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标题式阅读探究
——以《说“屏”》教学为例
2022-03-17曹瑞霞
曹瑞霞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且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在语文课堂上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思维教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下面以八年级上册《说“屏”》一文为例,通过标题式阅读谈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课程设计。
一、猜读标题,激发思维
于漪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那么,采用猜读标题的形式导入新课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生在审读标题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和认识储备,对标题展开联想和想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猜读标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开展,可以让学生与原著比立意、比选材、比境界,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在猜读中,在比较中,学生更易收获新奇、创新以及成就感。
在执教《说“屏”》一课时,本人设计的第一活动就是“猜”。要求学生在审读、解读标题时,依据常识与生活经验,换位思考,畅想文本内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是什么等。在交流中,不少学生都能说出屏是什么、屏风如何设置、屏的种类、屏的艺术价值等,还有些学生提到屏的演变史、现代屏风如何设计等。在分享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所想象的内容是不可猜测的,这足以让人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
二、勾画脑图,发散思维
思维的自由固然重要,但总是无序的胡思乱想是不可取的,更何况青少年正处在个人思维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智力和思维是可以教、练的,思维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与完善,认知活动与问题解决才能因此获得进一步的减负。这时,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那么,在第一环节“猜”的基础上,通过勾画脑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脑图又称为“鱼骨图”或思维导图。一个人的思维发展除了个体自然增长外,还可以通过训练思维方式得以提升。而这里设计的勾画脑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方式。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勾连接龙,不断地由此及彼,进而丰富脑图,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习作谋篇布局的能力。在《说“屏”》一文中,学生从情感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猜想,从内容勾连到分类、作用、设置、工艺、历史等;从情感勾连到各种情绪的推测。接着还可以就已经猜想的子项继续去勾连下一级的子选项是什么。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将思维一层一层深入下去,自然推动了思维向广、远、深发展。
三、走入文本,比较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带着猜测,走入文本,印证猜测与假设,发现异同,比一比自己与原著作者谁更胜一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我看来,学生可能欠缺知识储备、生活常识,但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是成人都不可匹敌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孩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因此,也不排除学生的猜想有超越原著的可能。通过阅读《说屏》一文,能比较清楚地感知到文本介绍了“什么叫做屏”“屏的作用”“屏的分类”这几个方面,这些内容也是大家之前就能想到的,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这时,学生收获的是成功感。至于学生根据标题猜想到本文内容可能涉及到工艺、历史,原著就没提及到。我想,如果可能的话,学生围绕屏的历史变迁或其现代工艺而撰写的文章不见得就比原著差。因为一切的进步都是在不断地打破壁垒、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这样一来,在与原著进行思维比较中,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在这一环节中,猜想验证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比较的过程,利于学生发展更具有全面性的思维。
四、对话作者,置换思维
如果说上一阶段中,学生进入文本,印证猜测与预设,发现异同,这是基础。那么与作者展开对话,把握文章,这就是发展。在我看来,阅读一篇有独立灵魂的文章,其实就是一场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置换之旅。那么,设身处地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写作思维就更为重要了。《说“屏”》这篇文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而很多教师仅仅将此文作为说明文,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方面详细解剖这篇文章,却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一笔带过,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醒我们,要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所取舍,因为不“规范”的说明文不是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典范。为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从人文的角度与作者对话,感悟作者的写作思维。这样一来,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怀,那就是对屏的“痴”,如今的屏风总勾不起作者的“诗意”,站在作者的思维角度,那种忧思与期盼一目了然、感同身受。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思维,这也充分地彰显了语文学科是语文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毫无疑问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其语文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五、跳出文本,开放思维
学习到作者的“痴”是否意味着学习本文的结束呢?可能有人认为是,我却不以为然。“用教材教”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点上、作者的情感上,更多的要落实在读者身上。阅读是一次心灵的历练,读者要在体悟作者的“前世今生”后跳出文本。在这点上,就需要师生开放思维。笔者在厦门执教《说“屏”》一文时曾设计了一个小测试:出示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漆线雕技艺的图片,全班40多人仅2人知晓;而此前在本校磨课的时候,我出示了我市入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角灯,知晓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两个地方学生的反应出奇的一致。这点引人深思:语文课堂到底需要传授些什么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仅仅从知识上进行学习,不从思维上进行启发,那么,多年以后,谁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呢?这需要教师“用教材教”,引领学生跳出文本,开放思维,将思维伸得更远、更深。
再次执教这篇文章时,在延伸环节,本人通过展播《保护遗留古迹,守护传统文化》《非遗现状》等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倡导他们从自我做起,行动起来。诚然,这一环节与语文知识没有太大关系,虽然说日常教学与知识密切相关,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是知识的主要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知识向智慧、能力的进化。
重视并开展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教学,而且能够促使师生更好地挖掘知识所载荷的观点、能力、创造性及其情感因素,客观上起到了革新教学任务、重塑教学价值观和课程观的作用。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教者一定要意识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思维却更为重要。因为,思维发展的高度、广度、开放的程度,决定了人生发展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