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思考

2022-03-17许青云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院育人改革

许青云

(黄河交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武陟 454950)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融藏书、刻书、祭祀、教学、研究与议政于一体。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实践,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有1 300年的历史,遍布全国各地7 500多所,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文明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制在国外称为“住宿学院”,起源于十二世纪欧洲国家的大学之中,起初实施“住宿学院”的目的是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寄宿客栈,之后在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中得到了发展和实践,并延续到今天,成为这些名校的一个特色。书院制在西方高校中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跨学科、跨年级的学生混住以及将“住宿学院”和专业院系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伴随着住宿学院制不断发展,我国在传承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借鉴西方住宿学院制管理模式基础上,通过导师制、混宿制、第二课堂等措施,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中国古代书院制育人模式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书院制育人模式响应了国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新的契机”[1]。2021年4月25日,河南省高等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现场交流会在郑州西亚斯学院召开,会议提出,“书院制改革是现代大学育人模式的创新,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力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时代性”[2]。

(一)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当前高校教育体制以专业学院为主体开展人才培养。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学院专业教育和全人教育应该协同并重,一体推进,但在实际运行中,专业学院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教育摆到次要位置,“三全育人”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育人活动有效性。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引入书院制,构建学院和书院并行发展、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模式,这对于促进高校内部育人责任的合理分工具有积极作用。专业学院虽然也有育人功能,但更侧重于学术研究、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书院教育虽然也离不开专业教育,包括在通识教育上与专业学院教育相衔接,但更侧重于思想政治等人文教育,侧重于政治引领、价值塑造、人格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书院制改革能够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大学生协同发展的问题。

(二)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高等教育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通常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中,教师教学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约定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在约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在校大学生总体上是课外时间多于上课时间,因而课外日常生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生活对他们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重视生活化教育场景的营造,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有利于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国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基本都在校园学习生活,生活场所相对固定,更适宜于依托生活园区来整合融入思想政治育人资源。书院制改革将有力推动校园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学生一线,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利于创造人人受教育、处处受教育、时时受教育的良好环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对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

(三)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时代性

正在加速演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但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明显。如果不适应这个趋势,培养的人才还是单一学科思维、缺乏交叉融合理念,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目前,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潮流,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大都想到具有相对固定岗位、固定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中就业,现在就业渠道就业方式日趋多元,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与此相应,创新教育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如果不把握这个潮流,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就难以适应时代变化,更难以引领时代发展。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引入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对不足。

(四)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目前,高校以学院制为主要形式的育人模式具有较多的传统色彩,这种模式相对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强制性,缺少人性化,不太适应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来看,书院是一个地方学术的中心,是传播和产生新生思想的阵地,是社会舆论的一大源头,也是政治思想传播教化的中心,它对一个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具备一种淳风化俗、引导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功能。当代的大学同样也应该具备这些功能。”[3]传统的垂直管理体制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时缺乏灵活性、主动性。现行学生管理范围基本覆盖了学生参与的所有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保障学校教育工作稳定运行,但这种育人模式主要关注学生的班级生活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和思想深处的影响不大。书院制育人模式正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有效举措,该模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混住在一起,让他们朝夕相处深入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多学科融合意识,也为同学之间日后加强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资源。同时,书院采取的是社区化管理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治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和相互联系搭建平台。书院制育人模式吸收学生参与管理,有利于学生自发建立各类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有效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书院制的引入可以避免一些学生与社会脱节、毕业之后不能有效融入社会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

(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能力

书院制育人模式把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有利于营造多元文化生活环境,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文化信息,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中国古代书院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在高校育人模式中引入书院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传承能力。“书院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充满多样的文化内容,承担着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院,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书院能够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书院文化设施建设是书院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的院训、院歌、院标等文化符号,也具有提升大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作用。

