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产业化的实现模式与路径探索

2022-08-14肖庆洲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业化资源生态

肖庆洲,张 波

(1.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在新的历史时期,资源节约、环境优美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民生活的题中之义。生态产业化的实现是构建生态文明、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方式。

从“生态”和“产业化”结合的研究到新时代背景下“生态产业化”的研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张壬午等人[3]提出基于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因地制宜、技术提高以及规模化种植的方式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Muhammad Arhami等人[4]提出了生态资源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处理方式;Tiina Häyhä,Pier Paolo Franzese[5]通过梳理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以及测定方法,提出了一个将环境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相结合的概念框架;张文明、张孝德[6]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内在逻辑;马晓妍、洪军[7]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就自然资源的价值界定以及核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Sue Ogilvy[8]提出以扩展生态资产负债表的思路对生态资本进行核算的方法,将生态资本纳入企业实体框架中;崔莉[9]基于“两山理论”,对自然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的“生态银行”模式;付洪良、周建华[10]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湖州为例,研究了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生态治理、建设现代农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综合性生态产业化模式;邹统钎[11]提出了在生态旅游的模式下以生态银行机制、乡村合作社机制与股份公司机制为主要方式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刘洋、王爱国、刘承伟[12]出于高效率、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及方法。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了解到,关于生态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早期的相关研究没有认识到利用“原始自然资本”变为“绿色产业”这一核心要义,没有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的价值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者就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性实践案例的出现,以案例为依托对生态产业化的实现策略进行阐述的理论研究逐渐丰富。但是,从个别案例上升到一般规律,从策略形式到路径步骤的研究较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绿色发展、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三农问题等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如何结合实际根据国内的经验和实践结果,整理出内涵明确、逻辑清晰、步骤完善、操作性强的生态产业化路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生态产业化的内在要求

作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途径,生态产业化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将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进行市场化运作,转化为可持续产生经济利益的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

(一)生态产业化的内涵

生态产业化是以生态资本为逻辑起点,以市场化运营与社会化生产的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与服务的经济价值得以变现,从而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13]。其中,政府、民众集体以及外部资本是生态产业化实现的参与主体。生态产业化的目的就是对资源环境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通过产业化的经营,一方面实现经济效益带动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另一方面,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生态产业化的实现过程划分为规划布局、自然资源资产化、引入社会资本、产业化运作以及生态文明监督审计五个方面。

(二)生态产业化的实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产业化实质上就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资源从明确产权界限,通过核算使生态资源变为生态资产,到生态资产变为生态资本,再到生态资本进行人为的运营之后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产业化需要通过流转经营权等方式进行整合,将资源管理、价值管理确定为生态资产,借助优惠政策、生态补偿、完善基础建设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入,经入股或承包等方式使得生态资产转变为可以保值增值的生态资本。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下,参与各方共同运营、开发、保护,在生产经营中提供人力、物力、经验、技术等支持,形成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绿色生态产业,将生态产品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生态红利,达到生态资本增值的效果。通过生态资源的产业化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良性循环[14]。生态产业化的具体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产业化内生逻辑

二、生态产业化的模式研究

通过对国内多个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生态产业化有以下四种运营模式:第一产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化模式,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化模式,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化模式以及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集群发展模式。

(一)以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是以生态为约束条件,建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性产业,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实现生态、农业与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目标[15]。

在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发展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推进:政府拓宽融资渠道招商引资,积极培育新型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或“企业+合作社”的运营方式;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改造,引导农村种植业走集体化、技术化的绿色种植道路;在户养整合、改建扩充的基础上,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无污染的养殖基地,推广种养一体、种养互补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种植和养殖业废物发展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实现物质循环、资源再生。将本地农副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构建产销结合、自我供给、生态养护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的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以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二)以工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生态工业是指依据经济生态学原理,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一种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现代工业生产形式。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16]。实现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化运营则是在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将生态工业及相关产业进行规划、融合,形成生态工业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现有村工业基础,可以将生态的产业化的推进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改造原有粗放型工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使用绿色原材料、引进节能技术、淘汰落后设备,促使原有工业向生态化转型;二是对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以农业产品为原料供给端,开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包括蔬果、肉食类加工以及工业品的设计制作等。运用互联网或以当地旅游业为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并行的宣传、销售模式,形成完整的工业产业链;依托当地生产生活推广清洁能源,使能源供给具有可持续性;建立废弃物处理系统,通过废弃物处理技术,实现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或科学处理,最终形成产业链环节健全、生产过程无污染、物质能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体系。以工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见图3所示。

图3 以工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三)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的保护,在开发者和旅游者的绿色行为双重作用下,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7]。以旅游为主的产业化模式是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原则将不同的产业进行统筹协调,整体布局,并实现时间、空间上协同,共同发展。

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化需要发掘当地资源特色,以生态农业和当地特色文化为结合点,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举办文化产业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促使不同产业相互融合、共存互补。从供给侧发力,通过发展多元化的生态旅游项目、比如文创、会展、绿色餐饮等,扩大消费市场,满足游客观光、体验、购物、餐饮、住宿、康养等全方位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电商平台,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以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见图4。

图4 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四)产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集群模式

