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教育背景下职教高考构建逻辑与现实困境

2022-03-17张鹏程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职教职业技能

张鹏程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文件,推动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其中以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最具代表性,《改革方案》中历史性地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标志着职业教育从此脱离了层次属性,转而变为与普通教育地位对等的一种教育类型[1]。根据相关政策要求,职业教育的这一转型需要从制度框架、国家标准、育人机制、办学格局等方面入手。同时,《改革方案》中还提出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2],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多种入学途径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职教高考制度是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自1999年以来,高职院校招生一直依附于普高统一招生考试制度。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普高统一招考制度日益凸显出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招生的问题,同时,“职教”次于“普教”这一错误的社会认知也进一步加剧,这些都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现如今,“百万扩招”“双高计划”等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这对高职教育发展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职教高考制度构建势在必行。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是事关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民生问题,在初步探索阶段应从职业教育的特征规律出发[3],对其应然状态及设计原则展开研究,确保职教高考制度能同时满足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职教高考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

现有高考制度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凸显,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发展需要,以评价促发展,构建彰显类型特色的职教高考制度,切实办好特色职业教育[4]。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逻辑起点有问题、需求与发展三个方面。

(一)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涉及的招考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6种模式+12种类型”。表面上看种类丰富,途径多样,但是实际上依然存在很多相当“棘手”的问题。诸如,试卷命题质量较低,理论化考核内容偏多、职业技能考核内容偏少;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缺乏可严格对照的评分细则,考核结果不能保证公平性;“本科优先”的录取顺序太过僵化,虽被诟病多年但依然未寻得破解之道。高职院校招生过度依赖传统高考,从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上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为有效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亟须构建职教高考制度。

(二)社会发展需求

如今高等教育正处在大众化、普及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长久以来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高考逐渐褪去了带有“精英筛选”色彩的外衣,回归到仅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决策依据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说,高考只是一种考试形式,接受高等教育应为民众普遍获得的机会,而不能将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直接画上等号。在新时代背景下,职教高考制度的构建要适应职业院校的招录需求,不断拓展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途径,同时更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促进科学发展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功能,高考长久以来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所扮演的“指挥棒”角色就是这一功能的完美诠释。构建职教高考制度就是要科学地运用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全过程,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在新高考背景下对职教高考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录取机制等进行变革,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引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构建完善的职教高考制度。

二、职教高考制度构建的目标愿景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开放性及实践性等特性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基本的类型特征。极力打造与之高度契合的高考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即更加公平、更加开放和更加突出实践。

(一)更加公平的制度体系

更加公平的职教高考制度体系,应该遵循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来构建[5]99。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以服务“统招”为主,考核对象大多为普通高中学生,这限制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途径,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身份,也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现有高考制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水土不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统一试卷”的考试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普教和职教学生在文化、技能方面的差异性;其次,“一考定终身”的观念让职教学生相对擅长的技术技能并未得到展示;最后,被诟病多年的“本科优先”录取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地位,这将对高职院校和职教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制度体系难言公平。因此,亟须建立更加公平的职教高考价值尺度,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测评方法,在“职教高考”中杜绝上述种种不公平现象。

(二)更加开放的制度规范

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为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其与行业企业对接紧密,跨界性是其显著特征。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具开放性,故职业教育改革应构建与之匹配的职教高考制度。在“百万扩招”背景下,扩大招生范围,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意愿被激发,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社会需求量变大,职教高考理应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招生考试服务。在考核内容中纳入新时代的智能化新工艺、新技术,在引导学生分流的同时也为产业选育储备人才,助力行业发展。

(三)更加突出的实践特色

《改革方案》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类型特点是实践导向和能力本位。职教高考改革要通过对考试内容、方式及标准的科学调整来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将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考试内容、方式上,参照工作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实践导向,在对考生实践技能进行考核的同时,提升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变通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注重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成长,提高职教高考的价值。

