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视角

2022-03-17陈会容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范类教务学院

陈会容

(惠州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静态而言,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办学改革的目标清单;动态而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迎评准备、评价过程和评后整改是地方院校师范类专业办学改革的驱动力和催化剂;而一般而言,地方院校二级学院是迎评工作的承担主体。教务管理是二级学院教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作为一种“后台支持”,它是教育教学的动态过程的“隐形主线”,联系和沟通着教学工作的不同主体和模块。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构架起来的,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块、管理机制等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1]。教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涵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务管理理念的进化,精细化档案管理模块的迭代,部门动态协同的教务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无论是从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提供全过程支持的角度,还是从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的评价要求的角度,师范类专业认证都对教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证过程需要大量的教务档案材料作为支撑材料和现场考察的佐证材料,包括试卷、课堂作业,毕业生论文和实习手册等各项教学资料,同时教务秘书的服务意识、工作能力以及配合程度等综合素质都直接影响专业认证的顺利开展,这就对教务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针对上述要求,地方院校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模式的承载力如何?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来应对,且不失时机地以评促改,使教务管理模式得以进化?而创新的原则、驱动力和边界又在何处?本文以“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引,从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对地方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1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的不足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针对国内师范类专业开展的专门性认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从业人员达到相应的教学能力,是教育部认证组织和相关学者专家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评估和审查的过程[2]。在进行师范类专业认证时,教务管理部门需要肩负起学籍管理、排课、考务、成绩等教学管理工作,工作触角延伸至每一位在校生乃至校友。目前,二级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基本做到了高效、准确地支持配合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服务学院师生。但是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和提升师范类专业教务管理效能的目标,目前的管理工作还普遍存在不足。

1.1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待建立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就现状而言,地方院校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一般还是事务型为主,通过批处理模式对有关工作进行流程化操作。相当一部分工作内容是非个性化的学生工作信息数据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这一部分工作,程式化操作是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和精准性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应对工作内容和对象加以甄别。对于有强烈个性化要求的工作内容,显然应当采用个性化、差异化的工作方式而非“批处理”模式。目前,在对学生的个性化管理和服务上,对学生的学业监测、学习成效、成长指导等方面服务不够[3]。在学生发展的服务方面,强调共性,弱化个性,没有建立起主动了解学生需求,主动服务学生的长效机制。如学生往往会出现选课方面的困扰,但鲜少教学秘书会主动去找学生沟通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出现跟风选课这类现象[4]。专业认证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工作者必须跳出被动的事务主义,积极主动为学生服务,突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提高对学生的服务质量,并做好教师的教学服务工作。

1.2 精细化教学档案管理模块待完善

师范专业全过程都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精细化运作的要求。就现状而言,地方院校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还是没有对批量重复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人力替代,没有进行数据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档案管理改革。这种现状一方面不符合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的清单要求,另一方面,也使教务工作人员陷入低效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阻滞了教务管理向高效率个性化方向的发展[5]。例如,教学秘书只是对教学管理工作中普遍要求的各类资料进行存档,往往忽略了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毕业论文修改稿、课程作业、上课点名册、日常工作检查记录等项目,但师范认证却又必须提供这些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有的因教学秘书保管教学材料责任心不强,出现教学文件丢失现象。

1.3 教务管理队伍工作质量待提升

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务工作人员做到认证自评报告和支撑材料的收集、档案材料的整理等等,这需要教务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对教务人员专业技能也是一种考验。当前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员并非科班出身,缺乏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知识,这种专业基础薄弱带来的较为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创新能力的不足。一些教务人员不能够准确深刻地认识到专业认证所包含的理念与内涵,因而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沟通不够高效、准确的问题,在一些教务材料的管理上也缺乏检查和把关的能力,致使教务管理效率低[6]。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下对人才的培养是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取逆向设计原则,并依此确定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教务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调研内外需求,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当前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工作重点仍旧是教务资料的管理,难以对标认证要求进一步发挥其工作价值。

2 师范类认证视角下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国家为规范高等师范专业办学、提高高等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深化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广东省地方院校积极行动,迎评促建,致力于从本源上强化师范类专业的综合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时代性。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创新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体现了以评促改,以改迎评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2.1 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评价体系看创新的必要性

