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怀疑与学问》“消极”与“积极”词义再辨析

2022-03-17陈金缺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问词义消极

陈金缺

(南安市实验中学,福建 南安 362300)

一、讨论的缘由

2018 年10 月23 日,福建省中学语文刘菊春名师工作室在福州六中开展“实用文阅读教学”主题研讨。研讨会上,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肖培东执教了《怀疑与学问》一课,在“迁移质疑”环节,肖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句中的‘消极方面’‘积极方面’两个短语能否去掉?去掉后,大家读读看。”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去掉两个短语后,我们读起来更顺畅,所以,我们也可以对顾颉刚先生持怀疑的态度,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获得真知识。”针对此问题,鲍道宏教授认为“在顾颉刚先生的文章当中,这两个词完全没有任何情感色彩。不过是顾先生讲到的疑问与做学问的关系罢了。两个方面都重要,第一个方面是不要被别人的观点误导、蒙蔽,第二个方面是说可以由此建构自己的学问。就是分两个方面说的一正一反罢了。但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这是顾颉刚先生的意思。”“读起来更顺畅”就可以去掉吗?何以知道“这是顾颉刚先生的意思”?两位老师并没有进一步解释。这引起了笔者的探究兴趣,因为澄清两词的理解和两句的关系对于教学“这一课”是很有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本是一篇随笔,现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进行教学,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时,编者虽对原文中的几处词句作了修改,但围绕“消极”“积极”两词的理解和两句的关系还是一直引发一线教师和学者的争论。有人认为语义费解,有人认为关系不明,有人认为表达不严密,有人认为语序混乱,有人认为删去表达更顺畅,等等。以下几种看法值得思考:

(一)杨以庄老师在《对〈怀疑与学问〉的“怀疑”》一文中认为,该句有两个毛病: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因为原句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是并列关系,应把递进关联词“不仅……也”改为并列关联词“既……也”;二是语序混乱,“消极方面”’这个短语不能作为判断词“是”的定语,且读起来不通顺。故建议全句可以改为“怀疑,从消极方面说,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从积极方面说,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样读起来比较顺畅。[1]

(二)杨其滔老师在《这个“消极”“积极”不寻常——对〈怀疑与学问〉中心句的理解》一文中,引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普及版《辞海》2162 页中黑格尔哲学的相关论述“消极理性认识‘正’和‘反’,积极理性认识‘正’和‘反’,两者是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杨老师认为在黑格尔哲学里,“消极”是指初级阶段,“积极”是指高级阶段,这种解释跟《怀疑与学问》中心句的内容吻合。杨老师建议教材在再版时,在课下补上这样一条注释“[消极、积极]这里分别是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意。此意义来自黑格尔哲学。”[2]

(三)陈恒军老师在《〈怀疑与学问〉中的“怀疑”》一文中认为,该复句作为文章的分论点“表述不准确”,因为“消极”’一词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消极”一词的意思是指第一种义项。主张去掉“消极”“积极”两个词语。[3]

凡此种种,既涉及词义的理解,也涉及表达的规范,更涉及文意的把握。归纳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的争议:

1.“消极”“积极”两个词语的含义如何理解?

2.“消极”“积极”两个词语有没有感情色彩?

3.“消极”“积极”两句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4.“消极”“积极”两个词语可否删去?孰是孰非?

二、“消极”“积极”词义再辨析

怎样理解两词的意思和两句的关系?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41~242 页“问题探究”部分,编者有一段涉及“消极”“积极”两词意思及该复句句意的分析材料,认为“消极”“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编者这段说明显然吸纳了杨其滔老师的部分意见,认可两句是递进关系,但没有进一步解释“消极”“积极”两词的特定含义,这样的说明让一线教师“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理解上还是模糊和茫然,究竟是哪“两个不同阶段”?“两个阶段”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又是为什么?编者没有进一步讲清楚、说明白。