三、职教高考制度构建的政策框架

职业技能具有知识内容独立、形成过程复杂、来源途径多元等特征,结合《改革方案》的要求,职教高考改革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基本方案得以确定,其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需要从考试内容、方式及录取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深化内容改革

职教高考改革要聚焦凸显类型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方式,着力打破“一张试卷考所有”的大统一局面。单纯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不能完全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因此,需要注意在考核内容中加入针对思想、心理以及身体素质的单项考核,以保证考核内容结构的合理性。目前,部分省市在分配考核内容权重方面的经验相对成熟,可考虑大致按三七开的标准对技能、文化进行分配。而思想、心理以及身体素质的单项考核成绩可不作为招生录取的区分性指标,但必须作为基础性指标。相关考核科目及配套试题库建设应根据考核内容范围和结构比例来安排。学生可以在相关科目范围内任意选择三门作为文化素质的考核科目参加考试,另外采用“基础课+专业课”的形式来确定职业技能的考核科目。

(二)探索方式创新

高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制度体系,对考核内容进行变革调整的同时,相对的考核方式也必然要做出改变。按照“以职业岗位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工作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6],确定实施分类考试的基本原则:职业技能考核的设计应在遵循考试选拔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出发,再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来开展。在考试模式上可采用“统考+单考”相结合逐步过渡到“单考”的方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考核内容,对考核科目及频次进行分散化处理,最终形成单科化“考试+管理+证书”体系,便于学生学习成果的累积以及升学途径、院校选择面的拓展。坚持动态调整原则设置考核专业,推行“统一”和“单招”相结合的考试组织形式。另外,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技能测评经验,不断创新我国职业教育的测评方法。例如,德国的IHK、HWK职业教育毕业考核方式,构建考试组织及评分标准化流程、模式,对考试结果的呈现方式进行全方位探索。

(三)优化招录机制

构建职教高考制度要建立多元录取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录取标准。同时需要尝试创造可能条件,合并或减少录取批次,形成平行志愿与多元标准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办法[5]102。在录取标准的制订上,首先,应基于各专业培养目标对职业、工作、任务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其次,高职院校招录条件应适当放宽,特别是针对技术好、技能强的技能比赛选手,以及在某一行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实施平行志愿录取机制,调整录取批次。推进各类高考平行投档的基本顺序,强化投档与录取机制改革,逐步废除“本科优先”的录取顺序。在保证专业对口的原则上,高职院校应不断扩大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增加中职生、技校生就读高职院校的机会,条件允许的院校甚至可以不对招生比例设限。另外,高职院校应全程参与到招考工作中来,并赋予其招录自主选择权。

四、职教高考制度构建的现实困境

一项全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引起“阵痛”。职教高考制度的到来肯定会带来职教体制机制变革,甚至有可能导致传统职教格局的改变,所以在构建发展职教高考制度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阻力。职教体系还不够完善、阻碍职教高考制度顺利推进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等,都是我国现阶段需要面对的现实困境。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层次确定难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民风民俗各不相同,社会经济、科教文化发展程度迥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职教高考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要求其必须具有标准化、统一性等特征,显然这一要求与我国各区域之间科教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导致在进行职教高考制度顶层设计时会出现难以确定统筹层次的情况。

1.产业经济不均衡发展,制约职教高考制度的实施。我国不同地区能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结构及区位优势,因而造成产业结构、形态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而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而来的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职业教育也会被打上深深的地域“烙印”。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就是产业经济地域性特征的直接反映。与此同时,职教高考制度因其标准化、统一性的基本特征,必然要求对考生使用相同的考核科目、内容及标准。显然,若忽略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而实施统一的技能考核,对于产业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考生来说有失公允[7]。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于统筹实施职教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2.职教资源不均衡分配,损害职教高考公平性。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相比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过程更复杂,需要参与的主体更多,投入的教育成本也更高。故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劣对受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影响更加深远,在职业教育中教育资源的匮乏将会进一步加剧不同地区考生之间的专业素质差距。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这一现象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更为明显[8]。保证公平性是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民众的现实诉求。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职教高考制度,统筹确立职教高考层次,已成为摆在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首要难题。

