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入佳境,“读”具匠心
——以《壶口瀑布》为例谈文本细读
2022-03-17王爱军
王爱军
文本细读要求教师运用多种阅读手段,引导学生发掘文本语言的魅力,以文字为通道,超越时间和空间直接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心灵去感受文字的力量。教师要带领学生沉浸文本,再跳出文本,在宏观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对细节进行剖析。《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致入微,作者通过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奏响了一曲民族的赞歌。
一、把握整体是细读的开始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出发点,无论作者在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中付出了多少笔墨,他的着眼点永远是表达情感,文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任何的写景状物都是为了借助具象更方便地表达抽象的情感。在文本细读之前我们首先就要明白文章的性质,在明确《壶口瀑布》是一篇抒情散文后,我们就把握了文本的底层逻辑,即由写景到抒情。文本细读尤其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韦勒克强调作品是一个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所以对文本本身结构和整体的把握十分重要。
首先构建对文本宏观上的认识。开头第二、三段,作者用自己游历壶口瀑布的两次经历,通过不同季节的对比,展现壶口瀑布在不同时间中的美。第一次作者在雨季前往壶口,在滩里看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体验到瀑布力量十足的美感,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瀑布的雄伟磅礴;第二次作者在枯水季到达壶口,见到了这里的整体风貌,看到了雨季被水面掩盖的地形,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全方位介绍了壶口瀑布的特点,并由第二次游历的见闻引发对于民族精神的赞扬和歌颂。
教师在带领学生明白文章的底层逻辑和整体结构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艺术性。文章两次对瀑布景色进行书写,笔触细腻,描写全面,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好感,文本细读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整体把握文章的工作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下一步:对文章细节的发掘。
二、剖析细节是细读的重点
文本细读的重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反复咀嚼文本,体味其中的含义有利于我们发掘文章的灵魂。这要求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字里行间的情感,去理解作者隐藏在细节中的的巧思。正如海明威在《午夜之死》中提出的“冰山原则”:作者描写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都被隐藏在了水下。而我们探索“水下”的途径就是这些藏在细节中的亮点。
本文作者写景细腻,用词准确,且修辞颇多,多次运用拟人、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抓住了壶口瀑布的特征,与传统写意手法不同,作者很精细地对壶口瀑布进行了描写,将壶口瀑布瑰奇的景象描绘出来,让一幅雄伟恣肆的壮丽图景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对细节的剖析中,我们要注意文章字词的运用。本文在用词方面十分准确,形容词贴切无误,将事物的性质一一罗列出来,动词精准传神,不仅用简约的文字将瀑布的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使文章富于美感。如第二段:“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作者体验过的震撼,“隐隐如雷”准确地表现出瀑布涛声之响彻,在半山腰就已经听到涛声,表现其声音很大,但毕竟距离还远,所以用“隐隐”一词形容。“我们大着胆子”,由下河滩需要壮胆这一行为,从侧面表现出瀑布的气势。“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一形容就更加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画面,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直接在我们的大脑中构建出了瀑布的景象。滚滚波涛顺势而下,碰在岩壁上的水流激起来,水滴混着水雾,就好像水沸腾时的状态,好的作家写作的功底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
第三段:“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作者用词并不复杂,却十分讲究,“平坦”一词化动为静,使流动的瀑布静止化,却更具有视觉性,画面感十足。后面几句以移用的修辞手法,将两项事物关联起来,用修饰人的词语去修饰瀑布的水柱,用“翻身”和几次跌落的动作描写出瀑布落下时的景象,使文字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下文又运用一系列排比,“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既使文章韵律优美,增强语言气势,又将瀑布各自夺路而走后的结果列举出来,知识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结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三、解读情感是细读的终点
文本细读为我们提供的是散乱的珍珠,把握整体框架和剖析字词用语都是在读文字的表层,而感情就是穿珍珠所用的线,对文本的所有解读最后都要落脚在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上。
倒数第二段作者科普了全文反复提及的“龙槽”的形成原因,开始为末段的抒情做准备。最后一段作者终于将自己饱满的情感倾泻出来,他夸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将无尽的赞美赋予了黄河,而黄河的形态和性格正是中华民族的形态和性格,无论经历任何挫折,遭到任何侵略,都能义无反顾地进行反抗,并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
作者将对世界的思考融入景色中,由看瀑布水之百态体悟出人生至味、家国智慧,在文本中注入其主题和思想。只有清楚了文本的情感,我们的细读才有意义,才能将散乱的“珍珠”串成项链,对文本进行情感的理解和文化性的解读。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的一段话:“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这就是传统文人的风骨。作者将内心对壶口瀑布的赞美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并在结尾进行了巧妙的联想。以拟人的手法赋予黄河人的性格,借助议论、抒情等手法,由壶口瀑布展示出的黄河汹涌壮阔的澎湃之美,联想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勇敢的民族性格。作者在这个壶口中看到了浓缩的世界,这个囊括了海、河、泉、雾所有水形态的瀑布,向作者、向读者、向世界展示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壶口瀑布》是关于黄河的赞歌,也是关于中华民族的赞歌。文章以游记的形式记述了自己两次游历壶口瀑布的经历,我们正是通过作者的“游踪”领略了瀑布的瑰丽。文本用细腻精准的笔触描绘了壶口的景象,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饱满充沛的情感。当作者游历壶口时,广阔汹涌的壶口瀑布以澎湃的姿态打动了作者,让他对眼前的这一幕景象产生了敬佩之情,进而引起了作者对于民族、对于国家的联想,引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即对民族的歌颂和对国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