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新探

2022-03-17罗彩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蔬菜劳动

罗彩云

(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双减”政策的施行重塑了教育生态。“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继出台让劳动教育备受重视,指明了劳动教育新途径。生本视角下,学校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活中的技能。学校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有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一、多方联动,减压力增合力

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动,让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中,促进家长对劳动教育价值认知的提高,降低学生学业压力,联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力量,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和培养合力,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1]

1.抓住契机,携手共育

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施,教师要不断引导家长改变观念,明确劳动在孩子成长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影响,积极热情地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教师可抓住有利时机,与家庭、社会携手,开发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主题,开展亲子教育实践活动。

如疫情防控期间,笔者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劳动意识,开展了以劳动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合力制定家务劳动协议,共同制定亲子劳动合约。合约内容可多可少,以家庭实际情况为准,内容量力而行,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主,为期一个月,并附有奖惩措施。家长作为参与者、指导者、督促者,与孩子平等交流,共同商议,达成共识。一份份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协议,是孩子作为家庭劳动者间庄严而光荣的承诺。学生一个月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的真正内涵。

2.家长课程,多元拓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还要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积极的创造精神、灵活的动手能力。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家长进课堂,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考察探究、技能实践、特长发展、设计制作,让家长课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2]

如笔者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成立了木艺社团,聘请专业木工家长到校指导学生进行有趣的木制手工作品的设计制作。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在一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的胸有成竹,从难有成品或作品粗糙到精致独特的创意,他们似乎被触发了奇思妙想的开关,创意无限。学生们制作出的每一件作品都那么特别,体现了独特的气质,使人耳目一新。学生也在活动中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感受家国情怀,增强创新意识。

二、学科融合,减重复增实践

在常态开展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前提下,教师可打破学科壁垒,多学科融合,开设七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学习中,摒除烦琐、重复的劳动作业,重塑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教育的驱动力。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果园、花园、菜园、植物园、昆虫角等供学生学习并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利用种植园地开展的学生认养蔬菜活动。笔者先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延陵菜地,与蔬菜的近距离接触,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美,农业生产中充满智慧的科技力量。随后顺其自然地拓展开展养护活动。学生由认识、了解,进而亲自种植,最初的好奇过后,是责任,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学生在养护过程中学习科学课的观察记录法,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制作酵素给蔬菜施有机肥,防治病虫害等。每一棵蔬菜,都需要经过细心的呵护、科学的养护,才能长势喜人。

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打造劳动教育“融课堂”,实现构建劳动实践育人“新模式”,真正让劳动教育做扎实,做深入。

三、因地制宜,减枯燥增趣味

推行劳动教育,可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劳动教育新路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长农业知识,锻炼动手能力。

如结合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笔者在学校举行烹饪比赛、水果拼盘比赛后,继续引导学生溯本追源,走进当地蔬菜种植基地,开展“我与果蔬交朋友”研学活动,了解蔬菜、水果最初的样子。活动中,可以邀请农技师为学生讲解现代蔬菜种植知识,见识高效率的犁地机、“喷泉”洒水装置、简易播种机等现代化农具,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农间劳作的智慧与科技进步。学生走出课堂,真正亲近大自然,拓宽劳动教育时空,学习蔬菜、水果的种植方法,既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又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也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其真正形成熟悉的劳动技能,激发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生需要更广阔的平台来认识社会、感悟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命,不是一味枯燥地进行劳动技能的学习,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达成实践合作项目,大力拓展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中。

四、与时俱进,减平庸增创新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传统的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对劳动的认识。新时代的劳动从内涵到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际劳动实践活动中去。为了让平常的劳动彰显不平凡的价值,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开展一系列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如搭建平台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机会与普通劳动者一起体验各种职业,在实践当图书管理员、售货员、水电工、餐厅服务员等职业活动中强化劳动体验,亲历劳动过程,进而提升育人实效。

劳动教育要创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地域的学生,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不同形式,多措并举,真正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猜你喜欢

双减蔬菜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奇怪的蔬菜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蔬菜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