(二)技能考核不科学,高考权威保障难

职教高考中专业能力考核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技能,故能否科学地推进职业技能考核工作,将对职教高考制度实行成效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职教高考制度最终能否有效落实。然而,客观地说目前职业技能考核依然存在以下两个亟须解决的难题。

1.职业技能考核标准难量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9],在我国实行已久。其建立起来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考核鉴定标准也相对完善,这为我国职教高考的技能考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可回避的是,仍然有不少非量化的条目存在于现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标准之中。特别是在对实操能力要求较高的技能考核中,考评员通过观察和评判来确定被考核者专业技能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能否达到考核要求的熟练程度。换言之,在此类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中考评员的主观因素对考核结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职教高考作为一项事关国家民生的人才选拔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标准化和公平性,无论主观因素以何种形式介入,都将有可能对结果的公正性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职业技能考核的实操性强,难以对技能水平鉴定标准进行完全量化处理,技能鉴定考核结果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考评员的个人主观因素,这些都时刻挑战着职教高考的科学性、权威性。

2.职业技能考核难执行。就职业技能考核执行而言,各地区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地方保护、管理混乱等失序失范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很难做到统筹规范。与此同时,部分地区未能合理地设置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鉴定区域范围的划分上也不够清晰,这很容易因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引发不正当竞争。更有甚者因缺乏对相关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而导致鉴定结果有“水分”,这对职业院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影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社会声誉也是一种损害。在当前职教高考制度构建和推行过程中,对考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是核心工作之一,这就需要各地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配合承担相关考核任务。因此,在职教高考制度执行中将面临以下两大难题:如何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其相关标准和规范是否能严格执行?

(三)普职融通不健全,生源结构优化难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是国民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持续推进多元化学习成果认定,全面打造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普职融通是打造国家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大举措,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起着持续推进和深化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针对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普职融通的机制依然不够完善,这对职业院校的生源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1.普职融通运行机制不完善。普高和中职双轨运行,各行其道,是我国多年来在高中阶段形成的教育格局。普通高中学生主要面向升学,中职学生则面向就业,两大教育类型之间基本不存在互动连接。普职融通要求将职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高课程教学体系,但由于教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普高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多流于形式。这就使得普职融通在高中阶段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现实障碍,即便部分地区采取普高、中职合作办学的措施,合作双方依然难以在分配教育资源、协调师资力量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2.普职融通支持保障力度不足。近年来,国家全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为如何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指明方向,为我国早日建成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保驾护航,也更加坚定了全体“职教人”的信心: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不可否认,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重普轻职”的观念依然存在于社会中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家长和考生心中的第一选择依然是“读本科”。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入学时就已明确了目标:考取一个理想本科,而非就读一个专业强、就业好的专科。特别是现在高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在学习时间、精力本就紧张的情况下,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学习职业技术课程。加之社会大众对专科学历的“偏见”,在学生、家长之间自然形成“内卷”之势,促使不少家长对普通高中开设的职业技术课程始终持怀疑态度。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未来走职教高考这一途径升学,很可能只是文化成绩不够理想情况下的“无奈”之选。目前,机制不健全、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依然是阻碍普职融通推行的主要问题,因而难以有效扩大高职教育受众,改善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是人才培养“立交桥”顺利打造的现实需要,妥善处理好普职融通不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是职教高考制度设计过程中的重点。

(四)高层次职教不健全,升学需求满足难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围绕中职、高职发展,忽略了对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始终处于“空白”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诸如,在高职院校的基础上,试点合并升格成立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鼓励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应用技术专业,推动部分本科院校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等,尝试建立并逐步壮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比于中职院校,当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校数量、招生计划数量均存在很大差距,且难以通过职教高考来满足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另外,普通高校对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缺乏积极性,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从而导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数量少、专业布局狭窄。即使职教高考生源基数显著增加,也会出现专业选择不匹配的问题。总之,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拓宽升学渠道,满足升学需求,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职教职业技能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探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