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育人价值

2022-03-17石丽娟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哲学智慧

石丽娟

(安徽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为此提出了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断,他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习近平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观点,为新时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相应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学术探讨,也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教育领域中作用的探讨是很重要的研究维度,一些观点也令人瞩目。如陈庆庆等[2]认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三个层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李国良等[3]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主要可以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路向概括其实现路径。”总体来看,这方面的探索仍处于初期阶段,且成果偏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与教育关系的探讨,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相对而言,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哲学与新时代教育的关系,特别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作用的发挥,尚未发现较高水平的成果。因此,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就值得去探究,这也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丰富的智慧,但并不是所有的智慧都具有价值。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够承载育人价值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主要体现为如下四方面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哲学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经典表达,具有中华文化独特而鲜明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儒家对现实人生强烈的入世精神和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明确作出表述的是《易经》。《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身体力行,四处奔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同时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极力批判,进而提出了君子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实践对儒家知识分子和后继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极具“进取”和“有为”精神的文化传统。孟子重视人格修养,强调通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格。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胜之”的论断。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内核,也激励着一代代知识分子奋发有为。首先,这种精神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克服艰难险阻、不断进取,如司马迁遭受腐刑,仍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文化追求;曹操一生戎马倥偬,流露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陶渊明怀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却也没有忘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出世精神。这些儒家名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主体。其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还表现为大胆变革、勇于应对危局的革命精神。近代以来,古老中国显示出了极为落后与保守的一面,屡遭蹂躏,满目疮痍,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危机。这种情况下,“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文化革命,对儒家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事隔百年,我们认为,脱胎于传统文化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革命精神在骨子里仍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一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文化精神推动的。

道家一直被指认为“清净无为”、主静尚柔的阴性文化,实则它一方面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一方面又主张积极进取、有所大为。面对“周之衰”,老子虽然对现实生出无奈之感,只能选择归隐,但并未放弃当时充满苦难的世间之“人”和“物”,而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揭露“非道”世界形成的原因:“为”,并积极寻找救世之道:“无为”,并告知执政者,要通过“无为”之道,才能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大顺”之世。可以说,老子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入世精神,而不是被误解的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

(二)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的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模式

中国儒家哲学中最为突出的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模式,其突出表现为“执中”“尚中”的价值判断。儒家把“中庸”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由此扩展到文艺、审美、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逐步演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和思维模式。孔子主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还提出评价事物发展程度的标准“过犹不及”。荀子在《修身》中提出“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刚柔之以调和”,在各人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用其对立面给予补偏就中。

“和”的思维模式经《中庸》的发挥,获取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和”原指声音的和谐,到《尚书》被引申为协调矛盾与差异的平衡。《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把不同看作“和”的基础,认为有“不同”才能推动事业前进,达到和谐。《论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和顺、和睦、和谐是道德修养的高级阶段。儒家在政治层面主张“协和万邦”,在社会治理层面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际交往中把“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价值追求。

“和”的思想在道家哲学中也较为突出。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成万物,万物在“和”的状态下蓬勃发展。老子把高于万物的道看作周而复始的运动,进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庄子的名篇《齐物论》主张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没有差别的存在,人要做到物我两忘、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道”为最高追求,在本质上都属于“和”的思想范畴。

(三)中国传统哲学推崇的经世致用、追求超越的现实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哲学并非遁世的思维训练,而以强烈的“入世精神”为前提,“致用”为旨趣,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此主张下,传统知识分子积极追求治理社会秩序,谋求民众安宁,实现自身价值,经世致用的思想渗透于传统文人的思想和灵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源头上看,儒家“六经”所涉及的学科主要是历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经”的价值取向在于经世致用。从儒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来看,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沿着“内圣”和“外王”两条路径发展,其着眼点不外乎修身和积极出仕。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移入每个个体,深刻影响着每个中国人评价事物的着眼点和标准。以与经世致用关系较远的文艺来说,孔子提倡“兴观群怨”的“诗教”文艺观念,进而形成了“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和“文以载道”的文艺主张,即要求文艺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传统文化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并没有陷入蝇营狗苟、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泥沼,而是在伦理中注重超越和价值引导。首先,对“仁”的泛爱众的理解。孔子认识到血缘亲情对人际关系的示范作用,提出以“孝悌”代替“亲”,进而提出了“仁”的内容是“恭、敬、宽、惠”,其中恭和敬是爱尊长,宽和惠是爱众人。其次,在义与利关系上,主张义与利统一、两者兼顾的同时,突出了对义的推崇。《易经》指出“利者,义之和也”,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会给人带来利益。在义与利不可兼得时,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最后,在人生境界上,儒家从“经世致用”出发提出了“修齐治平”的人生价值理想,引导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并以这种超越精神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四)中国传统哲学体现的重伦理、扬理性的人文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儒家对伦理道德的推崇与重视分不开,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的重要特征。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了血亲关系和人伦关系。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看成实践“仁”的根本,并进一步把“孝”推而广之,“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放有政”,在“父父子子”中实现政治理想。其次,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重视,进一步强化了个人道德品行修养,在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事两方面提倡“文质彬彬”的君子风采。君子要注重内在修养,不追求物质享受,“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生活中,君子要“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对己、对君、对民,都遵循道义;君子处事奉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原则,并对自身职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等。最后,儒家主张“厚德载物”,认为道德修养的完善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和根本条件。总体来说,重伦理的文化品性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脉脉温情,柔化了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使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具备较高的内在修养,不仅做到自我内在和谐,而且力求在实现理想的同时,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但是儒家对伦理道德极端推崇和重视,长期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并沿此思路推导出了“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核心思想,是现代社会要抛弃的。

