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人推进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

2022-03-17刘迎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农农产品农业

刘迎春,袁 莉

(1.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引发农业产业人口枯竭、耕地撂荒、食品安全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使农村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阵地,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和返乡人员到农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25,26。为响应国家号召和抓住历史机遇,新农人凭借着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化思维投入农村建设中,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新农人的概念及其优势

(一)新农人的概念

新农人这一概念是在2013 年前后出现的,作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群体,学术界对新农人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新”说、“互联网+”说、全产业链说。作为新农人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汪向东用三个“新”来定义新农人,即“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2]。“互联网+”说是由徐旭初提出的,他认为新农人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而产生的新群体,其根本特征在于“他们运用新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当然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互联网+农业’上”[3]。阿里研究院认为,前者所述是狭义上的新农人,即“农业+互联网”,而广义上的新农人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服务于“三农”领域,具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的人,核心是“三农+互联网”[4]。全产业链说是杜志雄提出的,他认为新农人是“农业全产业链上从事生态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或为生态农业生产与营销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自然人和企业”[5],核心是“新农人+生态农业”。谢艳华结合不同学者的看法,认为新农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较强市场与信息思维、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开阔的视野并掌握着现代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新兴群体”[6]。

通过文献梳理,本研究认为新农人指的是具备互联网和市场营销思维,秉持生态农业理念,从事农业生产、营销或者为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的跨界创业群体。首先,新农人作为一个跨界群体,跟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一样,新农人具备互联网思维和生态农业理念。新农人是具有“生态自觉”意识的一个群体,他们投身农业的推动力在于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和对生态农业的价值追求。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新农人擅长利用淘宝、京东、抖音、微信等平台学习、交流并销售农产品。农业农村部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88.2%的新农人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74.8%的新农人拥有自己的品牌”[7]。其次,新农人并不特指农村户籍的群体,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原本在城市生活或就业并在有选择的基础上自愿到农村创业的人群,如城市白领、企业家、大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员等。他们的显著特征是年龄层次较低,受教育程度较高。农业农村部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新农人群体‘70 后’‘80 后’占总数的80.5%,大专以上占86.2%”[7]。

(二)新农人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农人作为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生态理念的集成利用者,没有“等、靠、要”的思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生力量,但他们不是要替代农民的存在,而是要与当地农民共同发展。他们通过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在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农民创业就业、传播优秀传统村落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新农人始终坚持生态农业生产的理念,他们的出现大力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绿色发展,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环保且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增收。此外,新农人在盘活农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挖掘乡村、乡土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以此来探索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2.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实现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目的。新农人通过自产自销或者单纯销售模式来经营。前者在取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以支付租金的形式合法流转农民土地,通过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来生产农产品,打造农产品生产、包装、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模式,扩大就业容量。后者坚持优质优价的原则,通过订单形式向农民收购农产品,运用网购平台销售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整个淘宝体系带来了962 万直接的就业,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淘宝店主是农村户口”[8]。

3.促进了农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

新农人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便捷的优势,运用微信平台、微博客户端、抖音/快手短视频等新媒体,实时公开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能够跟消费者直接互动,主动宣传农产品,积极建立生产者跟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和信任。通过建立品牌形象,讲好产品背后的故事,开展体验式营销,以此来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市场。

4.带动了优秀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260。新农人作为有情怀、有追求的群体,致力于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他们的行动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追求一致”[5]。因此,新农人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如通过建立特色农场、生态观光景点,带领游客切身体验乡土民俗和农业文明;通过网络对特色村落文化进行二次加工,以短视频或其他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推广,使其更具艺术性和吸引力;通过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促使传统村落文化和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交流碰撞,激发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力。

二、新农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口充实和人才振兴。新农人大多思维活跃、理想远大、学习能力强,敢于将其他领域的经营理念和专业技术运用到农业领域,为农业产业升级、提质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然而,新农人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专业人才相对欠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个人选择、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能够深深扎根农村的专业型人才相对欠缺。一是本土化人才紧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但由于受到农业生产收益低、回报周期长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青年劳动力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更不愿意回农村就业,这就导致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型人才引进不足。新农人大多从事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具有极强的品牌意识和环保意识。但是由于多数新农人缺乏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经验,所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农业生产种植人才,而且还需要设计、策划、推广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出于工作环境、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考量,一些综合素质强的专业型人才更加倾向于大城市的工作岗位。如此一来,新农人不仅在当地很难找到合适的农业生产人才,而且也难以从城市引进专业人才,甚至由于种种原因难以留住现有的人才。这种情况导致新农人在农业生产领域受到了很多限制,极大地打击了新农人在农村创业的热情。

(二)基础设施有待提升

由于新农人从事的是生态农业工作,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在选择生产基地时会倾向于生态环境较优越的农村偏远地区,同时又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土质量、通讯物流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由于一些新农人运营生鲜类的农产品,他们对物流的配送时效和服务标准有更高的要求。尽管近几年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从业人员人数呈递增趋势,但是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深层次的物流缺乏了解,加上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产品流通的 “最初一公里”问题凸显。而掌握专业技术的物流人才,受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于农业生产。这就导致农产品电商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着农产品电商的生存发展,最终影响新农人的长期稳定向好发展。

