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妇女发展的基本经验
2022-03-17刘刚
刘刚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6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事业发展的核心,成立百年来,成功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中国妇女事业的历史性转变,体现出了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强调:“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13“四力”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整体,是中国共产党以百年发展为尺度,对党的建设形成的蕴含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新论断。立足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以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视角全面梳理总结中国妇女百年发展历程,既能深刻反映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的生动实践,也证明党的领导是妇女不断突破传统、历史与现实,实现彻底解放的根本保证。
一、政治领导力:中国妇女发展的首要前提
邓小平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2]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大优势,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是梳理党领导中国妇女发展的重要维度。“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本位能力,是党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特殊优势。”[3]学界普遍认为,党的政治领导力与国家和社会之间是强联系,是国家实力和社会发展张力的综合表现;政治领导力在党的理论上体现为影响力,在党的实践中体现为执行力;政治领导力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否很好落实的关键,而社会发展对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知程度是反映党的政治领导力的重要表现。党的政治领导力不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党的章程、报告和决议等文件中,通过对方向、路线和全局的把握发挥其影响力,为中国妇女的发展提供政治引领和价值指导。
(一)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关于妇女的决议为妇女解放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关于妇女发展的决议是特定历史阶段指导妇女发展的重要文件。1921年以来,党以“决定”“方案”“纲领”“大纲”“指示”等命名的文件较多,如1930年的《中央关于劳动妇女斗争的纲领》、1939年的《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1943年2月26日制定的《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和1948年的《中央对目前妇女工作的指示》等;但专门以“决议案”命名的文件较少,如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对于妇女运动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妇女运动决议案》等。几个决议案整体上希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但每个决议案具体分析了1922年到1928年间妇女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综合来看,决议案试图回答“中国妇女在哪里”“导致妇女现在处境的根源是什么”“妇女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什么”“妇女运动的主体是谁”等一系列问题。党通过对“劳动妇女”和“一般妇女”两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探索解决特定历史语境中“妇女是什么”这个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妇女问题的阶级分析法、社会系统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等系列方法论,成为之后解决妇女问题的重要视角。
(二)党领导下的妇女大会是落实妇女政策的重要机制
妇女会议是党联系广大妇女的桥梁和中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无法通过召开妇女代表大会传达对妇女解放的指示,但散布在各地的不同妇女组织及其会议已然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要载体。1949年3月,党在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事宜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全国妇女一大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既是对党成立以来妇女工作的总结,也为妇女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统一认识、积蓄力量。大会规定了下一阶段妇女发展的基本策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努力奋斗,坚持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各种生产事业”[4],大会通过的《中国妇女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和《中华全国妇女民主联合会章程》成为妇女解放和参与社会发展的宣言。除中国妇女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历史原因间隔较长外,其他历次大会都与党的代表大会同频共振。纵观历次妇女大会的主题,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判断融入妇女工作和妇女组织是大会的重要议题;同时,党通过领导人出席妇女大会、参与妇女发展决策、审议妇女议题和加强妇女组织党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夯实妇女解放的政治基础。
(三)党的章程和党的报告是中国妇女发展的根本遵循
党的章程和报告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观,既包含着中国妇女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包含着中国妇女发展的具体的理论形态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章程《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虽然没有提到妇女解放问题,但“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以及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在变革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奠定了妇女发展的政治前提。在随后历次章程修订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局势及党自身的建设经验,及时完善党的总纲领,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党领导妇女发展提供依据。党在历次大会上的报告是共产党阶段性发展经验总结的精华,集中反映了党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是中国妇女发展的重要依据。在中共一大报告中,通过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目的以及共产党的任务等整体性描述和规定,将包括妇女在内的社会各被压迫阶级统一作为革命力量,反映了党在起步阶段对时局科学的认识和判断。中共三大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共产党的任务”之“工人利益的特别要求”中提到的“女工与男工之工资待遇一律平等”,是最早在党的正式报告和章程中提到关于妇女的议题。解放前的妇女问题没有专门出现在党的报告中,但通过的若干关于妇女的决议案集中体现了党对妇女发展的领导。解放后,随着妇女一大的召开和妇女组织的建立,党通过妇女大会和妇女组织领导中国妇女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党对妇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要重视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是建党以来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国策上升到党的意识理论的层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党在新时代对妇女发展的主张是党领导妇女发展政治自信的体现,也是党对妇女作出的领导承诺。
二、思想引领力:中国妇女发展的理论先导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理论掌握群众既需要理论本身具有强大生命力,还需要发挥它的引领力,实现“思想生产力和思想说服力”[6]效果最大化。思想引领力是思想的过程性与引领的动态性的统一,即在科学理论体系导引下,对人们的观念、意识、社会心理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作用,在一般层面上是引领对象对思想的知晓、理解和认知情况,在更高层次上是对思想的认同并体现出同向同行的意愿。毛泽东认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在解决涉及到妇女解放的核心利益问题过程中,实现对妇女群众的掌握,使其成为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党对妇女处境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分析是妇女解放的思想前提
