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陈出新: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生育卫生条件的改进

2022-03-17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助产生育婴儿

张 潇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太行区包括冀西、豫北以及原属山西省东南部的26个县,是晋冀鲁豫边区的腹心地带,具有社会历史特性。该区域经济条件落后,民风淳朴,在长期经济贫困、医疗条件落后、迷信思想盛行以及战争与疫病波及的影响下,辖域人口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1945年太行区仅某县两村的统计就高达70%,某县50个村的统计也有45%。[1]1947年武乡三区、四区、五区的婴儿出生死亡百分比分别为30%、16%、29%,婴儿死亡率仍较高。[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相关政策的实践,不断改善生育卫生条件,保障妇婴生命健康,使之能更好支援战争与建设根据地。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①参见王亚莉、岳谦厚《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生育与妇婴保健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李洪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旧产婆改造》(《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6期)、朱梅光《取缔抑或养成:近代国人关于旧式产婆出路之争》(《安徽史学》2013年第4期)等研究成果。,基于现存档案文献资料,探析太行区生育卫生条件的变化情形。

一、太行区妇女生育卫生情形

(一)落后的卫生观念与习惯

太行山区民众大多卫生观念落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巫神法师在广大农村地区颇具权威,严重阻碍了太行区卫生工作推进。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武乡全县的巫神法师“至少有150名以上,平均每个编村在3个人以上”,数量多,影响范围广。[3]妇女尤其易受蛊惑,“有一个妇女生了六个孩子,连害黄病,她听神婆说,把小孩用刀劈死,就不怕再生了孩子得黄病了,结果把孩子劈死了,后来生了第七个孩子又得了黄病”。[4]据调查,经过改造后,仅武乡一县1949年求神拜药致死的仍有5人,足见封建治病与迷信神婆巫术之根深蒂固。[5]太行区在妇女生育时的迷信的说法也有许多,例如女人在生产时要是难生,收生婆就要烧香磕头,生下孩子的第3天、12天、30天、40天时,女人要头顶孩子的屎尿布烧香。[6]另外还有迷信说法,认为小孩刚出生时就大小便是命硬克父母的表现,称之“屙爹尿娘”,出现这种情况,一些人会将新生儿弄死或是任其听天由命,不再管孩子。[7]此类现象在太行区十分常见,因此耽误治病时机,造成妇婴死亡的事件比比皆是。

太行区妇女在生育过程中的习惯是长久延续下来的,也极为落后。比如在长治一乡村,妇女要在炕上铺上炉灰或谷草生产,生完后也不能躺下,要保持三天坐姿等等。坐月子时也颇有“讲究”,只吃澄清的米汤。妇委工作者动员当地妇女坐月子吃点鸡蛋、白面条、小米等对产妇婴儿身体都有好处的食物,她们却说:“我们不比你们外地人,你们那里水土软,吃了硬的好消化。我们这里水土硬,吃了好的难消化,会得月子病。”[8]因此生完孩子,妇女的身体也总是得不到很好恢复,正如人们常说的,妇女生孩子像是进了一趟“鬼门关”。由于妇女没有基本的常识与卫生习惯,还常常会患各种妇科疾病,由于村中妇女常出现怀孕期间发生性生活、在生理期与孕产期内不注意保暖、生孩三天就干活、用破鞋烂布等物来处理月经等危害健康的事情,导致妇女产生难产、在孩子出生后停经、日常月经不调等问题。据常乐村某年统计,青年妇女月经不调的有28人,其中有13人不孕不育,5人怀孕小产,患淋病的占全村妇女的7.51%,乳头病占0.7%,这些问题极度危害妇女健康,已成为当时的一大民生问题。[9]