编者说明应该是权威的、符合逻辑的、令人信服的,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何况“消极”“积极”两词特定含义的解释在教科书中确实十分少见、冷僻。面对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一线教师必然还会引起争议,建议《教师教学用书》重印时补充令人信服的资料或注释,或者把杨老师《这个“消极”“积极”不寻常——对〈怀疑与学问〉中心句的理解》一文编入“资料链接”,为一线教师教学参考提供依据,以便释疑,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尺度”。这样还可以解答诸如陈恒军老师之类的疑惑和杨以庄老师之类的第一个疑惑。

关于“消极”“积极”词义和色彩问题,以及两句的关系问题,笔者不避孤陋,以下再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关于“消极”“积极”词义和色彩的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从“消极”“积极”的一般词义和感情色彩上理解,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教学上容易产生歧义和争议,尤其是“消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第1428 页)中,“消极”有两种解释:(1)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跟“积极”相对,多用于抽象事物):~言论|~影响|~因素。(2)不求进取的;消沉(跟“积极”相对):态度~|~情绪|~防御(单纯采取守势的防御)。如果仅用这两个词义来解释课文句中“消极”的含义,确实难以自圆其说。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词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般说来,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理性义,此外还可能有一些附着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色彩义又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选择何种文体色彩的词,固然同使用的场合有关,也同说话人的文化素养有关。”[4]因此,理解《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消极”“积极”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的“理性义”和“色彩义”去解释,应进一步从其特定含义上去解释。

顾颉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他的一生与怀疑精神相伴,他的学术成就因“怀疑”而硕果累累。《怀疑与学问》一文是治学经验之谈。笔者虽对“消极”“积极”的理解查无充分的实据,但以顾先生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范畴来解释“消极”“积极”两个概念具有特定含义,杨其滔老师的观点是说得通的,也是目前最好的解读,即“消极”指“辨伪去妄”是做学问的初级阶段,含被动吸纳之意;“积极”指“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是做学问的高级阶段,含主动创造之意。两词具有语体色彩,属于中性词。从学术概念的角度看,很多一般意义上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其实都是中性词,并没有褒贬之分,如“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也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造,提供了有力的学术论证”。这两个句子中“批判”的意思就是“分析判断,评论好坏”,具有语体色彩,属于中性词,都不是贬义词。

(二)关于“消极”“积极”两句的关系问题

由于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同属联合复句中的两种类型,容易混淆,有时还需要我们联系具体的意境来甄别。《现代汉语》关于“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的解释,“并列关系”是指复句中分句之间或“并列”或“对举”两种关系;“递进关系”是指复句中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意思更进一层。[5]因此,判断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不仅要看形式,更要看内涵,甚至要联系文章整体的文理来考察。

《怀疑与学问》一文主要围绕“怀疑”和“学问”两个方面阐述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是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文章开头第一、二段引用程颐“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名言,目的在于提出论点,点明“怀疑”和“学问”的关系。第三至五段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怀疑的必要性,第四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例紧扣“怀疑”,紧扣对待“别人传说的”,重点谈怀疑的方法:如何追问,如何“辩伪去妄”,与第五段“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的方法对应;第六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论述怀疑的重要性,举“戴震立说”“笛卡尔创立哲学”两例紧扣“学问”,重点谈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即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性,与后文“辩论”“评说”“修正”的方法对应。由此,可以判断:前一个分论点管第三至五段,后一个分论点管第六段。就文意理解而言,前后之间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就“怀疑”和“学问”的关系而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更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前后之间是做学问过程中由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两个不同阶段。因此,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那么,“消极方面”“积极方面”两个短语在句中是否语序混乱、可否删去?笔者认为,两个短语都是名词短语,在句中分别对“辩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起限制性作用,构成复杂的状中结构的偏正短语,分别充当“必需步骤”和“基本条件”的定语;在句中顾先生赋予它们强调“怀疑在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的表达效果,补足句意,使表达严密化,彰显治学的严谨和逻辑的力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两个短语去掉后读起来看似更顺畅,却没了强调的表达效果;从表达的严密性来说,去掉后也违背作者强调怀疑在做学问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不同作用的原意。因此,两个短语既没有语序混乱,也不能删去。恰恰相反,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两个短语的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这对于理解课文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全文的逻辑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与作者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身份相一致;这样咬文嚼字的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品质,也更能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特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学问词义消极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