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融合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施向度

2022-03-17杨益斌甘益慧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育人

杨益斌 甘益慧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培育并坚定文化自信”。职业教育具有劳动教育的优势和文化育人的劣势,近年来,职业院校在逐步重视文化育人的同时,或多或少忽视了劳动育人。职业院校立足新时代,培育新人才,应将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克服以往畸轻畸重或“两张皮”的现象。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以下简称“融合育人”)的研究,将为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迪。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融合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施向度进行论述。

一、融合育人的价值意蕴

教育是以人类主体的再生产实践为感性形式的、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性存在[1]。教育具有育人性,这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又与社会形态和生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和生产性[2]。当代职业教育由于其与社会生产生活天然的密切联系,具有比其他教育类型更为突出的育人性、社会性和生产性,这就从根源和本质上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方面探索融合育人的厚重而又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主要价值在于去弊纠偏、返本培元

过去较长时间内,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畸轻畸重或“两张皮”的现象,程度不一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职业院校融合育人研究与探索,能够较好地去弊纠偏、返本培元,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 厘清基本逻辑,把握融合育人的内在规定性。从发生学视角来看,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人类早期社会中的教育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3]114。如果说,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内嵌于劳动这个根本性中介,而且人类早期社会无论教育还是物质生产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都内在地包含了劳动和文化,那么,原始的劳动与教育、文化几乎同时诞生,处于一体同构、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状态。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一并创造了教育和文化。从此,既不存在无劳动的教育和文化,也不存在无文化的劳动和教育,文化与劳动、教育具有某种相伴相生的天然联系。最初是原始初民时期的混沌的胚胎形态的教育,劳动与文化结合紧密,几乎是无法分别、难以分离的。此时是艰辛而又漫长的人文开创之旅,“活下去”的生存需求居第一位,原始教育在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原生性融合方面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种类、范围的逐步扩大及其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远祖在物质文明筚路蓝缕、艰难奠基的同时,其精神文明也得以形成和传承,劳动与文化的区别日益明显,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也不再水乳交融,而逐渐呈现出分野、歧异,甚至相对分离。当然,由于根底上的内在逻辑不可能彻底切断,这种“分离”仍然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藕断丝连”“打断骨头连着筋”。在随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虽然不乏坚持“工具理性”,偏重技术技能实践的劳动育人为主的职业教育,但是,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大多都能较好地顾及或融入“人文精神”(如识字、祖师崇拜、职业道德、行业规矩、职业禁忌等),将文化因素与技术技能因素结合在一起,实行着某种程度上的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相互融合。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是学徒制形式。古代社会的学徒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做事做人融为一体的教育,做事更多对应于劳动(技能技艺)育人,做人更多对应于文化(读写算等生活常识、道德与宗教、行业规则)育人。工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到来,逐步淘汰了传统的师徒间传授劳动生产经验和技术经验的学徒制,迅速催生了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并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位置,促进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改变了教育与生产劳动长期隔绝的状态。每一次劳动领域的变革都必然会在教育领域得到反映;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变革与应用都必然触发教育改革和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催生新型文化,引发文化演变,这也必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得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下,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从俄罗斯制到MES课程、CBE课程,从学习领域课程到工作本位学习理论,都在最大限度地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尽管现代职业教育大多注重显性的外在职业能力的学习与历练而显得偏于劳动育人一极,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内容、过程和管理中,仍然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着诸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制度规则等文化育人的成分,并有效发挥着作用。进入工业社会后期,特别是后工业社会,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互补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职业教育理念和形式的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厚实积淀之下,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具备了从相对分离走向有机融合的主客观条件。职业教育作为最完整的劳动教育,必然包含了文化的全人教育,因此,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就成为理想状态的职业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2. 创新育人理念,明确融合育人的一体性要求。厘清了上述逻辑,才能了解过去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两相分离何以有害,才能深刻认识到融合育人理念是先进的科学育人新理念。新时代职业院校要自觉践行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的科学育人新理念。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和全人教育理念要求职业院校育人理念要实现劳动与文化从二元分离走向一体融合、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从相对分离走向有机融合、职业院校所育人才劳动素养与文化素养从畸形发展走向协调发展。这就是我们推行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的基本愿景。

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劳动与文化离散度越高,各自就越容易异化而沦为反劳动反文化,造成人的扭曲、畸形等恶果。教育起源于劳动、承载着文化,又反作用于劳动和文化。在教育领域,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和则两利、分则两伤,育人是二者一致的起点和归宿;而二者在育人内容、形式、载体、原则、路径、方法、机制、效果显现机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具有互补性。进一步落实到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从人类历史上职业教育自身对人的劳动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要求和规律来看,理想状态的职业教育必然是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内在统一,同时也是职业自立、成熟与人性自立、成熟的圆融如意。新时代职业院校践行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的科学育人新理念,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从历史渊源看,有源远流长、反复实践、摸索而得到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从指导思想看,有习近平教育思想、劳动育人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从现实基础看,既有职业教育长期的工作基础、学术积淀,又有新时代强大、系统的政策支撑。综上,各方形成合力,就一定能促进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立德树人。

