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2022-03-17王丽娟
王丽娟
(宝鸡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由上海市政府2014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一门新的课程,也不是一种新的概念,而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倡导将高校所有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相融合的一种新的教学观。[1]“课程思政”要求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生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要将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会学,更要会用,不能将专业知识与育人的最终目标相分离,专业是专业,育人是育人“两张皮”的教学模式。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这就要求所有教师都要以育人这一目标为核心,在专业课程中构建新的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3]学习是全面能力的提升与进步的过程,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为未来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学习中学会做人,才是育人的终极目标,如何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重大考验。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音乐技能技巧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为学、为事、为人方法的学习,将思想引导与价值感塑造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加强思政理论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艺术类课程中应加强德育教育,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来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共同加强普通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观念。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观念意识淡薄
“课程思政”自2014年提出至今已有八年,各大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们在专业课讲授的同时关注到学生德育方面培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调查发现,音乐类的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不大,没有开设的必要,他们只想一心一意学好专业,把弹琴的功夫或演唱的技巧更上一层楼,出去能够自信满满的登台表演,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获得好的收入与前程。至于工作后与生活中即将面对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却不甚关注。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这种觉知,他们在课堂上就不会给予相应的重视,给课程思政的实施带来很大阻力。在与一些高校音乐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有部分教师也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关联不大,相关性不高,认为学生应该在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好好学习,专业课中则没必要生硬的将其融入其中,这样既耽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也影响思政课的讲授深度,两门课都学不好,所以不建议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此类音乐教师的思政理念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没有把育人目标放到教育首要位置,对高校音乐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造成很大影响。鉴于这种情况,高校领导与教务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政意识,积极组织师生学习教育部下达的文件精神,对“课程思政”理念做到有效的宣传与推广。教师在今后的专业课程讲授中,应主动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专业课相融合,加强专业课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形成知识导向与价值导向有机统一。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的“两张皮”现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的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都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使之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4]在我国古代,孔子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理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行、忠、信”。“文”主要指各类专业知识,“行、忠、信”三者共同指向了德育教育,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注重道德的培养,其次才是各类文化知识的习得。[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美德与知识都很重要,不能顾此失彼,而要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6]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出现了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现象,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专业课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造成育人功能与专业教学脱轨的“两张皮”现象。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还存在音乐教师知识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教师仅仅局限于专业技巧的讲解与示范,一遍又一遍的示范,学生不停的改错与模仿,在不断重复练习过程中提升专业技巧的娴熟程度。课堂上,倘若教师有丰富的中国音乐史知识,就可以分析中国作品蕴含的文化学内涵;倘若教师有丰富的外国音乐史知识,就很容易将作品的时代背景、精神思想讲解更深刻;倘若教师有丰富的作曲理论知识,就可以对作品本体的形态学进行深度剖析,这样学生就可以全面深入了解作品,多角度体会音乐表现的内容及其蕴含的德育方面的思政内容。所以,音乐教师要积极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涵,拓展上课的深度与广度。
(三)学校没有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目前,各大高校主要对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有序的教学评价,各学院在学期末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师与教师评学生的双向评价活动,以求实现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对于课程的育人效果、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还未设计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没有形成相关的评价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化加快的进程。高校课程育人机制的建立主要依托教材研发与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鼓励教师积极编写相应的教学案例,教学大纲、教材,引进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的专业教材,在课堂上将其传达给学生。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诸多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益处,认识到课程思政化是新时代产生的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另外,教学实践中如何统筹好“课程思政”与各类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让思政教育贯穿在所有音乐教学科目与教学活动中,将正确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实现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协同推进。因此,高校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二者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积极推广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快音乐专业课程尽快实现课程思政化进程。
三、“课程思政”融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1.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区别
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通过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各类音乐理论的博闻强记,音乐形态学分析(乐理、和声学、曲式学、配器学、复调的作曲技术分析)与大量的音乐创作,来掌握丰富而深厚的音乐知识体系,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音乐教育的学生而言相当重要,是他们获取工作机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思政教育则不同,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最终作出正确的选择。音乐类大学生普遍单纯、天真,涉世不深,每日都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刻苦练习老师布置的专业作业。对于学校开设的各类政治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的热情并不高,上课听讲的抬头率很低,还有同学在这类思政课堂上做起了自己的专业课作业,对此类课程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与精神境界的提高,失去了提高自己悟性与智慧的宝贵机会。新时代,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更具时代意义的变革,音乐教师要紧跟形势,认真体会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高校全部教学与活动中的任务,所有教师都要积极履行育人职责,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2.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培养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育人,通过一定的教育学习,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格,从而净化心灵、提升其精神境界。