理性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特质方面的显著特征。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并形成了完整体系,既有商周时期原始儒学的宗教精神,又有哲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孔子继承了商周的天命观,承认“天”“命”具有主宰力,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同时,他又将“天”“命”纳入人的认识范围,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五十知天命”,把“天命”看成了自然四时的变化或者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孔子在鬼神和人生的问题上,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对现实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老子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深刻的哲理思考。“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和草木的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却表现出了柔软和僵硬的特点。老子从这个现象中抽象出了“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得出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哲理性结论,展现出道家哲学强大的理性思考。

二、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意蕴

中国传统哲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经世致用、追求超越的人生态度,重伦理、扬理性的人文主义情怀等智慧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其在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当代大学生涵养高尚人格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儒家和道家都着眼于个体修养,提出了不同的方式,却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儒释道融合一体的理学文化,不仅构成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追求,也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一种自觉追求。特别是在当今时代,青年大学生正经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世界进入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引导大学生加强传统哲学思想学习,尤其是让大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修身养性智慧,对于大学生涵养高尚人格,提高人生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加强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修身方法,总是十分强调把修身与治国强国联系在一起。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处于传统哲学智慧的核心位置,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以修身为本的智慧能够更好地引导、启发当代大学生通过修身涵养高尚人格。

(二)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走好中国道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4],同时,也让漂洋过海的马克思主义闪烁了真理的光芒,显示了强大真理力量。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

因此,在迈向新时代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哲学,也正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思想魅力与智慧启示,是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具体来看,通过“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能够启发大学生基于宏大历史脉络,领悟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长盛不衰的文化特质;透过“和而不同”,能够启发大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哲学在弥合国家、民族间冲突的独特智慧,体会这一智慧为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宝贵价值启示。此外,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应对人与自然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应对消弭纷争、引导世界更好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对激发担当意识,都能够成为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

习近平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5]这些重要论述启发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的思想智慧成为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不断夯实他们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踔厉奋发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般说来,知识技能的传授,都是同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就比较早地关注到学科知识教育与个人道德品行培养的关系。”[6]中国传统哲学所具有的逻辑性、批判性、深刻性等哲学禀赋对课程思政均具有指导价值。“哲学显然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充分发挥哲学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素养的育人功能,乃是体现哲学作为通识性人文教育的目的性和历史使命的课程思政要求。”[7]

高校中国传统哲学课程大多为通识选修课程,通过主动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较好地将传统哲学智慧融入大学生成长之中。如在讲述传统哲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时,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古代案例说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价值追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征,让大学生了解传统哲学智慧如何诞生;另一方面,着重从课程思政的高度,引导大学生理解传统哲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使之珍惜韶华,不负时代,积极有为,成长为能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大业绩。

三、对传统哲学智慧育人价值的反思

任何哲学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受所产生时代生产方式、科技条件、政治发展、文化价值等制约,因此必定包含着时代的局限因素,这一局限同样反映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之中,所以必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作出审视与反思。

(一)引导大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传统哲学智慧的时代局限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难免会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并现出历史的局限性。通过中国传统哲学重要议题“知行合一”展开具体分析。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主要诉求,不管是先秦时代的孟子哲学还是宋明理学时代王阳明哲学,“知行合一”的基本观点皆为强调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的“良知”,即具备天生的道德感和判断力,主张只有遵循内心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心,无敌于外”的境界。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哲学的“行”,实际上是一种“意念”之“行”,也就是说,是一种伦理道德之“行”,是一种思想意志之“行”。显然,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中以改造世界为目标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之“行”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解释说明造成这种区别的历史缘由,即这种区别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基础上,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是以古代具有唯心主义性质的“心学”世界观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前提。

传统哲学“知行合一”与中国古代社会注重伦理修养的时代特征相契合,有着特定时代需要的历史合理性,但在今天来看,这一传统哲学智慧明显存在不足,即它是具有唯心主义性质的“实践观”。这就需要在讲授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智慧时,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相对照,在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知行观”缺陷与不足的同时,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既要懂得马克思所强调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又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思想,在生活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相统一,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勇于实践、奋发有为中,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引导大学生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善于从传统哲学智慧中吸取营养并不断成长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传统哲学智慧的时代局限,为的是更好地引导他们善于从传统哲学智慧中吸取营养。一方面,大学生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传统哲学思想存在的缺陷甚至是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让传统哲学智慧在当代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成长。这就必然要求引导大学生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而且,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偏于伦理与道德及其侧重思想认识所带来的局限性,也要求在传统哲学智慧教学中,尤其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大量生动的实践案例,启发他们立志奋斗、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实践精神。

讲授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追求”时,应结合中国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要点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伟大成就都是靠奋斗、靠实干得来的,更要阐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于实践、敢于奋斗的拼搏精神。通过这些讲述和讨论,让学生深入认识与领悟,从近代百年屈辱历史中走来的中国人民的精神根源,在于强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并以此激励当代大学生牢记习近平强调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同时,也应向大学生强调,新时代的人生实践与事业奋斗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层次、有内涵的。首先,当代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理想信念好比是每个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其次,要有为了真理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要认识到伟大的梦想从来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无比艰辛的辛劳和汗水,甚至是牺牲,在面对困难时,不能气馁,更不能回避困难而碌碌无为,唯有奋斗与实践,唯有不畏艰险与困难,才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好模样。最后,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与磨练。

四、结语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蕴含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是理论与实践、传统哲学智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辩证统一。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需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传播。应探索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特别是需要中国传统哲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模式,经世致用、追求超越的人生态度,重伦理、扬理性的人文主义情怀等智慧启示大学生健康成长,让传统哲学智慧成为大学生涵养高尚人格的重要资源,成为他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正如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9]同时,更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厚内涵,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传统哲学智慧的时代局限,善于从传统哲学智慧中汲取营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努力成长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哲学智慧
菱的哲学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