(二)愚昧的旧式接生法

旧式接产婆在太行妇女生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她们所运用的接产方法却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导致不少婴儿死亡。民间流传说“怀上小孩就成了缸沿上跑马”,可见妇女生育的风险很大,祖祖辈辈如此。旧式接产婆不仅缺乏必要的设备,不进行基本的消毒,而且在手法上也极不科学。长治潞安医院的医生张相长从接产婆对待产妇、小孩两方面的错误做法进行说明,指出了旧式接产的危害。在对待产妇方面,产妇要在谷杆草上生产;孩子出生后立刻用擀面杖从心口向下“赶血”,称能以防恶血攻心;产妇生产前有些地方要喝12天谷子水,再喝12天清米水,每一次只用一小盅米,此外不进食,还有的地方只喝12天洗米水,以求“净肚子”,称能帮助生产,预防产后病;在取衣胞时,接产婆为防止妇女胀死,便用手将其硬拽出来,常致妇女承受非凡痛苦。在对待小孩方面,则存在着乱用手揉肚、小孩一出来就马上剪断脐带、对待新生儿不卫生等错误做法。[7]由此可见,旧式接产过程极不科学、不卫生,妇婴在健康上的损耗是极大的。直到1949年,黎城县统计的35个接产妇中,由于未使用科学的生育办法,死了小孩42个(其中难产的15个,脐风27个),大人7个。[10]

这种不科学的接生与妇婴护理方法也诱发了许多产后疾病,产褥热和破伤风(也称脐带风,俗名叫四六风)分别是生育导致的对孕妇和婴儿危害最大且最普遍的疾病,造成了许多死亡。1946年长子县总结,产妇得产褥热死亡者占5%,婴儿得破伤风死亡者约占15%,仅河东村一村生产的21个婴儿中,得破伤风死亡的就有9个,[11]1948年华北区婴儿因破伤风死亡的约占65%,产妇得妇科病的占总数的32%。[12]黎城县第一区下桂花村1948年的调查显示,婴儿六个月以下死亡数共有75人,得破伤风死亡的就有66人,占到了婴儿死亡总数的88%,这多由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接生手段所致。[13]由此可见旧的接产方法问题重重,不仅生产时给妇女带来伤害,而且在产后也会使妇女承担严重的后遗症,对妇婴健康威胁很大。

二、太行区政府改进生育卫生条件

(一)建立相关机构与制度

为改进妇女生育卫生条件,太行区建立了相关机构保障妇女孕产期权益。第一,公立医院的业务改善为孕产期妇女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如邯郸和平医院增设了妇产科,配备了专业器械与女性医护人员,极大破除了当地求神拜药求子的迷信行为,许多不孕妇女纷纷前来问诊。[14]妇产科的建立使得妇女在生育上的痛苦减轻,妇婴疾病死亡率得到了很大控制。第二,建立华北卫生学校,培养初级卫生干部。华北卫生学校中开办了助产士班,按照两县一名学员的标准进行选拔,培育助产专业的卫生干部,学毕分配到原属地,以领导、推动当地助产训练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太行区妇婴卫生事业发展,改进生育卫生条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5]。第三,建立保育委员会。保育委员会简章中规定了“对产后妇女进行照顾”的相关事宜,[16]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有利于对妇女及婴儿的科学照顾与调养,对妇女产后恢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能有效平衡妇女在工作和育儿之间的两难局面。

另外,科学生育与保育制度化,政策上向孕产期妇女倾斜,也促进了太行区生育卫生条件向好发展。1946年边区政府修订的《晋冀鲁豫边区妇女干部产妇婴儿保健暂行办法》在第一条明确指出“本办法为保护妇女干部生产婴儿健康判定之”,该办法通过规定休产假、发放粮食、麻纸、棉花、被褥布等实物以及婴儿医药费等措施补贴产妇,提高孕产期妇女待遇。[17]太行实业公司从妇女干部产前、产后之待遇与婴儿保育两方面对妇女进行特殊照顾,保障其权益,规定妇女可享受的休假时长,并为其提供粮食、棉花等补助。婴儿保育方面则规定了1周岁至6周岁的不同年龄段之婴儿的补助内容,主要通过发放棉花、被褥布、医药费等方式进行保育。[18]这些制度措施使妇女在生产前后得到了一定的关照与保障,为妇女干部创造了良好的生育条件。