综上所述,在思想理念上,通过厘清基本逻辑,创新育人理念,可增强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的理论清醒和行动自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生态;在实践行动上,通过育人实务有效融通,有利于破除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畸轻畸重或“两张皮”等痼疾,有利于培养劳动素养与文化素养协调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研究不是对以往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推倒重来,而是在新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拆除壁垒、互相开放、整合资源、优化提升,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两套育人实务精简、融合为分工协作、融会贯通的一体化育人实务。总之,搭建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是对过去局限于劳动一极或文化一极的单极育人框架的去弊纠偏、返本培元,可丰富职业教育的育人内涵与外延,提升育人实效。

(二)重大意义在于解放教育力、发展教育力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3]120。作为潜在生产力的教育,孕育着无穷的发展伟力。这种教育力一旦被唤醒且得到充分释放,将促进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乃至飞跃。从未来教育哲学视角来看,当代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和条件,能更好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实现第二次提升乃至第三次提升,而新时代职业院校完全可以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恩格斯提出:第一次提升是使用工具的劳动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由此实现了自然史向人类史的质变;第二次提升是人类对社会关系的调控方面,当人们能够创造出“有计划地生产和有计划地分配的有意识的社会生产组织”时,“才能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这时人类才能步入“自觉的人类社会的起点”——共产主义社会。未来教育哲学认为,人类在完成第二次提升的过程中还必须同时伴随着第三次提升,即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调控,对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再创造,这是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第三次提升比第二次提升更艰难、更遥远,但及早起步并与第二次提升配合起来,将会大大加速人类历史的进程[3]125。

当前我国历史阶段处于努力实现第二次提升,谋划推动第三次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其内容在于传递超生物经验;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人的形成,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完善;其特点在于有指导地自觉传授人类已经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规范;其方式必须借助于抽象思维和语言(包括文字);其作用在于不仅促进了人类生理、心理和超生物肢体的形成、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3]115这里虽然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言,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职业教育更能体现这一思想。当代职业教育更注重传递超生物经验,特别是在社会中生存的经验、使用和制造工具改造世界的经验。当代职业教育更注重有指导地自觉传授人类已经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规范,而且这种传授既不同于动物的纯生物经验的本能传递,也不同于科学研究,因而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当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不仅在于促进个体人以及人类生理、心理和超生物肢体的形成与发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社会人、职业人、和谐人,而且要促进整个人类乃至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当代职业教育通过坚持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和全人教育理念,自觉将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合,促进所育人才的劳动素养与文化素养从畸形发展走向协调发展,克服以往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畸轻畸重或“两张皮”的现象,在夯实人类对社会关系调控的“第二次提升”的根基的同时,提高受教育者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即促进“第三次提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育力不断得到释放、增长、发展,并能够有效地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

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就是要摒弃过去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各行其道、无法或者没有形成强大合力的弊端,深入探索融合育人的意义、逻辑、路径、机制等,致力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职业院校融合育人提供系统化、科学性、集成式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期实现“1+1>2”的效果,通过促进个体充分和谐的发展来带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往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或各行其道或两相分离、相互脱节,对受教育者造成了严重后果,带来的是人的异化,培养出来的人是畸形的,人格有明显缺陷,能力素质残缺不齐。由此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失衡,导致一系列人类生存危机与社会发展困境。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正常功能被严重抑制甚至扭曲,教育力被挤压、被禁锢,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将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融为一体,可以极大地释放教育力。原来相互区隔的文化育人与劳动育人,在新的教育生态场域里,消除了物理壁垒,发生了化学反应,必然产生前所未有的教育合力,能显著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和劳动素养,在此基础上将其有机整合成新时代所需要的“整全的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的“残缺的人”。不仅如此,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还有双重教育意义。在融合育人过程中,不但受教育者受到教育,不同身份、角色的施教者同样也于此中受到教育,许多参与到这一过程中的相关或不相关人员都可能是受益者。因此,融合育人一方面对学生具有多方面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新的育人理念和机制等将同时对教师、相关参与方、利益攸关方等产生现实或潜在的教育意义。

更进一步,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还具有双重经济意义。于职业院校自身而言,这种融合基本不需增加新的经济成本,更多的是整合相关资源,却能得到远远大于“1+1=2”的收益。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种融合源自教育体系内部,但其辐射影响与示范带动能经由家庭、行业企业广泛外溢,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对职业院校自身发生经济影响、增强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对家庭、行业企业、社会、国家产生现实或潜在的经济价值。

