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研究

2022-03-17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劳动育人

王 霞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5)

重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体能”与“智力”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协同均衡有着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背景下“五育”教育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创新实施、如何培养高职生优良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已成为现阶段高职教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价值意蕴: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然追求

(一)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方针的新要求,其中劳动教育具有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综合育人功能。回顾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由“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可谓是日臻完善,体现出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整体推进,不难发现“五育”之间相互补充、高度融合,这不仅是对教育整体性的倡导,还是以劳促全、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劳动教育是对当代职业教育价值诉求的深刻表达

高职院校教育旨在推动学生多角度发展和提高职业能力,由于教育的职业性因素使得其蕴藏着一定的劳动情怀和实践文化。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今天,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响应号召,依托劳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培养其勤俭节约、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长期缺位使得95后、00后大学生不爱劳动、作风懒散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亲自体验劳动过程才能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提高责任担当,从而让“劳动最光荣”入脑入心。

二、建设原则: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的基本准绳

(一)遵循协同性原则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要求愈发严格,改变了对知识技能的单一性要求,实际工作的进行也需要岗位之间的合作。所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要以时代发展诉求和社会岗位需求为核心,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为前提整合各个学科专业的知识,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国外学校以解决现实问题逻辑顺序为导向,破除学科知识的边界壁垒,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融合,搭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新模式,改变传统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的窘境。

(二)遵循实践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和生产劳动密切融合,以培育全方位发展的人。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强力支撑。所以高职院校要将实践性原则渗透于劳动教育的每一阶段,实现知行合一的真正的劳动实践。相对比而言,劳动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在此方面高职院校有着巨大优势。高职院校在引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模式中带领学生走进企业、步入工厂亲历劳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幸福观。

(三)遵循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照本宣科固化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高职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选择多元的教育内容,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引领作用[3]。

三、现实矛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面临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劳育意识趋于薄弱

虽然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是由于课程内容过于滞后、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割裂、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等诸多问题,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被弱化和淡化。首先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化、片面化严重。有的学校对劳动教育定位不清晰、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且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劳动;而社会实践大多为实习实训、义务劳动等,实践内容较为单一,使得学生的劳动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也无法体现[4]。其次是,投入力度不够、前期规划有待完善等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内驱动力不足,只是停留在实践层面,也缺少理论知识、长远规划、评估系统的保障。最后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灌输和行为实践,并未深入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很少将其知识化进行教学,即便部分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也只是以选修的形式且学分占比低。就社会层面分析,家长以及企业也较少关注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上的实际表现,大多认为劳动即简单的能力,并不具有定性或者是检测学生的资格。

(二)课程实施较为传统,培养目标偏于模糊

育人作为“劳育”的重要核心,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目标导向;而对于劳动教育所具备的广泛性、综合性特点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理应重视高职生综合素养和提升。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高职院校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准则,并加以监督。但是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定位模糊,再加之大部分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由于没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撑,对于学生也无法做到精细的指导,致使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停滞不前,更别提是否专业了;而且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落后,影响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要以全面育人、综合育人为目标,改变以往对劳动教育的传统看法,要依托劳育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全面进步。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主要为劳动技能的传授和单一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时常认为“劳动活动”=“体力劳动”,忽视了隐匿于劳动过程中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品质,缺少科学性。当前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但是在能力素质方面依然缺少详细化的要求。显然,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健全是劳动教育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教育理念较为固化,精神价值近于缺失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理念的固化使得劳动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其一,对劳动的认识出现错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劳动,使得学生普遍认为脑力劳动要比体力劳动更受人尊敬且体力劳动者大多为社会底层,认为纯体力劳动总归是不受社会重视的。其二,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出现偏差。高职院校教师、相关管理工作者忽视劳动教育开展的价值内涵,导致课程缺少实质性内容。另外,在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上,也要避免对劳动作用的过分曲解。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致使劳动育人背离初衷。在此背景影响下高职生极易出现厌烦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好逸恶劳等现象。与此同时,劳动实践活动的单一也会直接影响高职生对劳动的认识,进而难以真正领悟劳动的光荣;如果劳动价值取向出现偏移势必会违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

