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脱贫:稳定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保证
——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

2022-03-17吴柏君杨子奇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榕江县易地学校

吴柏君,杨子奇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易地搬迁是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是我国目前最彻底、最有效的扶贫措施。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刻,榕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坚持把教育脱贫放在优先位置,认真履行教育职责,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以易地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为根本,围绕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扎实开展教育保障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搬迁群众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榕江县脱贫理论研究专班的部署和安排,调研组与教育科技局等部门联系,经过座谈会与采访相关人员,现将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脱贫基本概况

榕江县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全省16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5 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81400人,贫困发生率为32.07%,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月亮山区、雷公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不稳定,内生动力不足,脱贫攻坚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困难。为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对月亮山、雷公山地区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榕江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重要指示,以教育脱贫为切入点,严格按照中央、省、州的工作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并将月亮山、雷公山的贫困乡镇村作为工作重点来加以落实。“十三五”期间,榕江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要求,按照县城区集中安置为主、中心集镇集中安置为辅的原则,新建富民、卧龙、阳光、特和4个县城安置点和定威乡1个中心集镇安置点,涉及全县19个乡镇229个村5978户25346名搬迁群众。

榕江县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截至2020 年秋季学期,全县共有学校244 所,教职工5 057人,在编在岗教师3 515 人,在校学生85 225 人(建档立卡32 028 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就读13 555 人(建档立卡3 988 人),义务教育阶段就读52 580 人(建档立卡19 234 人),高中阶段就读11 373 人(建档立卡4 748 人),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校、特殊学校和工读学校。其中,榕江县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初级中学1 所,解决易地搬迁子女1 025 人就读;配套建设小学1所,解决2 187名小学生就读;配套建设幼儿园3所,解决743名幼儿入园。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在师资配备方面,为5所安置点配套学校配备教师322 人,其中:初中1所,配备教师141人;小学1所,配备教师116人;幼儿园3所,配备教师65人。

(一)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入学,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全县6-16周岁人口62065人,已入学61 899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就读3 288人,义务教育阶段就读52 393人(小学37 862人,初中14531人),6-16周岁初中毕业离校1072人,延缓入学和6周岁未入学166人。其次,全面保障残疾儿童入学。全县6-16周岁残疾少年儿童435人(建档立卡学生24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就读86人,随班就读188人,送教上门及其他161人,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二)实现贫困学生应助尽助

第一,排查榕江县户籍3-35周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读信息和资助情况,精准掌握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本地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就读信息和资助情况。经排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2431人(学前教育4435人,义务教育19172人,高中、中职阶段4838人,普通高校本专科3 986 人),均落实了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第二,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学生精准资助有关政策,有效减轻贫困家庭就学负担。2014 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16 379.61 万元,资助学生310 127 人次;投入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资金5927.78万元,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9073人次。

(三)实现教育经费稳步提升

2014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11月,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539325万元(其中2020年96000万元),继续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进一步加大沟通协调力度,最大限度争取各级各项教育资金,2014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资金110120.04万元、省级资金35 865.87万元(其中2020 年,争取中央资金20 275.07 万元、省级资金7 494.22 万元),为全县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改善城乡教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8.71亿元,完成205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7 所,建成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38 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8个,完成撤并小学及教学点89个、初级中学5所、九年制学校初中部7个、完全高中部1个,城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

二、教育脱贫成功亮点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开办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教育保障工作,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必要配套工作,成为促进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和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榕江县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唱好“四步曲”,抓落实、解难题、助提升、促发展,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各项工作,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新措施,探索走出榕江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新路子。

(一)做好“部署曲”,凝心聚力抓落实

为加快推进古州镇第四小学等5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工程建设进度,榕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榕江县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教育建设项目作战实施方案》,执行“每日一调度,每周一汇报,半月一研判”的工作调度机制,克服疫情防控期间材料运输、用工等困难,统筹资源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提前一个月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如期开学。

(二)唱好“进行曲”,多措并举解难题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师资匮乏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县教育科技局根据学生人数重新核定安置点学校的教师编制,并通过撤销合并教学点、教师招聘、顶岗实习等方式配齐安置点学校师资。县财政局持续加大经费投入,满足办学需求。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幼儿园、小学、初中共5 所,配备教师322 人,解决743 名幼儿入园、2 187 名小学生和1 025 名初中生就读,累计投入资金14 458.28 万元,落实教育资助5.62 亿元,资助学生86.53 万人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贫困学生应助尽助。