(二)推广新式接生法

太行区各地由于缺少助产士与助产知识,造成了妇女生育上的许多痛苦,对此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广新式接生法成为1949年全年的一大热潮,开办助产训练班是推广新式接生法最主要的方法。为使妇女学会科学生产,降低婴儿死亡率,太行区政府号召“各专公立医院要办助产士训练班,专注助产操作为主,结合妇女疾病疗法进行训练(时间约计2个月),争取全年全区培养出600个助产医生”,[19]并将符合条件的妇女集合起来学习培训,为其提供学习用具及食粮,共招收50名额,学员须满足较高要求,即“1.具有热心学习助产的妇女,年龄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者。2.有高小毕业文化程度或有相当于高小程度者。3.有二年以上的助产实际经验者。4.身体健康未患慢性传染性疾病者”。长治和平医院主要担负起培训的任务,通过培训后妇女将分配至各公立医院工作,领导当地新式接生法的推广工作。[20]除了太行区承办的助产训练班外,各专区、各县也积极响应行署命令,开办了范围较小的助产训练班。以二专区为例,行署指示其开办助产训练班,规定训练接产妇是为了加强卫生工作,回村乡为群众服务,做到减少妇婴死亡,而不是培养脱离生产干部,以端正思想,提高觉悟。并且降低了学员标准,即“只要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又有相当高小毕业的文化程度,十八至三十岁的青壮年妇女均可招收,如有接产经验,文化稍差些的或年岁稍大些,只要愿做这一工作的妇女即可接收。”[21]

以上各种助产训练班的训练目的大多为使受训者掌握基本的接产与消毒方法,能解决一般的难产问题。助产训练班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月经病的来源及防治办法、怀胎的注意事项、难产的处理方法、接产妇在接产中的注意事项、产后对于产妇的护理及对于婴儿的保育方法等问题。涉县在太行医院的帮助下开办了训练班,共有79个妇女参加。妇女们通过上课、小组会、大会讨论等形式,学习了5天,打倒了接产中“倒肠生”“怪胎”等迷信说法,认识到了剪脐带的重要性与正确方法,并决定成立卫生委员会,积极施行和宣传新的科学的接产办法。[22]武乡县干部还号召受训妇女成为开展农村妇婴卫生的积极分子,为群众服务,在广大群众中宣传科学的生育卫生知识,以进一步推进妇婴卫生工作。[2]这表明当时的接产妇训练已初具规模,计划也较为全面,基本能够使学习的效果最大化。通过传播新式接生法,太行区妇女生育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在有科学的接产知识的助产士的帮助下,妇女在生产中的问题大大减少了。

(三)开展妇婴卫生宣教工作

观念上的改变往往是重要而深刻的,也是最困难的。为使民众了解基本的生育卫生常识,转变迷信落后的生育卫生观念,太行各专区运用了丰富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妇婴卫生宣教工作。

一是在展览会、庙会中进行宣传。如二专区“利用俱乐部庙会及治病的各种场所,大力开展社会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启发群众卫生,自觉灌输群众以科学的卫生知识,使卫生运动在群众中普遍地开展起来”,[3]“用漫画模型、模型图表、卫生展览馆等形式,深入启发群众的卫生自觉,并组织以区为单位的医药卫生所统一宣传和治疗”,尤其是卫生展览馆内部陈设的挂图和胎儿模型引起了妇女群众的兴趣,再配以讲解,使妇女们了解了分娩的过程和基本的生育卫生知识,大家纷纷感叹在活动中受益良多。[23]

二是将妇婴卫生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工作。1946年太行行署为扶植妇运特颁发命令“各高小、中学、师范大量吸收妇女学员,每校要吸收10%到20%的女学员入学。各地民校要进行妇女文化学习与教育,育婴常识教育,以减少婴儿死亡,促进妇女健康。”[24]二专署还指示民校与冬学增设卫生教材,教材内容包括育婴常识与孕产期保养方法,辅之以专人讲解,并运用实际例子教育妇女,奖励妇女模范,[25]参与学习的妇女由此认识到生育卫生的重要性,争当卫生模范。

