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语文教材重构探索

2022-03-17黄榕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重构初中语文

黄榕泉

(泉州市凌霄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也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减负不减质”?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减负不减质”有效路径之一就是初中语文老师要积极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构,盘活教材资源。

一、教材重构的需求性思考

(一)教师需求层面

教材重构可以鼓励教师从“普通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升华,教师在教材重构实践过程中能锻造自己解读、筛选和整合教材文本的能力,个性化地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创造性地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知识能力和理论水平质的提升。“由于教师行为指向的能动性而使得其在自己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发生作用时显得更为灵动。例如教材作为筛选过的课程资源在具有代表性和浓缩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覆盖面狭窄的局限,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内在底蕴、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教材的补充和辅助,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拓展和延伸。”[1]

(二)学生需求层面

教材的重构,是教师以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充分掌握学生学情为前提,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对语文教材的深度整合和学科知识的多元解构。采用重构出来的教材进行教学的语文课堂,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会得到强化,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个体潜力有机会充分呈现于课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和综合素质能得到极大提升,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从过多关注教材向关注教材与学生之间相适关系的转变。

(三)语文课标及语文教育界需求层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见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做语文教材的传授者,更要成为语文教材的实践创新者。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崔允潡在《有效教学》一书中也指出:“专家型教师一定会对教材进行处理,能结合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学生实际情况、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学习目标,进行适当的加工与改进。教师在研究、改进教材内容时,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二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2]余映潮认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沉淀着丰富的能力训练因素。”“为了高效真实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要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能力。”[3]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育名家,都主张语文教师需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课程资源进行创新性运用。

(四)政策导向需求层面

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倒逼初中语文教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探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能单纯地认为教师要少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少批改作业,有以上思想的教师是没有真正理解“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即学生需减负,教师需提质。

语文老师创造性地重构文本教材其实也是本次国家推出“双减”政策后一种因应策略。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强化训练与应试教育一拍即合,高强度的题目训练脱离了教学的主旨,语文课变成了应试指导课,原本文雅的、诗意的、充满文味的语文教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陷入耗时多而收效小的尴尬局面。“双减”政策落地后,初中语文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尽快让语文教学回归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正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深刻地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4]

二、初中语文教材重构目标及探索

(一)初中语文教材重构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重构的目标:①让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基本目标,进行个性化教学,成就教材“典范性”特征。避免以往教师在授课中以本教文,缺乏全局观,教授的知识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语文课言者懵懵、听者昏昏等问题;②课程重构过程,为的是充分调动师生去研读文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准备中实现自身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文学鉴赏和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③有效平衡教材内容的普适性和学生求知多元化个性化间的矛盾,拓宽教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起教材知识与非教材的外延知识的联系,突破了以往教学中出现知识的平面化、点状化,构建立体多层面教学生态。

(二)初中语文教材重构探索

1.探索一:受群文阅读教学的启发,笔者尝试将七年级上初中语文教材篇目根据读写结合目标进行重新编排。七年级上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训练分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等。笔者把第一个写作训练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拆分成四个小教学任务群:①亲近自然,感受环境之美,例文有《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②感受亲情,领悟真挚情感,例文有《散步》《散文诗两首》;③成长感受童真、童趣,珍惜友谊与关爱,例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④修身立德,例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同样,其他三个写作训练点也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把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小教学群的归类。

2.探索二: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新闻采访”“讲述”“复述与转述”“应对”等口语交际活动,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把课堂文本教学与学生写作思维训练、口语交际活动融入创新性教学中,那么就可以实现“语”与“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笔者在八年级上设计了一堂《八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活动课——〈愚公移山〉课本剧》,这堂课将八年级教材的四种口语交际活动安排进《愚公移山》课本剧表演中,如安排新闻记者采访移山成功后的愚公,愚公回忆中讲述自己的移山过程;愚公在家庭会议上面对其妻献疑应对,面对智叟的冷嘲热讽的应对;山神向天帝转述愚公移山豪言壮语。课本剧的剧本则由此次参加表演的学生集体创作,学生课前准备阶段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充分研读《愚公移山》文本,构思课本剧脚本的设计和写作,排练课本剧时认真揣摩各角色表演时语言、动作神态等。这堂课预设的是学生的《愚公移山》课本剧表演,但在学生15 分钟的激情表演结束后,教师突然插入了“新闻采访”这个生成的教学环节,而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就是新闻阅读单元,单元教学任务安排了新闻采访,教师以采访记者身份让愚公、智叟等扮演者谈对《愚公移山》人物形象、故事寓意的理解,讲“讲述”“复述与转述”“应对”等口语交际活动基本要求和这几种口语交际异同之处,这节融写作、表演、口语交际为一身的活动课,符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原则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的观点。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课例的探索呢?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把文言诗文教学简化为文言翻译、文言诗文讲解背诵、课内课外文言文文段阅读等几个环节,学生被动学习文言经典名篇,重复机械地背诵和习题练习,语文学习中读与写相互滋养的生态被破坏,这也与当下正在推行的“双减”政策相背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借此提升思维品质。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发现通过创设经典文言诗文文本创新情境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经典,积累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写作技法,进而实现文言诗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以阅读滋养写作、以写作推动语言表达和思维品质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教育目标。

3.探索三:九年级总复习阶段是毕业班师生最痛苦、最难熬的阶段,大量的练习和考试铺天盖地,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有学生把一首《走着走着就散了》歌曲改成“坐着做着就茫了”形容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

国家“双减”政策也让初三毕业班教师思考如何在给学生减负的前提下去提升总复习阶段教育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总复习包括知识模块的系统复习,以往不少教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知识梳理、练习、讲评、考试“四部曲”。由于中考试卷中课外知识远远多于课内知识的考查,有些教师就脱离语文教材文本来进行总复习,甚至认为语文科教材文本复习可有可无,读文本是在浪费时间。而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语文教材其实是很好总复习阅读与写作的范例,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4]要读好语文不能离开语文文本这水之源、树之本。

所选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确实是一套好教材,教材中不少文本不仅思想性突出,而且示范性很强,有些课文的语言或结构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很好范本。在从语文课本中寻找到足量的教学素材后,笔者把目光转向近几年来各地在中考考试中涌现的佳作美文,在翻看各地的中考优秀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优秀的中考作文都有取自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借鉴痕迹,设计一节读写结合总复习课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这节总复习阅读和写作指导课题目是《借鉴、融合、创新——写人记叙文写作提升的路径》,这节课设计了“借鉴”“融合”“创新”三个依次递进的教学环节。环节一“借鉴”,笔者分别选取了《秋天的怀念》《背影》《故乡》和《孔乙己》等课文中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个性特点方法;环节二“融合”,笔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孔乙己》等文本中场景描写片段截取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即融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展示数篇与文本场景描写片段相类似的中考优秀作文片段,启发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动人之处,尝试采用聚焦镜头(特写镜头)的方式对人物展开较为细腻的描写和刻画;环节三“创新”,笔者依然截取语文教材中《台阶》《美丽的颜色》精彩而有新意的写人片段以及数篇中考优秀作文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在选材上的创新、表达方式上的创新和谋篇布局的创新。这节课较好地做到了立足文本进行总复习教学,不让学生盲目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在给学生减负中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提升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双减重构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