二、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现状及不足之处

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西安交通大学在坚持经过历史锤炼和历代师生实践所形成的优秀的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育人新环境,树立“学问与人生砥砺合一”才是高质量的教育观,从2005年起开始实行书院制,先后成立了彭康书院、文治书院、宗濂书院、南洋书院、仲英书院、崇实书院、启德书院、励志书院等8个本科生住宿书院。2012年8月6日,复旦大学正式宣布,将在全校本科教育中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也就是说,在本科的4年时间里,学生们除了在复旦各专业院系接受教育外,还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住宿书院”为单位,开辟第二课堂,深化通识教育理念,打造特色校园空间。2012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沙河校区改变了单纯由学院负主责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成了知行、汇融、启明、航天4个书院,各书院积极凝练办学理念和书院文化,如知行书院确立了“才德君子、中西古今”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格上注重学生“德行品性”和“大写之人”的养成,在学识上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为最高追求。2011年9月,苏州大学开始试行“书院制”的全新管理模式,与学院的学术相比,书院显得更为生活化,承担起了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2014年9月,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也采取书院制度,校区实行学院—书院制培养模式,即每个同学都有两个身份,既隶属于一个学院,同时又隶属于一个书院(由相邻宿舍组成的学习、生活社区),有以老一代教育家屈伯川、钱令希名字命名的伯川、令希书院,以中国奥运第一人、中华体育先驱、该校首批功勋教师刘长春教授名字命名的长春书院等等。国内高校的实践数不胜数,但相较于世界名校,这一育人模式改革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育人模式影响根深蒂固,对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高校育人模式开始引入书院制模式,但人们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书院制改革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这对于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构成一定影响。引入书院制并非完全抛弃原有专业院系组织体制,而是谋求两者在结合中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功能。“中国大学的书院是在高校已经高度分化的专业院系组织之上,由高校管理部门人为设计建构的产物。”[5]高校传统育人模式已经形成某种惯性,书院制改革会涉及机构、体制等一系列转变,这会造成一时阵痛。改革会触及一些利益群体之间的重新组合,改革中将不同年级学生安置到同一宿舍,学生会有一个从心理到生理上的适应过程,家长学生暂时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但是,从长远看,书院制改革创新必然会在高校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能让学生认可,让家长、社会满意,改善高校育人环境,提高育人成效。

(二)书院制的育人机制需要不断调整

从现阶段实施经验来看,书院制改革不仅要配套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完善内在要素,调整相应的岗位职责、机制,这些职责、机制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在改革进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书院制改革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育人职责需要进一步界定清晰。专业育人和书院育人的职责要进行明确细化,从目前改革经验上来说,“协同育人任务清单”不容易细化,会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协同育人成效。二是育人导师的管理、培训及发展通道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畅通。社会在发展,人员在成长,适应时代发展节奏以更好完成育人任务,是实现书院制改革的初衷。有效监督、激励、反馈等管理机制尚未适应改革的发展和要求,还没有形成有效运作的良好机制,有了监督但未及时反馈运用,有了激励措施但未长期执行。要形成良好运作机制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成长,健康推进书院制改革。

(三)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内涵建设不足

注重改革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是书院制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凝聚师生力量的精神动力。每个书院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应成为师生成长的内生动力,成为师生引以为傲的符号。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进行书院制改革的高校往往只抓住了书院制的“形”而未究其“本”,从而失去了文化特色,偏离了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这些高校在书院制文化构建和特色凝练过程中,编制与自己文化传统相关的活动较少,对师生进行书院文化的熏陶相对不足。“培养的人才既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具有严谨科学精神、深厚人文素养、强烈社会责任和高尚道德情操,是现代高校书院制存在的价值体现。”[6]书院文化是书院赖以存续的灵魂,书院特色需要高校书院制改革中呈现出不同书院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三、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创新路径

书院制是国家倡导建设的一种新型高校育人模式。古代书院中教学合一的育人模式、崇圣尚礼的人格培育、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等精神内核,对于高等教育改革有极大启示作用。一是“以生为本”,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混住,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二是建立导师制,让导师驻院与学生充分接触,通过开讲座、小范围交流、谈心等方式开展渗透式教育,有效解决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的问题。三是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治管理,依托书院、社区建立党团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之外拓展兴趣爱好,开发潜能和创造力。四是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滋养润化作用。专业学院侧重于课堂的专业教育,住宿学院侧重于人文教育和思想引领,形成一个双轨并行、两院协同的高校育人模式。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育人模式。2020年,教育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的改革。书院制育人模式是实践教育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不仅考虑学生专业技能成绩,而且考虑学生的沟通能力、道德品行和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