认清妇女处境是解放妇女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妇女理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妇女处境的私有制基础和阶级压迫根源,指出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同步性,强调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1921年以来,党延续了早期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基本判断,在共产国际指示下,将妇女工作提上重要议程。1922年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首次系统分析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国际环境、制度依赖、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的关系、妇女解放首先是政治解放,以及通过报纸等媒介宣传妇女解放等。这一决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基本遵循,决议中涉及到的主题和分析妇女处境的方法论成为党解放妇女的基本策略。习近平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思想路线对不对头,对我们党和党的事业至关重要”[8]。中共二大后,党自觉地将妇女解放与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结合起来,将妇女发展融入到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通过历史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总结把握妇女解放的规律,认识到妇女的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关系,形成了与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党对妇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塑实现了妇女发展中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近代以来中国妇女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整体上是历史的和封建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构建的性别观念深入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妇女的意识中并通过外在的规则和习俗等固化下来,妇女的解放既是身体上摆脱束缚,更是精神和观念上的觉醒。当原有的思想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时,新理论的引入就成为必然选择。建党前后,一些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理论诠释的方式探究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寻求妇女解放的现实可能,正如李大钊指明的,“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10]。妇女对自身受压迫的觉察是在外部力量引导下的自我认知过程,创办妇女报刊、让妇女参与劳动和革命的方式是妇女走出传统文化设定的界限而走向社会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党对妇女的思想引领,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妇女价值观的重塑,如1926年提出的“要开展农妇运动”的口号加强对农妇世界观的重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生产为中心”的妇女工作方针,1995年后“以男女平等为基本国策”的妇女发展策略,这一方面实现了党的妇女理论的具体化,同时也实现了对妇女价值观的重塑,保持了与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三)党的方针对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手段
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11],党的方针对妇女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上出发解放妇女的第一步。中国妇女的思想被嵌入封建男权思想的语境中,受到封建宗法和家族关系的压制,女性作为“现实的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自由完全被泯灭在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近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引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外部开启了“妇女解放”进程,但复杂的历史环境和错综的关系并不能从整体上实现妇女的彻底觉醒和自我解放,因此,如何使妇女成为自我解放的主体是党面临的重要问题。从1922年关于妇女的第一个决议开始,通过以报刊等为主的宣传教育、以培养妇女专业人才为主的干部培训和开展针对妇女的文化教育成为解放妇女思想的重要手段。如1939年到1942年,共产党通过制定针对妇女的教育政策法律等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并将免费教育、识字启蒙运动等作为启发妇女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和基本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根本,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理想融合起来,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领下,将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相结合,将党和国家的命运与妇女的发展相联系,将妇女群体与民族复兴相贯通,实现了妇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觉醒。
三、群众组织力:中国妇女发展的实践基础
群众组织力内含群众对目标、道路、价值和方向的诉求,是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纲领和章程等影响群众并带领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中国共产党作为群众性政党,只有将不同利益体组织起来,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党的群众组织力摆在主要位置,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全部力量所在,没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可能实现伟大梦想”[12]。妇女群众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和资源,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表明,对妇女的组织程度直接影响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到伟大事业的实现。
(一)党领导下的妇女组织是落实妇女发展政策的重要保障
妇女组织是保护妇女和促进妇女解放发展、连接党与妇女群众的桥梁。在党的妇女组织还没有建立时,“中共首先推动上海颇有影响的中华女界联合会进行改组,以便在无党的妇女组织中施加政治影响”[13]28。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提到“创立一妇女部”成为建立共产党妇女组织的直接诉求。1922年前后,向警予基于妇女解放现状认为,“妇女本身有了组织,虽不能使自己的主张立马实现,也可以使自己的主张坚卓不拔”[14]。共产党对“联合妇女”问题的认识直接催生了中共三大妇女决议中“设立妇女委员会”的决定。在革命时期,通过对中央妇女组织的领导和放手发动地方妇女组织,实现党领导下的妇女组织成为聚合妇女革命力量的重要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成立,意味着在党的领导下,要将国家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妇女更大的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开展工作,这是妇联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遵循,是妇联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保障。妇联组织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部署、去开展,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15],这一论述回答了新时代立足两个“大局”的妇女组织该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更大的发展和在民族复兴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党通过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
妇女干部是妇女解放的主力,也是共产党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工作的状况,与妇女工作人才问题密切相关。”[13]49早在1924年前后,中共已经认识到妇女人才的缺乏对开展妇女运动的影响,“妇女运动之发展与否,当视本党妇女人才之多少为断”[16]。鉴于妇女人才短缺,从大革命时起,党通过开办妇女学校、妇女党务训练班、妇女干部训练班、扩大学校女性学生比例等方式培养妇女干部。党的妇女干部培养政策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阶段,妇女干部要满足社会发展对她们提出的要求,在参与社会生产中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在面向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提高自身能力,在民族复兴中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妇女干部发展,党中央通过出台《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加强对妇女干部的教育,在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从“女性”的性别角度出发,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认知妇女发展与党的事业、国家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应用到工作实际中,实现妇女的更大发展。通过多年的探索,党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形式多元的妇女干部培训体系,能够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达到基层,将基层的呼声传递到中央,实现党的领导与妇女群众的良性互动。