四、实践路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劳育载体,构建理实一体“新途径”

以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为抓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携手“校”“企”“家”多方力量共同培养高职生的劳动意识。

1.开辟劳动教学实践“新形式”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既涵盖理论内容又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通[5]。授课形式上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加以联动,关注高职生劳动观点的树立;课程内涵上应将劳动技能和日常劳动密切融合,以基本劳动技能为重点构建劳动虚拟现场,依托体验式、探究式与情景化教学,真正实现从理论传授向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2.搭建社会实践“新平台”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除了开展于课堂和校内还要走出去,依托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研发教学资源。基于此,高职院校要统筹社会有用资源,携手各学科、各地域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实习实训基地、义务劳动等搭建成实践新平台;还需要合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以政府和企业为支撑,为高职生提供广阔的实训空间。

3.构建“家”“校”育人“新机制”

教育生活化是推动劳动教育开展的核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与家长的监督和配合有直接联系。所以高职院校要构建家校联系长效机制,利用多元化方式加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家时也能够保持家务劳动等,进而培养其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

(二)明确课程目标,筑牢人才培养“生命线”

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导向,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媒介,高职院校要研发校本教材并将劳动教育列入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手段,要稳步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入,筑牢人才培养生命线。

1.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构建符合高职生特点、教育规律、贴合办学特色和企业诉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开设“定制化”劳动教育课程,并将专业劳动课程标准细化,契合各个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做到个性化教学。当然,高职院校要配备专业劳动教育教师,以设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考核评价制度并设置学分,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使劳动教育的价值最大化。

2.设置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既要包括基本劳动科学知识,还要围绕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开设专题教育以及服务性劳动,设置劳动周、劳动月等。让高职生通过劳动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树立劳动观念,具备基本劳动能力[6]。

3.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通

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巧妙地渗透至创业就业课程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就业创业培训工作,也是对高职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进行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潜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端正的职业道德思想。

(三)彰显劳动价值,瞄准课程思政“新航标”

国家对劳动教育日益重视,“劳育”也成了高职院校培养的重要立足点和核心目标。劳动意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本质,其中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即将劳动教育内化为价值认同,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和劳动教育常态化。

1.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挥思政育人效能

有目的地将劳动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进思政课程中;思政教师可以运用典型教育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模范和榜样的力量,借助典型的人物或典型的事迹来启发和教育学生。如“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借此提高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形成淡泊名利的劳模精神、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

2.基于劳动价值观教育拓宽思政教育活动形式

以劳动教育为基础融入课程思政等各种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多元形式对高职生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劳动观念,进而使劳动教学效果得以实质性提升。

3.基于课程思政突出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以课程思政为风向标将劳动教育长期化,不断焕发高职生的劳动热情;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劳动教育课程有效衔接,始终坚持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教学和劳动教育结合、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配合、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耦合的育人体系,既可以向学生传授必备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推动其全方位发展,从而形成以劳动为荣的时代风尚。

(四)狠抓师资建设,打造劳育教师“新队伍”

教师是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育能力直接决定劳动教育实施的质量和开展效果。可见,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7]。

1.落实教师培训和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要将师资培训工作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制定培训细则(包括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培训考核),落实好师资培训与培养计划,坚持线上+线下培训结合;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壮大师资队伍。

2.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意识

高职教师要知悉自身的义务不仅是“教书”,还应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引领学生思想的“大先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肩负起劳动育人的光荣使命,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劳动观念融入所教课程,为学生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夯实基础。

3.提高劳动育人水平

高职教师应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清楚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积极助推作用。高职院校要坚持常态化教研活动,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避免教学研究重考试研究、轻非考试研究的现象,让教师在教研中共享经验、把握教育规律,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

高职院校既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又是高职生劳动素质、劳动精神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基石,以解决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摸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的“新路径”,为实现劳动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做好铺垫。鉴于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立足自身实际和学生发展,以劳动为载体开展多元丰富的实践活动,依托优秀师资队伍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

猜你喜欢

高职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