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登高》看杜甫的家国情怀表达

2022-03-17赵洪涛

语文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登高境况危难

赵洪涛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古人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家国情怀的表现。家国情怀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着个人修身、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家国情怀并非当今时代的产物,而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传承至今。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谈谈其中家国情怀的表达。

一、首联颔联开篇铺垫,以景写情

《登高》中虽然只有一字言“悲”,但处处体现着“悲”情,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孟子·尽心上》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杜甫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怀。杜甫作此诗时,已至人生暮年,经历了奸臣当道,仕途坎坷,见到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登高》中体现的“悲”不仅仅是对自己境况的“悲”,更是对国家处于危难的“悲”,这正是杜甫家国情怀的体现。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对近景的描写。猎猎秋风,天空辽阔而遥远,猿猴的悲鸣不绝于耳,清冷的河水,岸边的白沙,鸟儿在盘旋飞翔。这句虽没有情感的直接抒发,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悲”。杜甫的悲中,有时令之悲,但因时节感伤的背后,是心境的悲凉。心中有乐,看万物自然有乐;心中有悲,看万物自然也悲。同是秋景,刘禹锡却能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般诗句,由此可见,杜甫感受到秋季的悲凉萧瑟,原因之一是心中的悲情。那么杜甫为何事而悲?为己,为家,为国。为己,杜甫漂泊他乡多年,此时已年迈,远离故土,多病缠身;为家,家人难以团聚,生活困窘;为国,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杜甫心中所悲,起源于杜甫心中的家国情怀。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对远景的描写。向远处望去,无尽落叶纷纷飘零,江水昼夜不停地逝去。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虽然表面上是在写长江东逝,但暗指时间不停飞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此时已经五十六岁了,回首过往岁月,心中满是感概,昔日“放荡齐赵间”的漫游生活似乎就在昨日,转眼间就成了白发老朽。杜甫一生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早年希望入朝为官,报效国家,但无奈奸佞当道,杜甫始终仕途不顺,壮志难酬,后杜甫又看到了百姓的艰难生活,写下了“三吏”“三别”。杜甫虽历经坎坷,但爱国情怀从未变过,始终希望国家能够繁荣强盛。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了,时光飞逝,自己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始终不得重用。时光如长河般奔腾不息,未来即至,国家的黎明又在何方?

《登高》开篇写悲景,既为后面抒悲情奠定了感情基调,让读者为秋日凄凉萧瑟的景象感伤,也在诗中间接表达了时令之悲和景物之悲。

二、颈联两句八意,写尽悲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写景转入抒情。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这样点评这句诗:“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是地之远,诗人当时身在夔州,即现在的重庆奉节,与故地长安可谓是“万里之遥”。“悲秋”是秋日凄凉的景象引发的悲情。“常”指的是时间之久,公元760年,杜甫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漂泊之旅。杜甫作此诗时,是公元767年,已经是漂泊生涯的第八年了。“作客”指的便是漂泊他乡。诗人之所以漂泊他乡,不为出游,而是为了躲避战乱。“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混乱,为争夺地盘,各个蕃镇之间时有战争,除此之外,国家还面临着吐蕃这一外患,这是国家之难。没有国,哪来的家?国家遇难,每一个家庭都不会幸免。杜甫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生活窘迫,这是家之难。杜甫时刻忧心国与家的艰难,将心中愁苦融入诗中,铸就经典。

“百年”指的是诗人已步入晚年;“多病”是指杜甫当时的身体状况十分糟糕;“独登台”是指在重阳节这个本该全家团聚的时候,身边没有至亲好友,诗人独自登高。这句诗表明了杜甫当时境况艰难,年老多病,国家危难时有保国之心,却难以实现。当时的国家奸佞当道,杜甫又因房琯一事,触怒肃宗,再难得到肃宗重用,加之年老体弱,报国之路难上加难。另外,很多人在自身生活富足的情况下,会关心国家,报效国家,但倘若生活窘迫,往往只能独善其身,只去考虑自己的“小家”,而不再关心国家这个“大家”。但杜甫的爱国情怀让他无论顺逆,始终关心国家。我认为《登高》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不仅仅因为语言精炼、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颈联短短十四个字,便将地之远、时之惨、羁旅、久旅、暮齿、衰疾、高迥处、无亲朋八意表达了出来,让我们读罢便沉浸到了浓浓的愁绪之中。

三、尾联忧国忧民,愁绪难解

读罢颈联,心中已有满满的愁绪,尾联更是将这种愁绪推向了顶峰。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亦是抒情。“艰难”不仅是自己境况之难,更言国家的困境。杜甫所在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此时虽已过四年,但藩镇之间为抢夺地盘战争不断。除此之外,唐朝和吐蕃也接连爆发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杜甫此时虽然自己漂泊他乡,年老多病,但仍忧心国家,担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正是杜甫爱国情怀的体现。“苦恨”中蕴含的感情更加丰富,杜甫此时已经身在暮年,疾病缠身,想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却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危难,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繁霜鬓”指的是杜甫此时已经两鬓斑白,这一句与前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相呼应,此句表现了杜甫此时已经步入晚年,年华逝去;但另一方面,杜甫的“繁霜鬓”不只是岁月的痕迹,也是杜甫心中的“苦恨”导致,杜甫在此时已经漂泊多年,境况艰难,国家又在危难之际,心中愁苦,这种愁苦让杜甫鬓角斑白。“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句中,“潦倒”不仅仅指杜甫自己境况的潦倒,杜甫此时已经五十六岁,且又多病缠身,想到自己今后的路,还能做些什么呢?前路渺茫,诗人无奈悲叹。放眼看国家,藩镇混战,民不聊生,国家的未来又在何方?想到此处,心中又添几分忧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想要饮一杯酒来化解心中的忧愁,但是“新停浊酒杯”,杜甫此时已经是多病缠身,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饮酒,心中愁苦想要饮一杯酒去化解也做不到了。年老、秋日悲凉、多病、漂泊、国家危难,种种悲情无法化解,只能任其萦绕心头。

明代权威诗评家胡应麟曾说过,《登高》当为古今七律第一。《登高》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便在于诗中蕴含的“悲”情,这种“悲”不仅仅是杜甫对自己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境况之悲,更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部蕃镇混战不断,对外又与吐蕃常有战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杜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焦急,却又年老多病,难以救国家于危难,壮志难酬,故而更有忧虑。《登高》中,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展现出了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登高境况危难
等待和希望
危难险急我担当——记上港集团应急处置“海大海6”轮发热船员事件
哲理思辨
铁肩担道义 危难显真情——讲述水客们的故事
咏蝉
《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媒体舆论监督境况与引导策略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两次大修,两种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