(三)妇女参政议政是落实妇女发展中党的领导国家参与的重要内容
妇女参政议政程度是衡量妇女解放的重要指标。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中的女性被禁锢在家庭中,没有机会参与到以男权为基础构建的政治秩序中,对女性的认知障碍、机制障碍和女性发展的自身障碍是女性参政的主要阻力,“在社会大变革中,党如何在领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去推动妇女的进一步解放,消除女性参政的障碍,促进女性成长成才,这是执政党不得不面对而又必须回答的课题”[17]。妇女参政的关键是对妇女政治权利的保障,国家参与和社会发展、法律上对女性选举与被选举权和管理国家事务权利的规定实现了党领导下妇女政治权利的彻底转变。党通过对女干部的培养和发展女党员,从女性内部挖掘妇女解放的动力,通过女性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妇女组织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女性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为女性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妇女全面参与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能。党的领导的历史维度是实现了妇女参政从边缘向中心的转变,党的领导的理论维度为妇女参政提供了支撑,党的领导的实践维度是妇女参政议政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基础。
四、社会号召力:中国妇女发展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8]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和职责将感化社会群众作为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与社会群众的关系是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一种历史合力,它的核心是党的建党理念、发展规划、远景目标和终极追求,它的构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本质理论中所蕴含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共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号召力的主体,通过政策干预、社会动员、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将分散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力”聚合起来,实现作用力发展力的最大化。妇女群众是党的社会号召力指向的重要对象,对这一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影响着她们参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关切到她们解放的程度。
(一)党将妇女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组成部分,通过催化妇女的价值目标认同,凝聚广大妇女的精神动力
列宁认为:“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这个任务都曾占据首要地位。”[19]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源自《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的规定,而人的解放是这个规定的本质。历史发展表明,妇女的解放单靠妇女本身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将她们的解放纳入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早期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思考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认识前提。中国共产党一大前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共产党号召下,通过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改造,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新的社会消灭了阶级,通过产业组合,即开展针对工人、农人、兵士、水手和学生的宣传,号召他们起来与一切压迫力量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解放”的现实处境是对共产党纲领的直接检验,激发妇女内在的动力,在认同外在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内外的结合,是中共从二大的“关于妇女的决议”开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一直在回答的问题。妇女的解放不是一个抽象的“人的解放”,涉及到男女平等、性别差异、妇女发展等诸多问题,贯穿其中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在“初心和使命”的纲领中,将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立党执政的根基写进了党的章程中,并外化为国家、社会和政党统一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正如邓小平所讲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20]。
(二)党从妇女利益入手,通过调控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引导妇女对党的目标认同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1]近代以来,我国妇女的最大利益就是实现解放和性别平等。如何将妇女利益纳入到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全人类的利益体中,并通过整合不同利益体间的关系,在增强妇女对党的执政理念的认同中实现妇女群众永远“跟党走”成为利益的焦点。恩格斯曾明确强调:“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了。”[22]妇女利益的终极目标是彻底解放,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的解放必须建立在民族国家处境的立场上,妇女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嵌入到现实矛盾中,才能实现从传统的被动向共同价值目标引领下主动的转变,进而实现解放后的“站起来”,“离开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冲破不了资产阶级女权运动将妇女解放理解为超越民族的解放、阶级的解放而单独进行的参政运动、教育运动、生产运动等的狭小的范围,妇女解放运动也就会失去重要依托而成为空中楼阁”[2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妇女解放的新起点,妇女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实现自我生产与社会生产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对国家政策、社会教育和党的纲领的认知认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妇女解放的重要转折,经济意义上妇女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社会意义上妇女的解放准备了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通过将男女平等确定为基本国策实现妇女发展从社会意志向国家意志的转变,而党的报告中对妇女发展的论述则是直接地将妇女利益作为党的整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
(三)党通过激发妇女斗志,积极引导动员妇女参与到自我解放的实践中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成功的社会号召对现代化具有一定意义。它意味着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社会的态度、价值观和期望,向现代社会的人们看齐。”[2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在百年发展中,通过理论革新和实践创造始终保持先进性本色。党的自我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党领导下的妇女现代化蕴含着妇女发展、响应号召和投身民族复兴的内在倾向,这与妇女实现自我解放的历史演进是辩证统一的。长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禁锢使我国的妇女被放逐在主流价值观之外,她们被封闭在特定的领域而无法全面参与到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权力分配中。近代以来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妇女深入参与社会发展成为理论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行,而深入剖析造成妇女处境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等基础,成为党在“人的解放”标语下激发妇女斗志的重要前提。在动员妇女参加革命和建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完善针对妇女的法律制度、变革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召开妇女大会和成立妇女组织等方式,希望实现妇女解放中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的融合,实现妇女身份由“边缘人”向“重要力量”的转变,由历史发展的跟随者、被动者向“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转变,从整体上全面梳理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把保障妇女权益系统纳入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内化为社会行为规范”[25],破解妇女解放的难题。因此,彻底的现代化必然包含着妇女充分发展,而妇女的彻底解放只有在党领导的现代化进程中才能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