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以“改写”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以《背影》一文的改写为例

2022-03-17梁晓勤

语文天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读写能力背影想象

梁晓勤

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可谓是重中之重,而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要靠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练笔,增加阅读量来实现。想要快速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课堂练笔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改写练笔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能更好地汲取课文的养分,并且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打开思维,让能力在思考中提升,在练习中进步。那么就以《背影》一文的改写为例,探究如何以“改写”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一、熟读课文,捋顺课文脉络

“改写”课文不是“篡改”课文,“改写”应是不改变原课文的情节内容,不违背原课文的中心思想,不改变课文的深刻含义,通过捋顺课文的架构和脉络,对课文进行细致梳理后,进行重新创作。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捋顺文章脉络,为改写提供准确无误的准备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应熟悉,对课文的主旨要掌握,并达到能背诵的程度,这对于改写课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改写”课文根据学生对课文不同程度、角度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或精简浓缩课文内容,用主观的角度去审视文本,凌驾于文本之外,用更多的想象去丰富课文未表达内容。或是把本来是散文的文本掰开揉碎,用叙述或小说的方式进行改写,无论何种形式的改写,学生都要熟练地掌握课文所传达的含义,捋顺课文的脉络。

朱自清这篇散文《背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至第三段,第二部分为第四至第六段,第三部分为第七段。第一段把文本中出现的人物、背景和奔丧回家的情节交代得很清楚。第一段直接点出主题—“父亲的背影”,第一部分交代的内容在“改写”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跨不过的内容。第二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父亲送“我”的情形,突出描写父亲的背影,通过对父亲送“我”和父亲背影的描写,作者抒发了对父亲挚爱的情感和内心复杂的情绪。第三部分是文本的最后一段,主要写对父亲的想念,《背影》本就是一篇回忆散文,最后一部分写想念是把读者也拉回到现实中来,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熟读课文,对课文中人物、情节、情感都有了清楚的掌握,对文本的架构有了一定的把握,对文本的脉络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后,这些都会为“改写”提供充足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同时,应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性记忆,这对于“改写”会有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作能力也得到锻炼,并加以提升。

二、充分发挥想象,确定改写方案

在“改写”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背影》这篇散文,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父亲的容貌,也没有细致的动作描写,在改写的时候对于细致处的描写无从借鉴,但是这也恰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想象,把父亲想象成面容和蔼的慈父,也可以想象成不苟言笑的严父,更可以把文本中的“我”想象成身材消瘦的青年。对于“改写”《背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理的情节内,把想象发挥到极致,跳出文体形式和空间的局限,凸显出父亲的背影,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深沉的情感,让改写成就佳作。这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次积极的考验,也是打破常规枷锁的一次创新,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既然是“改写”,首先就要确定改写文章的风格和方案,如果同样以散文形式进行改写,学生很难突破经典,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文体进行改写。这篇文章虽然是散文,但是也以叙事为主,在叙述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事情中,作者通过观察父亲的背影,由此抒发情感,学生可以根据这个过程对散文中的故事情节加以生动的描写和润色并进行改写,让故事有发展、高潮和结局,这样就会与原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不脱离原文、不改变主旨的前提下,改写出来的“背影”又是另一番“风味”。

另外,文章虽然没有细致的神情和动作描写,但是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细腻且浓厚的,父子情深,溢于言表。如此细腻、浓厚的情感,用诗歌来改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诗歌体对于情感更加浓缩,抒发情感更加有力,对于父亲背影的凸显能实现掷地有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中的情感,教师对文本的创作背景加以讲解,从宏观把握文本情感的宣泄,让学生写出更好的诗歌体“背影”。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改写”也是一种创作,无论是何种文体,无论是何种风格,充分发挥想象,对于创作都是有益的,在阅读过程中不忘发挥想象,让读和写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创新发现,读写结合

创作不但要发挥想象,创作还要有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在观察和思考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灵感,让文章富有新意、能量、哲理。而创新和发现并不是靠臆想,是要在阅读中发现,在练笔中实践,阅读和练笔的结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又具有高效性,这也是让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标准化的有效方法。

那么在“改写”《背影》过程中怎样去创新发现,怎样去实现读写结合呢?我们就以文章的第一段为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第一段作者就点明主题,后文又相继提到父亲的背影。但是仔细思考这句话,从中可以寻找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及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唏嘘感叹之意,从这句话中还透露出了两点信息,一是二余年未见父亲,二是父亲的背影让我难忘。阅读至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段进行改写,让“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渗透进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看似寻常的一次买橘子,不但在文中戳中作者的情感薄弱处,也把读者带入到这段感人至深的情绪中。这是时代赋予文章的灵魂,中国古代有“父为子纲”的传统,父亲的形象和威信是不容动摇的,而在作者的描写下,父亲仿佛卸下了一身的威严,更像一位心甘如怡的侍者,让自己的孩子不受到一点伤害和苦累。这种父子关系的转变,恰恰反应出了当时社会对旧道德的摒弃,迎来社会新道德,在这种新道德下,父亲和儿子都可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让父子情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背影》是名家名作,对于它的改写是一种尝试,更是一个挑战。在改写的过程中,熟读课文,捋顺课文脉络是“改写”的先决条件;而充分发挥想象,确定改写方案是“改写”文本情感表达的关键;创新发现,读写结合则是让“改写”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更好地洞悉课文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改写”教学,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成为必然。

猜你喜欢

读写能力背影想象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Letter time 书 信 时 光
快乐的想象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