三是利用各种刊物进行妇婴卫生常识的普及。太行区政府出版了《怎样养小孩》的刊物,对此“医生们人人欢迎,并在驻村墙上画出向妇女讲解,妇女都爱听”。[26]《新华日报 太行版》增设了“医药问答”栏目,其中不乏有生育相关的问题被提出,如其中一期就有读者向编辑提问“吃酸是什么原因?有的孕妇在生小孩时,不但难产,而且肚中有很多血块流出,这是什么原因?”[27]编辑也在报中进行了公开回复,这对普及生理卫生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新华日版还刊载了《不讲卫生的害处》等大众卫生常识,开辟的妇女卫生专栏中讲解了《怎样接产》《妇女怀上孩子应该注意些啥》《血迷病的治法》《产后注意事项》等有关妇女生育与孕产期护理的问题,有效传播了科学的生育卫生理念。

三、生育卫生条件改进的社会效果

(一)助产士得到高质量培育,妇婴病死率大大降低

生育卫生条件改进的过程中,大批新式助产士得到了培育,她们改正自身的错误接产习惯,积极宣传新式接产办法。二专区1949年前半年助产训练班培养了助产妇168人,其中襄垣68人、武乡20人、榆社31人、左权39人、和顺28人。通过训练有效启发了学员的学习情绪,受训者认识到了不科学、不卫生的旧接产方式有何害处,正如榆社温虎枝老人所说:“我生了13个孩子只活了4个,都是面黄肌瘦,孩子死了也不知因啥死的,小孩脐带糊里糊涂用剪子剪开挽住就算了!现在才知道剪脐带是大事情呀!”[20]五专区各县政府与妇委会于四月底五月初先后举办了接产妇训练班,共143名妇女参与,磁县、漳南、郑县接产妇训练后还举行了测验,“参加测验的54人,100分4人,95分3人,90分6人,85分8人,80分8人,75分6人,70分4人,60分5人,60分以下10人”,收效很大。[28]至1949年6月,太行区全区训练助产妇600名的计划已提前半年完成,另有和平医院额外训练的水平较高的助产妇41名,都已毕业并分配至各专工作。[29]太行区以这种方式培养了许多新式助产士,产妇与婴儿的生命健康得到了很大保障。

接产妇受训后运用科学方法接产,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婴儿死亡率有所降低,妇婴疾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昔阳县统计,晋东和平医院1-4月仅有1名产褥热患者,18名脐风患者,均得到治愈。[30]和顺县1949年前半年婴儿患脐风的死亡率由39.7%下降到14.8%,[31]这体现了太行区生育卫生改进工作的显著成绩。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医院还设立了妇产科,如晋东和平医院、榆社的济民医院、左权大众医院、昔阳大众医院等均开设了产科,昔阳大众医院同时还设有婴科,专业的妇婴疾病治疗科室的设置为全区医疗系统的健全创造了条件。[32]生育卫生条件的改进有效提升了太行区妇女群体的免疫力,为妇女投身于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条件,也为建国后妇女发挥“半边天”力量打下了基础。

(二)传统卫生观念受到冲击,科学的生育理念得到普及

生育卫生条件的改进使传统的卫生观念受到了冲击,对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产生了重要作用。武乡县某村36岁的妇女李赶年,不幸患上产后吐泻咳嗽病,她的丈夫和婆婆到黎城某处拜神,让其喝“药神”,许久没治好,在庙会参与过妇婴卫生展览的娘家认识到女儿的病得请医生才能治,便把女儿接回襄垣,经医生李林看了7次共49天,才治好了病。李赶年说:“吃药好了病,拜药几年耽误了病,医生真是救命人。”村里人都很惊叹,纷纷开始相信请医治病之重要,村中求神思想受到了冲击。[33]

