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2-03-17唐龙
唐 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在“双高计划”的指引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势而动。加强特色专业群的动态和长远发展建设,不仅能够发挥支撑专业和关联专业的集成效应,而且有助于凸显高职院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有必要基于专业群建设的本质特征,针对专业群建设的瓶颈,对专业群建设的优化路径加以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成果。
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功能
1.1 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数据的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生源竞争表现“冰火两重天”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专业吸引力和就业率的竞争,而从本质考究,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将主要重心放在办学规模方面,在特色办学与保障性办学条件方面投入不够。由此引发教学资源稀释,核心专业的优势效应难以凸显,造成高职毕业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明显不足。随着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形势呈现新的特点和需求。面对高职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差异性和矛盾性,进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与传统单一专业建设不同,专业群更侧重于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相应课程和技能的对接化学习,提升就业的适应性,有助于化解就业结构性问题。通过办学资源整合,搭建协作互助的培养桥梁,相关专业的耦合性进一步得到增强,教学资源利用率高效提升,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1]。
通过对人才市场和就业单位的反馈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与特色专业建设关联性极高。一方面,表现为市场对于应用型高职人才需求标准进一步提升,要求毕业生具备综合专业基础和素养,因此需要将专业群建设有效对接产业需求,这样的毕业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独具特色的专业群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究其原因在于能够增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对口率,而且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相对稳定,晋升的机会比较多。
1.2 凸显高职办学特色
专业建设的成果,将会对高职院校的口碑以及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然而就目前对一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调查看,专业建设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体现在专业整体规划和结构动态调整仍需完善,专业结构与办学定位的耦合性不强,造成服务面向匹配效果不佳,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甚至连续成为红牌专业。面对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仍固守传统专业教学模式,会加剧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矛盾,引发人才供给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部分对口度较高的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而且薪水报酬也处于同类就业岗位的前列,究其原因在于高职办学与产业高效对接。
高职院校培养和输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作贡献。确保技能型人才输出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准设置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同时根据社会变化和需求规律,不断统筹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高职院校拥有特色专业,才会在社会拥有话语权、影响力和吸引力。
因此,专业群建设需要以特色专业为引领,将与产业背景和职业岗位需求接近的专业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产生新的育人效应。专业群建设需要及时跟踪市场动向,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准确把握职业岗位需求特征,积极探索专业群整合改革方案,主动对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释放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2]。在特色专业群的辐射优势导向下,以特色专业群为支撑,通过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协同聚能效应才能得到彰显。实践表明:高职院校需要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其突破创新的效能,打造多个特色专业群,以此产生辐射和连带效应,从而形成院校自身的特色口碑,办学声誉才会被广泛认可并持久远播。
1.3 强化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随着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日益成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技术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但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社会地位仍存在显著差距。面对偏见思维,只有通过持久的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解决制约改革发展的瓶颈,才能逐渐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进而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高职院校无论是录取批次,还是分数划线,生源问题都是客观事实。对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理性的认知,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同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鉴于这种问题和形势,更应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的功能在于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突出自身办学特色。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的明智之举和理性之选,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导向和要求。从国内一些“双高”院校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看,只有加强专业群建设,才会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而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得到提升之后,必然会对专业群建设起到反哺作用。
2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时代特征
2.1 特色化
新时期专业群建设应积极探索新模式,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办学基础条件,致力于特色的开发。一方面,需要凸显专业群建设的个性化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应循序渐进地增强专业群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专业群特色的凸显可借助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同时依托产学深度融合,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释放专业群整体特色。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用人单位一般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但这些企业对于员工岗位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很高。为此,专业群更要突出特色化建设,由独立的专业教育向综合跨专业培养转变,增强学生多岗位适应能力。
2.2 共享化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起点和归宿在于“群”,通过各专业形成相互依存的优质资源,将若干专业构成一个大群,依托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专业群发展的强大集聚力。共享化是专业群建设的本质属性,尽管组合方式有所区别,但是在基础平台课程共享导向下,在竞争中力求创新,群内各专业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促进专业群的扩散效应。在相互的支撑和助力下,基于专业群内的共商、共建、共享,学生的专业基础得到了夯实,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有效发挥专业集群的效益。
