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17孙亚南徐元杰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教育

孙亚南,徐元杰

(1.平顶山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36;2.平顶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36)

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不少风险。习近平在 2016 年 4 月 19 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1]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风险问题,如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安全教育,成为一项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领域的新特点与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2]306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与严峻,这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领域的新特点

新媒体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人们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交往的各种数字化媒体如电脑、智能手机等。一般认为,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经过几十年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数字化媒体盛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互联网领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其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是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渗透最强的数字社会。在这种数字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会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由于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的途径限制也日益减少,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随着各种信息平台交错布局,信息一旦发布就能在互联网中迅速传播,这就给网络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其二,传播媒介多样化。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信息传播不再是过去单向被动传播模式,而变成“由点到点”“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的多向主动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信息传播出现“跨人群”“跨地区”“跨平台”等特点,信息传播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都可以进行传播,能够出现“某人在自己朋友圈发的信息,瞬间成为在整个互联网间传播的信息”的现象。其三,信息安全问题突出。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安全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个人隐私几近透明化。许多社交平台、门户网站、手机App等都可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绘制用户画像,进行信息精准投放,最终必然会导致信息“茧房”现象,造成信息看似丰富实则闭塞的情况。同时,个人信息的泄露也为各种网络诈骗、网络渗透、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其四,垃圾信息有泛滥趋势。目前互联网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混有一些诈骗信息、反动信息、恶意信息、钓鱼信息等。

这些新的特点致使网络安全问题不断朝着复杂化、广泛化、科技化、隐蔽化方向发展。网络诈骗从单一式转换成复合式,诈骗者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手段联系受骗者,进行诈骗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3]。国家正在加强互联网治理工作,网络舆论氛围也越发清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构成网络安全问题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新媒体时代需要高度重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

面对日益复杂隐蔽的网络安全问题,国家和高校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第一,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以“00后”为主的群体,这一群体出生在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与互联网有着密切关联。他们对网络安全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警惕性,缺乏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如直接在朋友圈内发布车票、学生证、驾驶证等各种含有个人隐私信息的图片,这些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掌握就能成为他们犯罪的工具。同时,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在遭受网络诈骗、网络暴力后,不少大学生无法采取最优方式进行处理,他们害怕家人训斥和同学嘲笑而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或因年轻气盛最终演变成更加严重的事件。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是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例如,诈骗手段不断升级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诈骗从原有的单一式转换成了复合式,诈骗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受骗者可能开始会尝到一定甜头,最终将陷入圈套。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常见骗术有“老乡认亲法”“同学借债法”“亲友出事法”“刷单赚钱法”等。这些骗术往往并非只用一种联系方式,诈骗者可能借助科技手段,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联系受骗者。各类网站、平台、软件可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但信息保护力度却参差不齐,难免导致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泄露,最终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诈骗和网络暴力。

第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广大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决心和勇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思想处于未定型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各种舆论思潮的影响。新媒体迅速发展,国内外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其中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从中作祟。于是,如何保护处于“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成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此,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应当始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两个着力点。网络安全教育更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网络伦理修养、改正不良网络行为。例如,解决“校园贷”风险的根本在于重塑学生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感。同时,网络安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在新媒体时代,更多学生选择使用短视频而非文字接受信息,因此,网络安全教育应当适时而变,运用新媒体、新手段去引导学生接受教育。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风险问题变得复杂深刻,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日益引起重视,但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还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呈现出新的特点,国家对网络安全愈发重视。2013年9月10日,《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施行;2022年2月1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开始施行。随着我国互联网覆盖率大幅提升和网民人数逐步增加,网络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规范化,这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法律依据。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解决了一些网络安全隐患,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部分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时使用陈旧资料进行教学,无法将教育内容与当下新的问题结合起来。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安全不断出现新问题、网络诈骗不断出现新手段、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陈旧和滞后,带来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这必然使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受到极大限制。

2.教育手段单一。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往往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被动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较为清楚地讲解理论性内容,但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网络安全教育来说却是不够的,需要增加案例演示、实景模拟等实践教学模式。

3.教育力度不够。高校除计算机专业等开设了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外,其他专业很少专门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即使开设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通识选修课,覆盖面小,受众少。这些课程中的网络安全主题教育往往一学期一次甚至一年一次,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网络安全教育有待于加强力度,提高教育实效性。