(三)弹好“协奏曲”,他山之石助提升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教育教学薄弱等问题,通过多方协作,以古州四小、桐君幼儿园等教学单位为对象,从东西部协作单位杭州市和桐庐县选派优秀教师组成帮扶团队,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不同学段,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运用东部发达地区的丰富资源,将东部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激发和影响本地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兴趣,使整体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四)选好“交响曲”,创新实践促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教育管理水平,选准创新角度,出台了《榕江县中小学、幼儿园总校(园)长工作制度》,聘请东部地区的优秀教师担任幼儿园、小学、初中总校(园)长,探索并形成了幼儿园集团化、小学1+N、初中1+1的总校(园)长工作模式。鼓励教育管理创新,引领带动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实现优势互补、交流互动,推动教育管理良性循环。同时,依托凯里学院实施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配套领办模式,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建立对接帮扶长效机制,提升办学理念、管理方法、学校治理水平,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优质发展。

三、教育脱贫经验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全国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决定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榕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其作为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的重中之重来部署,尤其是聚焦“三强化”推进教育保障工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实现全方位覆盖、精准到位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

(一)强化组织领导,教育保障实现全方位覆盖

榕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工作,经常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和调度教育保障相关工作。成立了县级教育医疗健康扶贫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保障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设立教育保障专班。构建县乡村校四级联动的教育保障工作体系,抓细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常态化管理制度,形成党政统筹、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大力度建设富民、卧龙、阳光、特和小区4个县城安置点和定威乡1个中心集镇安置点,覆盖了全县19个乡镇229个行政村5 978户。为解决好搬迁贫困群众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强化安置点配套各层次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较好地满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同层次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强化部署,教育保障实现精准到位

为抓细抓实教育扶贫工作,强化对教育保障工作进行统一部署。一是从县级层面对教育保障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相继制定《榕江县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挂牌包保作战工作方案》《榕江县教育和科技局开展“冲刺90 天打赢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歼灭战”专项调研督战工作方案》等规范文本;二是明确路径方法。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七长”负责制和整班移交、排查报告、劝返复学“三项工作制度”,健全完善入学联控联保、保学动态监测等机制,切实履行控辍保学法定职责,形成县级政府牵头抓总、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落实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指标。配套建设榕江五中、古州四小以及卧龙、阳光、特和3所幼儿园。为榕江五中配备教师141 人;为古州四小配备教师116 人;为卧龙、阳光、特和3 所幼儿园配备教师65人。配齐设备设施,为5所安置点配套学校采购课桌椅、教学仪器等各类教学设备总价值1 293.28万元,均已正式投入使用。

(三)强化督导督查,教育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教育扶贫工作任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督导督查。一是及时成立省、州、县冲刺90 天打赢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歼灭战专项调研督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4 个调研督战组,建立省、州、县、乡镇、村、学校、班级“七级协同调研督战”工作机制,采取直奔基层、直进学校、直插现场、直入农户的方式,深入各乡(镇、街道、社区)开展调研督战,共同查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责任落实督战任务完成。二是落实责任包保。为确保工作落实,县教育和科技局将全县19 个乡镇划为6 个片区,由局领导班子成员采取联乡包校的方式对区域内学校进行责任包保,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定期研判调度。定期召开教育保障调研督战工作研判调度会,听取各组调研督战问题情况汇报,及时总结和解决调研督战中收集、发现的问题,保障工作及时整改推进。四是加强工作督查。整合州、县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力量,加强工作统筹安排,分组分批分阶段对全县各乡镇、村、学校教育保障工作进行督查,确保教育项目投入、教育资金使用,教育软硬件设施清楚明了,防止档案资料、台账、数据有漏项和缺失。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开设特长班、实用技术培训班、补偿教育班、见习提高班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需要,补齐教育短板,促进教育扶贫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脱贫存在的短板

榕江县在十三五期间完成5 978户25 346名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教育保障方面克服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时间紧等不利因素,并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亮眼的成绩。但是,经调研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还存在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情况特殊等诸多问题,需引起重视并认真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一)办学经费紧张

在资金支持方面,贫困地区的财政资源相较于发达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极大地影响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无论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后续办学经费保障,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难以保障的问题,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山东、江苏、广东三省在教育方面公共预算经费超2 000亿元,而宁夏、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仅为200亿元[4],由于各省市区之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教育投入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以榕江来看,仅仅在校园建设方面就需要多方筹资才得以按进度推动项目进展,最终完成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后续的教育办学经费保障方面更是因为资金来源渠道少而常常捉襟见肘,加之政府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往往需要统筹产业发展、医疗卫生、交通建设、住房保障、就业培训各个方面的经费投入,这就导致安置点配套学校虽然有相应的办学经费投入,但资金到位周期长,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常常出现资金拨付不及时甚至无资金拨付的情况。因此在教育扶贫方面经费投入很难达到全国较高水平,也很难满足教育扶贫长期投入的持续性要求,教育经费保障不到位就会导致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只能满足基本水平。在调研采访期间,部分安置点配套学校老师反映,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部分幼儿园连基本的教学用品都难以保证,学校临聘人员工资需要幼儿园负责人自己想办法,有时还不得不依靠社会捐助来帮助解决。杭州到榕江进行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的老师、校长,在办学过程需要自行垫资来解决急需部分资金问题,同时还要积极动员远在杭州的亲朋好友、企业界人士以及政府部门捐资捐物来帮助解决办学经费问题。