将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的重要意义,从学生扩大提升到教师、相关参与方和利益攸关方的双重教育意义,从职业院校自身扩大提升到家庭、行业企业、社会、国家所具有的双重经济意义,进而上升到解放教育生产力的新高度,从全新视角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功能定位赋予新标高。正是有鉴于此,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唤醒了双重教育意义和双重经济意义,其所释放出来的教育生产力也将成倍增长,在解放教育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教育力。

二、融合育人的实施向度

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要整合已有成果和资源,树立明确的融合意识,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扭住向度、路径、机制三个重点,持续、协同发力,争取尽快解决畸轻畸重或“两张皮”的问题。本文在此仅论述其实施向度。

向度具有路标指向意义。新时代职业院校融合育人如何向前推行?如前所述,原始的劳动与教育、文化几乎同时诞生,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一并创造了教育和文化。尽管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歧变,但是这种一体同构、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状态或关系仍然是根本性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不妨从本真育人、本体形态、传承创新三个向度加以把握。

(一)职业教育本真育人方面的融合

“本”意味着回归根本,“真”意味着遵循规律。本真育人意在强调职业教育的育人不能舍本求末,而应回归对人自身的塑造和发展,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就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培育手脑并用、身心和谐、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的最佳现实选择。这种融合既尊重劳动本身的规律,也尊重文化本身的规律,还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包含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二者的有机统一,就实现了育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才是“止于至善”与“止于至真”和谐一致的职业教育理想境界。

职业教育本真育人方面的融合,源于劳动育人和文化育人的一体多面性。劳动、文化和教育三者一体同构、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职业院校融合育人既具有本源上的一体性,同时又因各自的生成、发展逻辑与特性的差异而具有迥异的面向,必然导致其多面性。多面性是根源一体上的多面,一体性是面向多元的一体,二者不可分割。

首先,学校宏观层面要融合,既有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双向互嵌式融合,又有二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多向交叉式融合。其次,学校中观和微观层面要融合,既有学校层级的融合,又有课程层级的融合、专业层级的融合和二级学院层级的融合。各层级融合,互为支撑、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凝聚整合而融为一体。再次,学校实施主体层面要融合,表现为教师、学生、校外导师等多元主体的制度化融合与非制度化融合。

(二)职业教育本体形态方面的融合

职业教育本体形态方面的融合,源于劳动形态和文化形态的耦合性。人类劳动和文化从其诞生至今,各自形态都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嬗变,劳动自身形态和文化自身形态都与其初生之际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形态和文化形态各自的内部也呈现出丰富样态而让人目不暇接。如前所述,每一次劳动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在教育领域得到反映,也必然催生新型文化,引发文化演变。由于劳动与文化一体同构、共生共荣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劳动形态的演变、发展与文化形态的演变、发展也就存在着事实上的动态同步的耦合性,即劳动形态进展到哪一阶段和哪种程度,文化作为人类劳动的结晶物,其形态也就同频共振到与之相匹配的阶段和程度。

研究表明:“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变迁,劳动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劳动再到智能劳动的三种形态的迭代发展。当前,劳动形态呈现出持续迭代、新旧交替、多元并存的状态,这是新时代劳动场域的基本特征。”[4]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与手工劳动、机器劳动、智能劳动等劳动形态相伴随的文化思想、文化形态、文化模式等在我国全域范围内仍将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持续演变。文化发展渐进性规律告诉我们,文化发展空间上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即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节奏上由快到慢,形式上由少到多,内容上从贫乏单一到丰富多彩[5]92。文化发展也并不以旧代新,有时甚至是无法比较优劣的。我国新时代文化场域诸多文化思想、文化形态、文化模式等也正处于持续迭代、新旧交替、多元并存的状态。

尽管总体上如此,文化发展非线性规律表明: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一定的文化形态方面,也有不合拍不同步的少数现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是直线前行的,而文化发展则是在一种或急或缓的波浪式状态中进行的,呈现非顺序的渐次发展轨迹,有时会出现物质生产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5]90-91。个中原因固然复杂,而教育因素却极易被人忽视,这正好反证了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融合的必然和重要。

(三)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方面的融合

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方面的融合,源于劳动传承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同一性。劳动和文化一样,自其诞生起就处于不断积累、不断赓续,而又不断变异、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其中,连绵不断的积累、赓续,是为传承;日积月累的变异、完善,是为创新。没有传承则无以创新,拒绝创新则传之不远。劳动和文化一样,都是在传承基础上得以创新,从而构建起自身日益繁复、精美的劳动神殿和文化圣坛,以至于后人须臾不可脱离劳动和文化而自存。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