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长效机制构建分析
2022-03-17陈金平王承淑
陈金平 王承淑
(1.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并提出建设“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坚持“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任务和要求,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是在新形势下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原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好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无论是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都积极行动了起来,制订了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出台了系列建设举措,多维度开展思政课建设工作。那么,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哪些深层次问题,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加强机制建设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这些问题成为当下推进思政课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协同合力发挥不足
思政课教学是指:“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导向明确、内容丰富、主客体广泛、载体众多、层次复杂,需要协调目标、内容、主客体、载体形成合力。”[2]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协同配合、网络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与思政课之间协同配合、不同部门和教育主体与思政课教师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育人合力,才能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大格局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还未建立;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机制、运行机制等,但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协调性还不够,作用发挥得还不明显,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还不够强。
(二)保障条件配置不足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研究制定出台了保障思政课建设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及系列指导性文件,但在落实过程中,由于受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及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落实程度参差不齐。如教学机构未独立设置、专项经费未足额列支、师资配置师生比未达标、与思政课教师相适应的职称评聘制度未建立、课程开设数量和学时数被压缩或挪用、资料室与教学辅助平台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部分院校中仍存在。
(三)教学管理指导不足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教学具有其特定的规律和要求。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运行管理领域内,只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及时发现根本问题所在,才能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由教务部门统一管理运行,尚未建立专门的教学管理运行组织。由此导致:一是学校在制订出台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文件和做出重要决策时,前期调查研究及论证不足,出台的制度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二是管理系统不完善,对思政课教学实施全过程管理及监督机制缺失或存在薄弱环节,还未切实做到对思政课的教学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巡查听课及指导、课堂教学评价及考核等全流程的监督管理。
(四)内容学理阐释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25讲好思政课既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要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世情国情党情等重要现实性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缺少博士研究生教育经历,加之工作后培训进修机会不多、理论素养不高,普遍存在着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不深不透而导致思政课教学学理性不深,释疑解惑力、错误思潮回应力和价值引领力不强,甚至在形式上还部分存在着娱乐化和庸俗化等问题,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五)评价考核方式单一
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相比,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有其特殊性。“思政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而是蕴含理论讲授、知识传授、信仰塑造和价值引领的综合性育人课程。”[3]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理论认知的深化、价值情感的认同、理想信念的坚定,从而增强其行动自觉性,使其积极投身于新时代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努力做出贡献。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仍然以“考”为主,这一方式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进行考查,但并未把学生的价值、情感、意志及躬身实践的外在表现纳入评价范围,考评方式还有待改进。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
机制构建在思政课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发挥着保障性作用。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要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从立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标准化的条件保障机制、全程化的管理指导机制、常态化的集体备课机制、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支撑化的理论研究机制、科学化的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以取得切实的效果。
(一)健全和完善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打造课程协同、全员协同、阵地协同的立体化的协同育人体系,才能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这是“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4]。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一是构建不同课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要着力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同时,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工作机制、打造示范课程、表彰奖励先进等措施,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和开发专业课程中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等思政育人元素,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给予重点讲授。在开展实践课训练中,凸显对学生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品格的培养,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是构建不同部门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要着力构建不同部门间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明确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团委、网络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对学生思政教育的职责,加强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政课专业教师队伍的整合协同。三是构建不同阵地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要着力构建“网络+课堂+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在夯实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网络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好价值引领作用,积极营造以红色基因和道德教育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氛围,三位一体协同推动,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育人合力。
(二)健全和完善标准化的条件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5,思政课教师的成长除了取决于自身努力外,还受制于诸多外在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保障机制是支持和保障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基石,其“集中体现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充实的条件保障”[6]。高职院校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在组织领导上,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在机构设置上,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理论教研部独立设置工作,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在人才引进上,通过增加教师引进数量、强化师资培训、评聘职称分类指导或适当倾斜、提高专职思政教师待遇等措施,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质量。四是在课程开设上,优先保障课程开设门类和学时数,同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修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类选修课程。五是在教学条件上,确保思政课生均专项经费得到落实,红色教育基地、阅览室和资料室、教学辅助平台等基础设施切实得到保障。
(三)健全和完善全程化的管理指导机制
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及指导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完成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指导机制,强化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全程化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成立负责全校思政课教学运行管理的专门机构,如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统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二是以此为平台,建立并实施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思政课教学过程化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决策的前期调查研究及论证,课堂教学巡查听课及指导,把控课堂教学评价及考核等环节,对思政课教学的运行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及指导。
(四)健全和完善常态化的集体备课机制
集体备课是思政课教师加强协作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教师围绕某一专题学习交流、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对于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全国性和区域性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联盟等社会团体要进一步深化集体备课对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作用的认识,增强行动自觉,积极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有计划地举办跨校集体备课活动,推动集体备课成为思政课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高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二是将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作为高职院校与高水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开展“联建帮带”、高职院校之间开展“校际交流”、高职院校内部开展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活动普遍采用的新形式。
(五)健全和完善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
思政课教师培训是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造就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的责任与使命。推进培训体系的更好协同是完成这一责任和使命的根本利益诉求。”[7]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多举办主题及内容设置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更加紧密的国培及省培项目。二是高职院校要制订思政课教师专业培训专项工作方案,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系统的专业能力培训,进一步厚植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升“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提高教师以理论回应、说服和帮助学生在其所关切的现实、疑惑,特别是政治问题上,找到正确的结论、答案的能力。
(六)健全和完善支撑化的理论研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22学理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只有依托于客观真理性、社会进步性,借助科学的理论成果为政治的合法性理性辩护与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说服人,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政治行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8]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如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或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常态化的研究交流机制,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体系及教学中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针对性研究,定期开展集中研讨、交流分享等,强化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阐释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探究。
(七)健全和完善科学化的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是反映思政课教学实施质量的关键要素,是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及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考核通常包括对学生的“学”和任课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在对学生的“学”的评价上,高职院校可以进行两个方面探索:一是过程评价,将课前阅读、课内出勤、互动交流、课外拓展等过程环节纳入评价体系。二是行为表现评价,将学生日常遵纪守法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志愿服务情况等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在对任课教师的“教”的评价上可以尝试从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教学组织的合理性、教学实施的熟练性、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