(二)师资力量不足

无论是贫困地区乡村小学还是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和教育管理水平高的校长都是较为匮乏的人力资源,常常存在“三难”即“培育难、引进难、留下难”的问题,这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普遍存在的深层困境。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和基础力量,教师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要素,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虽然,最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教师踊跃到贫困地区的开展支教工作,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高水平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的“三难”问题仍然是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城区小学及初中专任教师总数分别为200.2 万人和129.6 万人,占乡村小学及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3.1%和43.4%。以榕江为例,榕江易地扶贫搬迁各个安置点配套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师资力量、师资结构、整体素质均有待优化提升。其中,古州第四小学原计划招生2 187人,但实际在校学生2 600 人左右,按教育部规定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在校学生数的标准比例是1:19,教师数量相对不足。3所幼儿园有幼儿教师编制65名,但8月底开学后,直至11月部分幼儿教师岗位仍在招录过程中。安置点学校通过特岗教师等方式招录加快了解决教师缺口的问题,但新招录的教师大多为刚毕业年轻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方面实践经验明显不足。

(三)学生情况特殊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离开了原来熟悉的乡村社会生活环境,他们大多在住进位于城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后,往往面临城镇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户学龄期的子女,除了面临新的社会生活环境适应问题,还面临着新学校适应的难题。榕江是贵州深度贫困县之一,同时该县还是少数民族人口占到85%以上的多民族聚居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民风民俗、教育历史欠账多等各种问题交织,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农村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导致当地农村学生与我国中东部其他省份有着较大差异。从农村搬迁而来的搬迁户子女特点也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底子薄弱。易地搬迁户适龄子女在搬迁前普遍在农村学校就读,由于乡村的闭塞落后,教育师资较为缺乏、教育质量水平较低,学生所在成长环境学习氛围不浓厚,学习成绩较差。二是行为习惯不佳。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欠缺文明行为习惯,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踩墙壁、乱扔垃圾等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家庭经济落后等原因导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转到新学校后难以有效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四是少数民族村寨搬迁来的部分学生存在语言沟通、学习困难等问题。

五、解决教育脱贫难题的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更要着力于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环节,要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使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上可持续脱贫道路。

(一)加大投入,补齐资金不足短板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针对贫困地区教育依然相对落后的实际,一方面,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适当倾斜,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办学经费稳中有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其他筹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鼓励引导其他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加强教育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查处挪用、截留资金等行为,确保经费及时拨付到学校,学校也要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二)配优提质,补齐师资力量短板

师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因素,要统筹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教师水平提高和结构优化[2]。一是强招录。继续加大特岗教师招聘力度,同时采取简化手续、开辟绿色通道、直接校园招聘等措施,加大教师招录力度。二是强培训。采取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分批培训形式,利用好“国培、省培计划”,促进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三是强引进。实施银龄讲学计划聘请优秀退休校长和教师,引进和选派对口帮扶地及本地学校的优秀教师来挂职、任教。四是强合作。积极推进与本土高校合作并领办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或顶岗实习。五是强结对。根据年轻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水平与师徒双方意向,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帮扶,如古州四小开展的“青蓝工程”。

(三)提升素质,补齐综合素质短板

榕江县搬迁户子女情况特殊,很多孩子既是少数民族又是留守儿童,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3],首先要加强普通话训练、文明行为训练,如古州四小开展的“四个学会”教育活动,提升了学生基本素质,促使学生行为规范;其次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要以夯实基础教学为主,适时开展民汉双语教育,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辅以创新素质拓展;再次要基于文化教学,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实际课堂中和课外活动中,开展民族文化舞蹈歌唱比赛等活动,让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信;最后要针对少数民族和留守儿童心理特点,适时对部分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其快速融入、健康成长。

(四)促成合力,补齐学生关爱短板

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教育问题离不开各个主体之间的配合,要有效整合学校、社区、群团组织、家庭等方面资源[5],充分利用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活动空间,动员辖区党员、工作人员、教师等各类人员,聚集各类人力物力资源促成教育合力,开设“四点半课堂”“假期兴趣班”“心理健康课”等,开展“一对一”“代理家长”等结对活动,弥补孩子在放学后、假期等时段的“教育真空”,使孩子得到各方关爱。同时,应建立健全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为主,以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社会资助等为辅助的全方位资助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乃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充分运用好民族政策和民族自治的相关优惠政策,做好经济上关爱帮扶。

猜你喜欢

榕江县易地学校
橙香满园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盛装的苗女
民族文化有传人
榕江县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学校推介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