生育卫生条件的改进使科学的生育卫生理念得到了传播,老百姓面对生育的心态和固有的错误观念开始转变。如磁县针对一些群众认为生孩子是不洁之事的情况,干部们从“解除妇女痛苦上动员,说明生孩子也是生产,生孩子是光荣。批判了封建思想对生小孩的看法,树立了新的观点。”[9]五专区调查发现妇女存在着认为接产“不排场”,当接产妇“丢人”的思想,通过座谈会交流旧有经验,以讲解、讨论的方法,解除思想顾虑,进行科学卫生常识教育,打破封建迷信观点,提高接产技术。另外,还有对孩子的来源存在困惑的妇女,通过学习了解到了生育的原理以及不孕不育的原因,一位妇女说到“以前认为小孩是奶奶给送的,现在奶奶庙也没啦,也照样生孩”。通过在助产训练班学习,妇女们也初步明确了月经病原因、月经时应注意什么、难产怎么办、怎样保育小孩等问题,大家逐渐相信了科学,接受了新的方法。林县训练班妇女在休息时仍在拿着《卫生常识》学习,研究难产办法,七区丁和莲说:“俺家侄媳妇快生小孩啦,这次回去,实验一下新办法。”[28]妇婴卫生常识和科学接产方法的普及,使得全区学习热情高涨,动摇了扎根在人们脑中的封建卫生观念,科学卫生的方法与理念得到了传播。

(三)对当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重视妇女的健康,推行各种措施来维护妇女的特殊利益,除了颁布法令等强制性的工作外,最主要的方法是进行宣教与推广,使民众真正树立科学的生育观与卫生观。进入新的社会时期,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想法仍在乡村中蔓延,妇女群体的解放依旧任重而道远。总结解放战争时期的有益经验,对新时代妇幼卫生事业、妇女社会地位的巩固与提高以及推进妇女解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妇女解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科学来战胜落后、腐朽,让马列主义成为封建思想观念改造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二,发挥组织和制度的引导作用。太行区通过建立相关组织,制定宏观的妇婴卫生政策法令,将妇女群体紧密团结起来,基于对大局方针的把控,生育卫生条件得以顺利改进;第三,坚持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把保护妇女特殊利益、密切党与妇女群众的关系,作为领导妇女运动的内容之一。党广泛深入群众,通过各种形式的宣教工作,使大众认识到旧的生育卫生观念之害,自觉抵制符合时代条件的观念与习俗;第四,重视联系,把握重点。太行区改进旧的封建的生育卫生条件,不只着眼于具体的制度、制定对症的政策,还看到了各个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从社会、家庭、个体,从领导、干部、群众进行改革,把握关键与重点,真正意义上传播了积极的、科学的卫生理念,保护了妇女群体的利益。

总之,妇女生育问题与人口问题、社会发展问题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城市中部分妇女生育欲望极低,甚至拒绝生育,而农村有些地区仍依旧受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毒害,这样的对比也反映了很大的现实问题,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虽然我国的生育政策,也在随着人口问题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然而也凸显出了缺陷,正如现在虽推行了三胎政策,但民众生育欲望也未见提升,这说明解决人口问题仅改变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借鉴解放战争时期的经验,从生育理念宣教上、提升生育期的服务与配套措施上、提高医疗水平上、减轻妇女现实痛苦上下文章,真正站在维护妇女的特殊利益的角度进行改革。新时代也需要在这些经验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妇幼保健与卫生事业,完善人口政策,真正为保护妇女的利益而开展工作。

结语

马克思曾把妇女解放当作社会解放的标尺,他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3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妇女解放对全民族解放、全社会解放的重要作用。生育卫生条件的改进,降低了妇婴疾病率与死亡率,也对封建卫生观念进行了有力打击。实际上,改革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太行区的妇婴保健的配套措施也不够完善,建立的妇婴保健的制度与机构所带来的福利仅仅是城市中的妇女干部、女工等群体才能享受得到,而乡村妇女只能在宣传中积累常识,并不能享受相关福利。在一些偏远乡村,甚至宣传工作都不能到位,情况更加复杂。进入新的社会时期,我国的生育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妇女的地位也已大大提高,但解放战争时期的经验对于我们依然弥足珍贵。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仍需以往鉴来,为推动妇幼卫生事业和妇女解放进程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助产生育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婴儿为何会发笑?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