生态产业集群是以当地自然资源条件为依托,发展相互支撑、紧密联系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达到经济因素平行流通和生态因素闭合循环为目的。其中,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的实现基础,并为农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提供原材料;生态工业和旅游业为农副产品实现保值增值提供渠道。在该产业集群建设中,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融资服务中心、人才引进渠道,以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建立新能源基地、废弃物处理中心,以连接产业集群的物质和能量传输链;改善流通和网络设施,解决能源浪费、废弃物污染、产品和服务销售不畅等问题,构建产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集群。

三、生态产业化的实现路径

生态产业化实践合理有序的开展,需要政府指导与搭建平台,需要外部企业与民众参与,需要选择适用于本地资源条件的生态产业化模式,利用先进的知识、技术进行运营开发,同时强化监督和审计机制,以确保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图5 生态产业化路径图解

(一)统筹大局,科学规划

生态产业化和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区域协调、乡村振兴息息相关,需要科学合理的生态产业化布局和实施规划。政府需要立足新的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进行生态产业化的科学布局。

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设立专家组,联合农村农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就当地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如信息的传感器技术、先进的生物计算方法和数据库系统,以获取准确的生态资源信息[18]。调研内容应涵盖生态资源、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基础设施、人口住宅六大方面。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统一布局,整合现有的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自然岸线等生态环境空间,落实“三区三线”的空间管控边界[19]。建立健全规划、实践的指导政策和专家小组,落实责任制和监督制,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在耕地、住宅等人民切身利益问题上要根据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实现土地流转,循序渐进,鼓励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

(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先决条件,不同的生态资源条件下发展绿色经济体系的步骤和方式不同。各地区应该在各地原始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评估当地资源情况和环境状况,把握本地区生态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具体分析、规划产业化发展模式。对于山地为主的地区,根据地表覆盖情况可以发展生态林业或以果、茶树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可以发展以养殖、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对于分布有山水林湖草的区域,应该进行全区的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对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应该先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发展既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又有利于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对于已经遭到人为破坏的生态资源,应该以修复和治理资源环境为首要任务,在修复成功的基础之上,再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产业化布局,推动生态资源实现产业化。不同资源环境和开发利用状况下典型产业化模式见表1。

表1 不同资源环境和开发利用状况选取的典型产业化模式

(三)生态资源的资产化

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生态产品既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也有经营性产品的属性。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生态资源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5]。生态产业化的首要问题就是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的问题,即推动“山水林湖草”成为可衡量价值的“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应以政府为主导,组建自然资源核算专家组,联合当地的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当地的自然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别,即耕地、森林、草原、湿地等[26];与类别划分相衔接的就是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要建立确权登记中心,确保资源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完整、资料详实,便于规划和调配,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数据资料支撑;自然资源在确权的情况下,可以将其划分为已经开发的生态资源、尚未开发的生态资源和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核算其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为后续资本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当地可以在政府部门的统筹领导下,将已经确权核算的生态资源作为资本纳入生态产业绿色经济体系。

在自然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应负责将当地的生态资源打包,统一整合,以避免产权主体不清晰、生态资源零散化、“利息”分配破碎化以及群众矛盾的产生等问题。当地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服务平台,比如市场化的融资机构或者大数据管理平台,方便后续的管理与运营。

(四)与外部资本的联营

在整个生态产业绿色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经营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外部资本的关系,是顺利引入社会资本、开启市场化运营的重要条件。在引入外部资本的初期,考虑到外部资本的成本和风险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出资建设运营平台和相关的基础设施或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外部资本的加入。在产业化阶段的早期,政府在资本、政策上作为主导力量应该积极引导,确保生态产业化绿色经济体系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正确性。通过股份制合作,将政府出资、外部企业投资和集体资源作价入股联合起来,形成股份制的产业运营机制。除此之外,实现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采用租赁、赎买等多种方式。对于已经遭到破坏且自然力无法修复的生态环境,政府可通过创新生态修复投融资途径,如绿色债券、生态补偿、回购协议等,吸收社会各界的资本,共同治理和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成功之后,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定价核算并投入产业化运营。

(五)建立生态审计和监督机制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成立自然资源部并向地方驻派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实现对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全方位督察[27]。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协调自然资源督察机构的督察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使整个产业化过程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国家要健全督察巡视、审计体系,加强环境司法体制的建设,建立与之相配合的环境行政执法部门或队伍,确保生态监督、管控体系的权威性、高效性和统一性[20]。建立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生态环保监督体系。参与生态产业化的全体人员不仅是整个产业体系的经营群体,更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参与者。要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理念融入到基层监督体系中来,提高社会各界的生态和环保意识,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监督、审计机制民主化、大众化。同时,在整个运营主体内部也需要成立内部审计监察机构;要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信息分享平台,方便民众了解自然资源的相关政策文件、开发利用情况[28];发挥环境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外部监察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全民参与机制。

四、结语

生态产业化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和生态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以“两山理论”为理论依据,推进生态产业化进程,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推进生态产业化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由政府科学布局,指导基层集体、群众整合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人才;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模式,以市场需求、生态环保为导向进行运营,辅之以完备的监督审计体系。生态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必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完善,我国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索不仅造福于民,也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产业化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资源回收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