礼貌型的称谓分类,包括“修饰语+亲属语”或专有名词类型的亲属称谓。在原文中,当称呼人是老年人或亲戚时,被称呼者的人名可以用亲属关系术语代替。中文翻译的处理同样需要考虑礼貌原则和文化差异。
例5:My dear niece,I have just received your letter,and shall devote this whole morning to answering it.[9]196
译文1:亲爱的外甥女:刚刚接到你的来信,我便决定以整个上午的时间来给你写回信。[10]358
译文2:亲爱的莉琪,一接到你的信,我就决定好好地给你回封信。[12]176
称谓语“My dear”写在信的开头,亲属关系词“niece”被用来称呼收信人伊丽莎白。与译文1直译为“亲爱的外甥女”不同,译文2则用收件人的名字“Lizzy”取代了这个亲属关系术语,在这个译本中称谓语和关系词被译成了称谓语加名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亲属关系术语称呼亲属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有些汉语称谓词习惯在正式或书面话语中使用,亲属关系词尤其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名一般是作为称谓词来称呼年轻的亲戚。例5表明,在目标文化中,这两个词都被认为是书面话语中可接受的称谓,特别是当称呼者比被称呼者年长时。
四、结语
称谓语的使用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是有很大差异的。奥斯丁的经典作品中的典型示例再次说明了这一点。在论文所及的两部小说中,下列情况都会对译者选择翻译术语起到重要作用:说话人的个人情绪,如愤怒或讽刺(如例1);两个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如不熟悉的社会成员(如例2)或兄弟姐妹(如例3);目标文化的称谓形式的使用(如例4);两个对话者属于亲属关系,如祖孙之间(如例5)等。在各个例子的翻译中,与亲属关系关联的中文术语十分广博,选择的策略变化和针对礼貌原则而进行的微处理,都是为了能够很好地将源文本中的礼貌形式传达给目标读者,并且要符合中国人对听众表示亲密、喜爱和亲近的适当方式。因此,译者在翻译称谓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以便将礼貌的表达传递给目标文本,并符合目标文化的语言规范。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称谓方面的不同惯例,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兼顾消极的礼貌性称谓和积极的礼貌性称谓的处理。
注释:
①包括根据《爱玛》改编的电影《独领风骚》(Clueless)、BBC版的电视剧《傲慢与偏见》、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