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评价体系来看,其认证的标准、程序、原则和教务管理的主要职责等方面与教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改进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务管理工作要紧扣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评价体系要求和指标,积极配合专业认证的工作,根据专业认证的理念,以认证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和优化教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务管理工作始终注重对教学过程和评价机制的监控和改进,明确师范类专业教学的质量要求,而且定期对师范类专业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协同学生工作、毕业反馈等综合考量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并对人才培养方式、标准、要求持续性改进[7]。院级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价值导向等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院级教务管理工作应创新管理模式,主动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价体系,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趋势,为专业认证提供积极、主动、科学、专业的服务。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资源的调配、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毕业学生反馈信息的传达、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好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的参谋和后盾,为专业认证顺利通过和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努力。

2.2 从认证流程看创新的必要性

师范类专业认证在形式上有标准化、模块化的特点,其认证流程对教务管理模式的内在架构很大程度是要求刚性匹配,从教务管理部门的迎评建设而言,就有对教务管理模式进行结构性变革的刚性要求。如果不突破旧有的教务管理模式,而仅仅对其进行量化性和边际性修正,显然达不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流程的匹配度要求。但矛盾的另一面是,二级学院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层承担单位,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单位是认证流程中的重要承压点。对教务管理模式进行突击式的结构性变革不可行,会造成日常教务管理工作的停滞,进而影响整个地方院校的教学管理的正常运作,这同样会妨碍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而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标清单中有一重要维度即以评促改。师范类专业认证流程的刚性要求所形成的外生性压力凸显出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新迎评,“教育管理模式的内在架构必须匹配师范类专业认证流程”这一刚性要求,使得师范类专业认证成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倒逼机制[8]。师范类专业认证流程对教务管理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倒逼二级学院的精益型持续创新,改革教务管理模式中不适应认证工作的因素。以评促改,既利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顺利通过,又成就了富于效率和活力的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常规的变革方案是不可行的。有必要以创新精神寻找常规之外的路径,在教务管理模式的结构性变革和二级学院教务工作的正常运作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寻求可行性方案。创新的内在本质即指向发散式、跳跃式地在常规之外的开拓,因而可能在教务管理模式的给定限制和边际假设之下,探索突破常规的改革方案和组合。

2.3 从评价结果的应用看创新的必要性

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微观上激活基层教学管理单位的活力,使教务人员具备应用评价结果的内生性动力,进而通过创造性地应用评价结果,形成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单位持续自我变革和进化的良好制度性环境和氛围[9]。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改进教务管理工作的契机,以认证工作的刚性压力促进教务管理模式内生性变革,对于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标准、认证流程等建立新的改革范式;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质性目的出发,对认证范式的细节方面,做出持续性的边际改善;针对在迎评工作中出现的某些形式主义倾向,在实质上领会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创新建设和完善二级学院相关机制和模式,对标评价结果制定持续改进细分目标清单,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民主评价机制,形成闭环,确保对评价结果的应用不流于形式主义。

从教务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向度来看,通过创新性改进,突破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模块的即有框架和范式,才能高效地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并以此构建师范类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使教育教学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按学科内容和教学周历进行安排;从优化教务管理效率这一向度来看,也须创新改革思路,将管理学的前沿成果引入教务管理改革实践中,建立学校、学院、专业等不同层面的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体系,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

3 师范类认证背景下教务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3.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围绕师范类认证这一核心理念,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比如学籍异动的学生,这类学生面临学分互换或者学分不足的问题。如何让这些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业上的问题,且需要如何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务老师清楚地掌握这些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告知他们,日后还需要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络,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业进展情况。又比如学生选课问题、办理缓考、补考重修等问题,这需要教务老师放下忙碌的工作,给予学生细致耐心地沟通解释。总之,教务管理人员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去服务学生,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真真正正地学到知识。

3.2 以全过程数据化为抓手,创新教务档案管理模式

全过程数据化是教务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其涉及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两个方面,而静态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动态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

从静态而言,教务档案管理对管理对象是静态的教务档案本身,主要是甄别、分类、索引、提取、归档等程式化的操作。教务管理部门要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充分讨论和呈现本部门档案管理的原则、要求和框架和细节,进而向外部引入的技术提供商提供档案管理数据库建模的工作草稿内容。