2.3 竞争力
在特色化和共享化的合力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在专业群建设和推进过程中,专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与以往单个特色专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支持下,专业教学资源获取、利用更为便捷和丰富。要求群内各专业为了共同的育人目标,步调一致、统筹兼顾地进行合作,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可以降低改革创新成本。与此同时,在改革创新氛围的驱动下,以及在“集聚效应”和“波及效应”的双重推动下,群内各专业差距日益缩小,并且能够不断尝试突破创新,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
3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长效路径研究
在“双高计划”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创新工作迎来契机。面对专业群建设的瓶颈,高职院校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和资源配置效益,还需要做好以下五个转变[3]。
3.1 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组群
为有效对接产业需求,首先,专业群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基于科学、清晰的组建逻辑,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群内各专业的集聚效应。其次,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基础,实施科学的组群设计方式,突出“职业性”特点,结合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对接产业,寻求最优组群方案,以期释放群内各专业的多元化服务功能。同时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服务面向,对接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布局。最后,建立专业群协同发展机制,群内各专业要达成共识,通过研究和厘清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确保专业群课程设计的科学性,群内资源的高度共享,为设计与重构的进一步动态优化奠定基础。此外,专业群建设必须紧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在保障专业群处于内外联动的可控条件之下,做好相关科研成果的积累和应用,夯实专业群的师资、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及时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变化,推动专业群建设。
3.2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专业群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高职教育凸显特色教育成果的核心要素。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点,必须找准产教融合的切入点,才有助于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推人才培养模式新格局。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首先,基于动态升级的专业群内涵,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以职业教育集团为育人载体,结合产业学院等新兴育人机构,创新平台相关运行机制,确保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在“双主体”合作育人机制的全力驱动下,打造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其次,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院校和企业应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坚持以质量为主线、以创新为抓手,全力挖掘专业群的服务功能,并侧重发挥企业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优势和辐射力。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方式,将其作为专业群的教学素材,并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整理加工选择最为适宜的内容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最后,构建资源共享型的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致力消除专业群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3.3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保障,只有选聘与专业群建设相匹配的师资,才能确保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并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产业导师的选聘要侧重于行业技能大师,或者与专业群建设相匹配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突出职业化管理,把产业元素融入教学,在高素质校企合作团队的育人模式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才会实现真正对接。其次,以专兼结合为准则,致力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以期有效深入促进“双元”育人。在打破原有教师引进制度的基础上,以公开招聘机制为契机,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健全教师发展、培育和激励制度,避免出现短期逐利行为,引进教师要侧重于经验和阅历的考核。最后,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考核要以多维度的考评指标为抓手,根据不同类型教师实施差异化评价,让更多高水平的教师能够释放潜能,钻研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为专业群建设发挥各自优势。
3.4 加强科学规范性,实施绩效优化评价机制
随着产业升级的快速推进,社会对于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高职毕业生数量虽稳步增长,但从用人需求的反馈看,能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却相对不足,表明了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改革,专业群建设应以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基于集成、交互、共享的原则,全力开发、完善专业群的教学标准。在办学标准方面加强科学规范性,激发专业内生动力,突出能力本位,提升各项指标的综合效能[4]。
在教学标准方面,实施绩效优化评价机制,开发技能等级考核标准,侧重就业质量评价、产教融合评价、顶岗实习评价,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潜能和效能。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做好与地区优秀企业深度交流合作,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成果,并积极考察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力争教学标准达到国际化。
3.5 自主规划、多方协同,健全动态保障机制
专业群的高水平发展离不开灵活的治理机制作为保障。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专业群的指导,打造专业群动态分流机制。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知名学者、教育专家的多方协同指导效能,旨在产生智库的指导作用。其次,由工具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加强跨部门联动,互相补位,建立跨专业课程团队,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内涵发展。最后,健全动态保障机制,发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对建设成效开展评估,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高水平建设的深层动力,从而高效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
4 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应认清形势,明晰自身育人使命及其艰巨性,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建立专业群建设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坚持由“外驱”向“内生”、“组合”向“融合”、“双元”向“多元”、“管理”向“治理”、“工具”向“价值”转变的原则。通过构建完善的专业群发展机制,突出专业群的集聚效应,促进内涵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