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2-03-17李冬霞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工匠院校

李冬霞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1年4月13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正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重培养工匠人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中国迈进制造强国输送更多工匠人才。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需要

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 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2]。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仅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融入、传承和培育,才能为新时代中国建设与发展输出更多优秀的大国工匠,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二)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社会竞争也越来越剧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具有人才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也更加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与青睐。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进入不同的企业岗位,作为企业员工和职业人,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技术技能,使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为企业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提供保障,更为企业的生存、创新、发展带来了希望,注入了活力。因此,工匠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需求。

(三)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使学生在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伟大精神财富熏陶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锤炼,苦练专业技能[3]。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具有敬业、务实、团结、创新的职业精神,打造出高职院校特有的品牌与特色,向企业和社会输送高素养与高技能的“双高型”人才。这既满足了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身处人才辈出的新时代,高职学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去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还要有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满足企业发展的用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崭露头角,得到企业的重视。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也是高职学生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出彩的现实需要,有助于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实。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度不高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锻炼与培养,相对淡化了工匠精神的培育,甚至课程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特别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由于实习老师的指导不够或实习场地条件的限制等,学生的实习操作缺少工匠精神的渗透与融入,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工匠精神的养成。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有效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专业特色、职业特征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渗透与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度不高,不利于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工匠行为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三年级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工匠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然而,高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因为学生实习单位较为分散,实习指导老师相对较少,致使学生实习指导不到位;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欠缺,一些企业师傅因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局限,缺乏标准的职业示范与引导,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足;部分顶岗实习学生因为身体、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而频繁更换单位,致使学生企业文化熏陶不够,工匠精神的培育困难,不利于学生工匠行为的培养与形成。

(三)学生认识不到位,工匠精神的融入存在困难

随着高职的不断扩招,高职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复杂化,高职生源质量也随之下降。学生文化基础各异,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很多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从众、追赶潮流,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不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归属感的培育存在困难。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高职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利用节假日做兼职的学生相对减少,使得学生提前踏入企业接受职业教育与锻炼的机会较少。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强化工匠意识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开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4]。随着高校“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要把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使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相通,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首先,将工匠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使其逐渐树立职业信念、职业情感、职业精神,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其次,将工匠精神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高职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征和职业精神需求,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适时开展情境教学、课堂讨论、大国工匠微视频、先进典型案例等相关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的教育活动既能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意识的形成。

(二)专业课程+工匠精神,增强专业自信

高职教育为劳动力市场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既要求课程体系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5]。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教法变革、教学团队建设、产教平台融合等,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以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为目标,教材教法变革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考核等全过程,把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相融相通,相互促进,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增强学生专业自信与自觉。

(三)技能培训+工匠精神,提升工匠能力

(1) 以证促教,强化学生职业能力。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高职院校要重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将系统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突显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特点,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这既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也是实现高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2) 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工匠能力自觉。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较强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紧迫性的专业技能比拼竞技,全面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根据技能大赛的精神要求,精心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选手选拔的过程也是让更多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熟悉职业精神的过程;强化培训是对参赛选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专业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的全面培养过程。教师在培训学生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崇高的工匠精神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强、文化素质高的工匠人才。技能大赛选手参赛过程的技能展示、赛后的经验分享,以及后续学习、实践、生活中的引领示范等对其他同学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以赛促学”, 培养学生工匠能力,助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实训指导+工匠精神,养成工匠行为

实训课是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课程,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首先,校内实训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场地,也是学生了解专业,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高职要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与改进,通过模拟企业场景、规范实训室管理制度、更新实训设备等,使学校实训室车间化、规范化、时代化,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分组情况等,严格按照实训操作规范进行,如工具的摆放和使用、具体的操作顺序、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严谨规范,注重细节,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行为自觉。同时,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对接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地之一,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寻规模大、文化底蕴深、社会口碑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应定期派遣优秀学生到实训基地学习锻炼,企业也要加强实习学生的职业指导。校企双方要坚持长期化、合作化、共赢化,避免流于形式,并根据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企业用人的新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不断合作创新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感兴趣、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平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五)企业实习+工匠精神,形成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行为自觉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车间,在现实的工作场景中体验企业文化,感受工匠精神,锻炼工匠行为。一方面,学校通过建立“校中厂”、模拟企业场景课堂等,将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职业精神,逐渐形成职业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生走进企业车间,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在岗位工作中,通过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技术,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践行工匠精神。同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高职学生还可以直接将企业生产岗位上的技能实践与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的互通互进,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融合提高,养成工匠精神。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6]。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要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融合提升。以工匠精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发展诠释工匠精神内涵,使高职院校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匠赞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