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2022-03-17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郑宏全

天津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素养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 郑宏全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入探索,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报告中提到,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在于关注学科育人价值以及学生思维发展。其中,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评价、创造等角度所体现出的基本素养,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品质的内涵很广泛,其包含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品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其学科的学习智慧是英语这门学科阅读专项的重要内涵。

二、问题的类型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常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梳理理解文章,感知和使用课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文化背景等,以展开高阶思维活动。因此,“问题”这一重要思维工具融会贯通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并直接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中思维品质层次的升华。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促进和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据布鲁姆教育认知目标分类法,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工具。在2001 年安德森等人修订的布鲁姆教育认知目标分类法中,6个认知过程依次从低级到高级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有效地指导了教师如何教导学生储存和转化知识。

学科核心素养精神应当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思维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对信息的复制、加工和呈现。为了培养思维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依据布鲁姆教育认知目标分类法,在处理文本时采用阶梯式提问方式,即将问题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三类。从这三类问题的特点和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拓展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基础内容和中心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文本。教师在设计这三类问题时,对答案的预测程度和学生回答时对文本的依赖程度不一致,且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活动层次大致与布鲁姆教育认知目标相吻合,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向。最终,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所学和思考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并输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本文以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2.Goldilocks hurried out of the house 为例,探讨如何在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阅读环节进行不同层次问题的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1.读前:确定核心主线,引领模块学习。

童话故事汇聚了人们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既充满了孩童的天马行空、天真稚气,又饱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见解。《金凤花姑娘和三只熊》这个传统的英文童话在西方有很大的社会影响。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本模块第一单元已经对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故事并顺势导入本单元。

教师提出问题:Did Goldilocks live in the for⁃est? 学生根据第一单元对话中的细节能够得知,Gold⁃ilocks对森林并不熟悉,学生可以得出:No, she didn’t.

教师进一步追问:Did she decide to go for a walk in the dark forest? Why did she go into the forest? 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下半部分的走向做一个合理的预测:(1)Would Goldilocks decide to go home or stay in the house?(2)What happened next in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本模块的主线为童话故事,学生在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事件、情节后会发现,故事中的小熊一家甚至没有名字,也没有其他情节,因此主要角色就是Goldilocks。

每个学生走进课堂时都带有一定基础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故事的走向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迅速预测文章主题,激活学生原有图式认知,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之间建立联系,为进一步的阅读扫清障碍。

2.读中: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层次设问。

问题是启发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工具。教师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理解和梳理。然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将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有效联系,获取作者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和作者之间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环节的问题时,依照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兼顾应用、分析、评价等层次的思维活动,也为读后环节学生语言的输出进行铺垫,可设计以下问题:

(1)Why did Goldilocks want to sit down?

(2)How many people do you think lived in the house? Why do you think so?

(3)What happened to the smallest chair?

(4)Which chair and which bed did Goldilocks like? Why did she make these choices?

(5)How will the three bears feel when they come back home?

(6)Why did Baby Bear cry?

(7)What did Baby Bear think of Goldilocks?Do you agree with Baby Bear?

(8)If you were Goldilocks, what would you do after you finished the food?

在故事中,Goldilocks没有选择最大碗的粥、最大的椅子或者床,而是选择了“刚刚好(just right)”的那一个。因此,西方的学者据此提出了著名的“金凤花原理(Goldilocks Principle)”,即当你面临多种选择时,不要因好坏、大小、长短等因素选择,而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让学生思考并懂得: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并愿意尝试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读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主观上接受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是人的大脑和文本之间的永不停歇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也是作者和读者不断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真实的语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因此,将读后环节问题的设计上升为评价和创造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1)If you were Goldilocks, what would you do when you saw the three bears around you?

(2)Would you go back to the forest again?

(3)Imagine you are lost in the forest.Will you do the same as Goldilocks? And what will you do?

这几个问题将学生引入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此情境中表达观点,拓展了文本的内涵。

问题从文本出发,延伸并迁移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并据此表达观点、组织语言,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结语

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课程具有育人价值。英语语篇恰好为育人提供了重要素材,而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又为育人提供真实情境。通过英语学习和活动,探究主题观念、增长知识、丰富经验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探索世界的能力。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紧密。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语阅读教学除了教授语言语法知识和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之外,还要有意识地融入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围绕主题,由低阶到高阶,精心设计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和质疑,才能使他们成为积极的思考者,发展其思维品质,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