首先,二者的情感是相通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传达某种情感,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享受。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非语义性,它的表现符号是音符,而音符这种载体是抽象的,它不能明确表达某种思想和具体的内容,它的功能在于通过音符的时空传播,来传达和感悟到一种情绪情感,从而获得审美感受的愉悦,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给学生讲道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也有情感教育的输出,教师通过语言引导,绘声绘色的启发,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之丰富的面部表情的配合,完成抽象的思想道德理论讲解,达到以理服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思政元素与艺术类课程融合的实施路径
1.更新音乐教学德育理念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脱离开德育目标,专业知识学习就显得非常狭窄,不能达到通透与应变。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先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目标的学习,会产生更多的焦虑,也是资源与精力的浪费。高校相关部门要深刻学习与贯彻“课程思政”的文件精神,带领各院系的教师一起讨论学习相关政策,在思想上要重视德育目标在学生成才中的重要意义。鼓励教师线上线下都要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思考如何有效应用在自己专业课中,让学生学习吹拉弹唱的同时,更深刻领会到音乐作品包含的精神内涵,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第一,要借鉴国内外教学水平高的大学,学习他们操作与实施的经验,把与专业课结合比较好的教师的精品课程拿来模仿与借鉴;第二,提高教师自身德育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师是施教的主导,教师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师德师风,给学生做好为学、为人、为事的榜样;第三,建立健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相关部门要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健全各方面的评价机制,设立定期业务考核,加快“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进程。
2.提升音乐教师综合艺术修养
“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由教师组织完成,包括课前的备课环节、课程设计、课程PPT制作等都凝结了教师大量的心血。教师辛勤付出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收获与成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通过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广博的知识储备成为专业课程的奠基石,从而获得跨界学习的能力,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互动。调查表明,大多数音乐教师专心致志的深挖自己的专业,十几年几十年在专业领域深躬,刻苦努力的精神感人至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上、省上组织的各项声乐比赛与器乐比赛,期待在比赛中获奖或是成名,渴望在鲜花与掌声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艺术家与音乐教师比比皆是。事实上,音乐学习同样遵循认识的普遍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今天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仅专业过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艺术修养。音乐教师要有正确的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讲座、培训、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能力,在教学水平、人文素养以及德育方面综合发展。
3.制定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方案
音乐教育包括的教学内容丰富,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破专业壁垒,淡化学科界限,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最大化的拓展课堂容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感性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宏伟篇章,也是享誉中外的里程碑式杰作。它创作于抗日救亡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鼓舞作用。1939年,回国不久的冼星海看到民族危亡深重与民众的疾苦,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为抗战发出“怒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九个乐章的结构、模仿复调手法的写作技巧等,更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蕴含对残暴侵略者的控诉,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颂扬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4.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其文化修养、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状态与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基础。学校要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打破专业壁垒,融合中外经典音乐,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识。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均处于发展与转变时期,喜欢尝试探索新鲜事物,偏爱流行音乐,对古典的音乐文化兴趣淡漠。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高雅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对流行音乐文化的正确理解。课堂上多渗透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包括: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戏曲等内容。同时要鼓励学生欣赏西方经典音乐,认识交响曲、歌剧、清唱剧、艺术歌曲、弦乐四重奏等艺术表演形式,熟练背唱著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例如:中国古典音乐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广陵散》《十面埋伏》等,西方古典音乐名曲《乡村骑士》《鳟鱼五重奏》《匈牙利舞曲5号》《小夜曲》等。通过对不同国家音乐文化的学习与比较扩大学生艺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信心。
5.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音乐实践活动
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革命战争的产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与高尚情操。当今大学生普遍喜爱流行歌曲、通俗歌曲、国外的爵士乐、蓝调音乐等。这种音乐听起来很酷,唱起来带劲,校园里经常能听到学生们豪放的歌声。对于经典的红色歌曲却成为了老年人的钟爱,大学生似乎无人问津。面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要组织一些红色音乐主题的实践活动,积极宣传,唤醒学生心中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红色歌曲演唱比赛以及红歌大合唱的校园活动,将红色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红歌意义的认识,重温革命战争时期艺术家们创作音乐的艰难与顽强不屈的文艺精神。学院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红色革命题材的电影、歌剧、芭蕾舞剧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艰难历史,了解无数爱国志士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奋勇牺牲的坚毅品质。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排演各种不同风格的红色舞台剧,了解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战士们不忘初心,讴歌信仰,传递大爱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红色主题演讲活动,学生对准备演讲的红色文化的筛选与练习,都是熟悉红色文化的最佳途径,在润物无声中感受红色精神是全心为了革命事业,努力向上的精神,传承红色精神才能珍惜与感恩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要加强艺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操作,积极落实国家对高校改革提出的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改进音乐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深入挖掘音乐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