(三)创业资金缺口大

对于新农人而言,为追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他们大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在生产基地的建设中投入很大,资金消耗较多。此外,农资、农机和后期的管理运营过程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农业生产的回报周期较长,这就导致新农人普遍遇到资金周转不足的问题。尽管随着“三农”政策的有效推进,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当前农村的融资体制暂时无法有效满足新农人创业的资金需求。

(四)社会认可度不高

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留下了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残留着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一是受小农思想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学生作为高知人才,毕业后应该获得城市高薪资、社会地位高的稳定工作,而到农村基层工作会被认为是冷门所选,甚至会被误解为是自身能力不足或竞争力不强的表现。此外,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家庭而言,农二代大学生更是承载着父辈跳出农门的殷切期望。所以,面对一些高学历的社会精英或公务员放弃城市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改行投身农业领域,面对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义无反顾选择回到农村创业,社会大众普遍持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二是受利己主义思潮影响。新农人普遍具备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还坚守保护自然的理念,并且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拒绝使用农药、激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此,部分受利己主义思想影响的人以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漠视态度不看好新农人的发展前景,并且提出质疑。

三、化解新农人发展困境的策略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为顺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现代农业的提质增效,切实破解当前新农人面临的发展困境,本文试从新农人个人提升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优化政策设计,进一步发挥新农人的作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扶持新农人创业

为促进人才成长,鼓励更多的新农人参与到乡村建设的队伍中来,要加大官方的宣传力度。首先要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报纸等媒介多方位地宣传新农人的创业成果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改变社会对农业、农村的错误认知,消除社会对农业领域的偏见,提高新农人的社会认可度。其次要加强对新农人扶持政策的宣传。“国家的‘三农’政策是新农人坚定选择以农业作为终生职业的关键砝码和助推器”[9]。长期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农村工作作了具体的指导,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而新农人作为跨界群体,对于农业领域的政策敏感度不高,大多数新农人由于对融资、用地、用人等方面的政策不了解、不熟悉,从而错失使用创业扶持政策的机会。因此,要通过传统宣传途径与网络平台途径相结合的形式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推广的及时性和知晓度,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新农人,让他们真正在农村“留得下,留得住”。

(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加强创业引导服务

由于新农人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因而他们面临着用地难、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这些难题仅凭新农人的一己之力难以改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加以扶持,要加大金融、土地方面政策的支持,加强创业引导服务。首先,强化创业用地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10]。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的行为,鼓励新农人改建农村自有房屋或与当地村民合作改建自住房屋。同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设立专岗专职负责土地流转工作,为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流程,做好土地供求关系登记等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新农人在使用土地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减少他们创新创业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和降低土地的使用成本,保持其创业动力。其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扶持体系。在贷款方面给予新农人更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相应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担保体系的作用,大力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为新农人创业融资提供多渠道的支持。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创业环境

尽管农村的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受到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基础条件薄弱等因素的影响,跟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村的环境。首先,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合理规划实施方案。重点加强网络通信设施、道路交通、田间水利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大幅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其次,要加大财政资金整合。统筹扶贫、水利等项目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持久发挥作用,不做一次性工程。通过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能够促进新农人的创业发展顺利进入新的阶段,促使农业产业形态更加成熟,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多功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马克思把生产力的构成概括为3 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所以,劳动力的影响因素我们不容忽视。要通过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首先,要丰富培训内容。对于创业的新农人,要通过组建专业化的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根据所属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创业的新农人的实际需要开设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农业技术、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根据本地的农产品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培训内容。对于当地农民,应根据其文化水平提供入门级的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单纯的种植技术之外,还应包括互联网知识、生态环保知识、现代农业生产知识等,帮助农民转变传统思维模式,掌握现代农业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其次,创新培训模式。一是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展开培训。除了现场教学之外,还可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启远程教学、打造线上精品课程,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向新农人介绍农业生产技术。二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新农人的培训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掌握基本的理论之后要到田间地头、在生产中开展培训,提升实效。

(五)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乡村建设

新农人们大多没有农学知识储备,也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还会面临家人不支持、社会不认可等问题,加上农业生产回报周期长,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新农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农村存在的价值和机遇,充分认识自己在创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主动寻求发展机会,积极融入乡村建设,吃透相关扶持政策,主动分析创业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新农人要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目标,厚植自己的乡土情结,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决心和勇气投入新农村的建设中。其次,要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新农人不仅要向经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还要向具有丰富农业知识技能的技术人员请教,加强对农业的认知能力,破除行业壁垒。只有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入乡村建设,才能增加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六)发展农村物流产业,打造一体化流通链条

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力促进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流通链条。一是建设协同共享的物流体系。政府要抓好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建好功能全面、信息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一方面可以共享农产品流通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在平台发布集货信息,用户通过平台迅速、准确地发出农产品。二是加强冷链运输设施建设。地方政府结合地区调查,应在冷鲜需求量大的农村地区建立冷库储存冷鲜产品,在周边逐步增加冷藏中心点并跟城市冷藏点建立联系。三是打造专业物流人才队伍。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梯队,对于偏远地区来说,关键是要培养具有乡土情结的物流人才。以广西为例,应积极开展“农业物流的订单班人才培养”[11],通过定向模式从农村选择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毕业后学生回到所在地为农业物流服务。四是提高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农村物流配送要将服务意识贯穿整个物流供应链过程中,针对由于配送设施不足或人员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物流公司要加强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避免出现配送时效差、货件丢失等情况,提升客户对物流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新农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