(一)摒弃守旧传统,坚持创新发展

高校在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一是要改变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传统学生管理方式注重管理而不是服务,对学生的需求和权利关注较少。然而,国家教育战略和高校学生管理目标,都要求把学生设定为学生管理的起点和驱动力。因此,我们应该超越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概念,加强不同专业、班级的交流融合,尊重和激发学生兴趣,倾听学生声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破传统管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有高校尝试进行了“学生社区模式”改革。“学生社区型书院大多基于宿舍楼来设立。这类书院模式旨在创造一个与院系互补的社区化学习生活环境,创新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模式,使学生体验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密感。”[7]二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师角色需要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新的环境和形势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要求推动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固有思维模式,不断进行尝试、不断进行实践,充分发挥书院制的实践教育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主要目标,授学生以“渔”,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强化“双院制”设计,厘清“双院制”职责边界

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建立一个运作有效、职责清晰的“双院制”制度体系。在这一点上,肇庆学院书院制改革的主要做法是,每一个书院都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人事设置和年度预算;书院实施院长负责制,由一名常务副院长负责监督学院日常运行。我国书院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这些做法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和改进。“双院制”管理体制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导致协同育人职责界定不清、管理紊乱,影响育人效果。总体而言,专业学院主要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运行、技能训练、论文答辩等工作,侧重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书院则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服务管理、育人队伍建设、第二课堂拓宽、校园文化建设,侧重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引导学生参加团学活动。处理好书院与学院的关系,需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双院协同联席会议,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书院与学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育人工作。

(三)加强“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在考虑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时,要特别重视“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制定“双导师”的甄选与管理规定,充分发挥“双导师”协同育人的作用。选任“双导师”应遵循四项原则——高进、严管、精育、优出,要从师资力量方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就必须拥有一支素质高的优秀教师队伍。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学业导师由专业学院选出,负责学生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安排,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育人导师可以主要由书院辅导员组成,选出乐于奉献、品格高尚、文化素养高的人才进入这一队伍,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二是在“双院制”运行体制中加强“双导师”的培训和管理,把“先培后任”作为工作原则和前提条件,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将专业导师培训为专业能力出众的人才,将育人导师培训为学生事务服务管理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的人才。三是建立“双导师”评价考核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育人导师的积极性,为育人导师开拓晋升和发展空间,扩宽能力范围,逐步形成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一个方便有效的平台和信息共享渠道,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和帮助,引导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创建“五进”公寓,拓展教育功能

实践证明,创建“五进”公寓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一是党团组织进公寓。学生公寓成立党团组织,组织党员学生参与党团组织建设,设立党员示范岗,定期举办党员培训交流会。二是文化活动进公寓。组织学生在公寓里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先进人物事迹宣传,丰富学生公寓生活,以文化人,寓教于乐。三是学业导师进公寓。每栋学生公寓楼都聘有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进行以学业辅导为主的精神帮扶,构建学习型公寓以及和谐温馨书院师生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四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进公寓。学生公寓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发生。五是安全教育进公寓。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

(五)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专业年级交叉融合育人空间

书院制强调“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突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要按照学科互补、专业混合、年级交叉原则,构建交叉融合育人空间,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信息交流,拓展学生知识广度和文化视野,发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书院把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空间进行全面整合和系统规划,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实施素质拓展项目,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人性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熏陶作用。

(六)建立保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

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才能顺利运行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一是建立健全“双院制”运行机制。高校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躬身入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学工部牵头、各职能部门二级院系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书院各项配套管理制度。三是学校要把书院经费列入预算,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日常工作运行、学术研究交流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使书院制和学院制的融合创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结语

书院制育人模式在国内外实施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然而,总体上这一改革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办好书院还没有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改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既不可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又不可因循守旧、裹足不前,需要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不断完善。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可以说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还没有充分释放它的潜在能量。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协同推进,需要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高校育人机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出能够担当新时代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书院育人改革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朵云书院黄岩店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改革之路
白鹿洞书院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