从动态而言,教务档案管理全过程也是教师、学生、院校各个系部多方协同和联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始终是以教务档案为对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枢纽展开。其数据化不只是教务档案的“上网”,而是教务档案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间持续性的互动过程的优化,其创新的角度更多的是内容面向的而非技术面向的。其数据化的创新目标应被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教务信息输出和输入的效率和质量。其创新的框架是以教务档案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为边界的,而非以静态的教务档案信息为边界。

3.3 以精益型创新为工具,促进部门协作,提升教务管理队伍工作质量

精益型创新体现在“数据化”作为可重复可批处理工作的效率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将教务管理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个性化需求并做出创造性劳动,提升了教务管理队伍的整体工作质量,也提升了日常教务管理工作的分工协作。二级学院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应在既有的管理模式下引入管理学的精益改革理念,持续性地进行边际微创新:一是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目标体系,系统整理教学管理文件。当前教学管理文件除了常规的毕业实习资料、毕业论文、教学试卷等等之外,还有教学工作会议记录等教学活动都需要留痕记录,对这些资料进行管理保存不能单纯依据年限,要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到学生成绩的体现都需要有佐证材料,并以新的政策为指导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在已有教学管理文件基础上,充分调动一线教务工作人员参与到教务管理制度的微创新、微改革,在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中动态完善教务管理制度,使制度始终贴合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以达到优化部门内部的分工与协作的目的;二是对教务管理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在微观上有所突破,创新二级学院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机制,减轻体系的过度冗余,释放教务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活力。以教务管理人员为机制建设主体,从教务人员的视角和需求出发,每个教务人员为一业务单元,从下到上,从微观个体到机制全体,建立动态和富有韧性、自我进化的团队建设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以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通过自下而上的团队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教务人员的个体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10]。使教务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对各项教务管理工作深入了解并充分理解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使教务管理体系向着结构层级趋于扁平,体系更富有效率和活力的方向演进。三是密切联系学生和教师,提升和优化教务管理工作对教师和学院的协同度。教学工作的个性化、差异化、分散化的特点要求教务管理工作必须把学生、教师、教务三者之间的协同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为提升协同度,应当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积极促进平台各方主体之间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并持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合作协同意识。

3.4 以师范类认证目标体系为标尺,打磨教务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专业认证的核心是培养体制的建设,专业认证的最终目的是师范生专业能力和质量的提高。那么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一背景下,教务管理人员不单纯只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服务者,其同时也具备监督者的角色。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除了管理教学档案、课程安排等事务性的工作外,在专业认证这一背景下,教务管理人员同时还应当参与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中,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在充分学习认证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意识,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能够跟踪和监督教学活动,将人才的培养实况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有效地反馈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具体说来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教育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商业管理的前沿理论,引入阿米巴管理模式,创新院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团队建设机制,从而探索解决方案[11]。以教务管理人员为机制建设主体,从教务人员的视角和需求出发,从下到上,从微观个体到全体,建立动态和富有韧性、自我进化的团队建设机制。

其次,研究视角自下而上,从教务管理工作者的角度考察院级教务管理模式,将每一位教务工作者定义为教务管理工作中独立的业务单元,考察各个业务单元的互动和衔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作为个体的业务单元的活动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和定义了教务管理工作机制的本质和问题。教务管理人员应紧密结合实践和教务日常管理经验和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分析对目前教务管理模式中影响师范类专业认证效果和质量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原则、内容、路径等必要性概念。

最后,积极参与专业的招生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的质量,而招生质量是人才最终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招生工作,从源头上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仔细核对招生宣传材料并安排考生和家长来院校参观,将招生宣传工作也视为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综上,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标准、程序、原则和教务管理的主要职责来看,认证工作与教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务管理工作要紧扣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需要和工作指标,积极配合专业认证的工作,根据专业认证的理念,以认证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和优化教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务管理工作要始终注重对教学过程和评价机制的监控和改进,明确师范类专业教学的质量要求,而且要定期对师范类专业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协同学生工作、毕业反馈等综合考量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并对人才培养方式、标准、要求持续性改进。院级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价值导向等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应创新管理模式,主动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趋势,为专业认证提供积极、主动、科学、专业的服务。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资源的调配、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毕业学生反馈信息的传达、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师范类教务学院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浅析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