4.学生学习兴趣低。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缺失现象还较为普遍。目前,高校学生对网络安全的理解不够完整和系统,或只是将其理解为计算机病毒预防,或只是理解为增强个人密码保护,或只是理解为分辨网络诈骗。在此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例如,全国各大高校正在宣传杜绝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时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了此类事件。发生此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校园贷”改头换面披上了“迷彩服”让学生难以分辨是一个原因,网络安全教育成效不高是另一个重要原因。除“校园贷”事件外,网络诈骗、信息泄露、不当言论等问题仍频频发生,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加大力度。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拥有一套科学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与体系,能够大幅度减少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高,相应的机制和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其一,没有形成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措施。网络安全教育不应当仅仅是“干时一阵风、过后满脑空”的临时起意,而应当具备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常态化措施。目前,一些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仍没有形成一套常态化措施,大多属于亡羊补牢或临时抱佛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隐患。其二,没有将网络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对已有的网络安全教育措施、方案没有严格执行,导致教育力度不够、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最终会使网络安全教育大打折扣,甚至沦为形式主义。其三,没有相应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网络安全无小事,对待网络安全问题应做到未雨绸缪,将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将已经发生的问题尽可能降低其损害程度。一些高校仍然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发生问题后无法第一时间快速解决,往往陷于被动,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其四,一些高校网络安全建设的不足限制了网络安全教育的成效。硬件设备陈旧、软件漏洞搁置、人员管理混乱、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难以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成效。可见,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校园贷”事件、网络诈骗、传销、网络暴力、间谍事件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综合治理,提高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成效。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网络诈骗预防、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形态引领、道德素质培养等方面。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应当在我国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导下,多主体、全方位做好综合部署,全面提高教育成效,治理网络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305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快建设网络法治体系

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4]。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信息安全等问题都可以从法律角度找到明确的研判依据,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法治体系。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在现行法律基础之上,根据互联网发展,不断更新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营造和谐、清朗的互联网环境。

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法治体系,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就可以根据法律依据作出相应解释,使网络安全教育有的放矢、有法可依。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文件的出台为虚拟的网络空间划定了坚实的规则,明确了权责划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可以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告知与警示,做到有法必依。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一大问题在于学生可能已经遇到了相关问题,但却无法得到相应法律上的解释与解决,进而阻碍网络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相应法律法规的实施,针对问题和事件给出合法解释。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网络权责关系也越来越精确化,会使虚拟网络世界规范化,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供法治基础和法治保障。

(二)充分研究新媒体时代网络安全热点问题

新媒体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安全热点问题。此类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研究网络安全热点问题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基础。研究网络安全热点问题有三个着力点:一是总结网络安全热点问题的共性特征,对已发生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其共同点,分析案例成因并合理归类,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整体性把握;二是针对具体案例的个性深入分析,在共性中抽离出个性,针对网络安全热点问题的具体案例进行单独研究,分析案例发生和结果的各种因素,运用于网络安全教育;三是建立分析预警机制,总结案例发生的各种原因,使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科学的分析预警机制,从而最大限度避免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并以适当方式纳入高校网络安全教育。

(三)运用新媒体实现全方位网络安全教育

新媒体技术是实现网络安全教育的一大利器,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发展优势,运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全方位网络安全教育。一是高校需要依托短视频平台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热度逐渐升高,应当依托各大短视频平台,制作并发布各类网络安全教育短视频,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网络安全知识。二是高校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文章。微信公众号是目前新媒体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形式,高校可以建立网络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网络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微信推文,以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风险防范技术。三是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网络管控。网络管控是减少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现有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上网者面临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网络管控与网络安全教育要相互结合,形成合力,防范风险。四是利用手机App信息传播平台开展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充分挖掘手机App潜能,利用“国家反诈中心”等App,深度整合相关资源,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反诈预警,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四)不断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是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层次内容。网络安全教育究其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而导致的,这就要求高校把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实效性。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铸造思想和灵魂的圣殿,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宣传作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高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避免发布过激和不当言论,时刻警惕网络诱惑,做到“干净”上网、文明上网。要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让学生在网络空间知法、懂法、守法,实现互联网法治化运行。

(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在深入研究网络安全形势后,要建立网络安全教育长效机制,要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常态化建设、强化顶层设计,要制定网络安全教育方案,明确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选取、师资调配、课时安排、教学考评,要设置定期督查活动,以多种方式监管网络安全教育落实情况。同时,高校要持续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做好网络安全后勤保障工作,配足网络安全建设经费,定期检查并更换网络硬件设备,及时更新升级出现网络安全漏洞的软件系统,定期排查网络安全隐患,确保在技术层面不出现网络安全事故。高校还要做好网络安全制度管理工作,建立网络安全规范制度并严格落实,要严格保护信息安全,建立网络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演练,增强突发事故处理能力。做好这些工作能够为顺利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信息平台种类多、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信息交流可以同时双向立体进行。在国内国际意识形态形势复杂、信息安全保障弱、网络诈骗采用新技术等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复杂而严峻,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意义重大。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现状,相关部门和高校要积极找差距、抓落实,不断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理念,改善网络安全教育环境,提升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共同打造和谐健康、正气充盈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信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订阅信息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