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与理论阐释

2022-03-17何亚琪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抗疫思政精神

李 贵,何亚琪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抗疫精神诞生于伟大的抗疫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剪影。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教育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一场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苦难,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讲好抗疫精神,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着激励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讲好“抗疫故事”,释放抗疫精神的动力作用,引导学生领悟抗疫精神深刻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一、抗疫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0-0 9-0 9.这种伟大抗疫精神来源于中国人民顽强抵抗、战胜病魔的抗疫实践,为我国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前进动力,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

首先,抗疫精神源自伟大的抗疫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7 2.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上下紧急集合,统筹一切人力物力,在党的领导之下,应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0-0 9-0 9.,并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这场战疫实践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正是在这样一次集体命运捆绑在一起的顽强斗争实践中,展现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这样一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党中央将人民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抗疫理念,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及时收治所有确诊病人,体现了中国无数医护工作人员、基层防疫工作者、公安民警、人民解放军等各条战线上的抗疫工作者不惧牺牲、舍生忘死抗疫精神。中国抗疫既有不惧困难和打击病魔的“勇”,又有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的“谋”。无论是在整体防疫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指导规划,还是在药物、疫苗、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与应用方面,以及在隔离期间维持社会经济运转时的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中,都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尊重科学”精神。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据白皮书显示,中国主动开展世界范围内的对外医疗援助,不仅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还积极参与并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宣布77个有关发展中国家暂停债务偿还(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R].2 0 2 0-0 6-0 7.,真正发扬了追求全人类共同前进的“命运与共”精神。

其次,抗疫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5)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0-0 9-0 9.抗疫精神凝结于伟大的抗疫实践过程中,释放出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抗疫奋斗中砥砺前行。群体精神是由一个又一个甘于奉献自我的个人英雄所铸造。在此次抗疫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平凡又伟大的普通人,这些人的事迹是抗疫精神的来源,给全体中国人民提供着强大的前进动力。还有无数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在抗疫之战中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人们打破了年龄、性别、民族的差异性,将这种精神凝聚成一股巨大的抗疫力量,这股力量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筹协调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R].2 0 2 0-0 6-0 7.。正是这些力量支撑着我们赢得了抗疫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最后,抗疫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开创与弘扬。伟大的精神往往凝聚于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之下团结一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面前披荆斩棘,孕育出一批中国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以及今天的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7)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0-0 9-0 9.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简单地形成于某一天或某一月,而是来自于这个民族长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以“仁爱”为核心,无论是《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是《庄子》中的“爱人利物之谓仁”,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敬畏生命的精神理念。抗疫斗争中我们所坚持的“生命之上”正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所绽放出的时代光芒。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要教育时代新人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持祖国至上、人民至上,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弘扬无私奉献、尊重科学等时代精神,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在抵抗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人民生存、为国家前进的共同目标而奋斗,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特殊时期的时代价值。

二、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抗疫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符合思政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目标的逻辑要求。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体现,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能够推进隐形思政教育的发展,对于新时代思政课创新改革有着关键作用。

首先,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践逻辑要求。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剪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践逻辑要求。思政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着定向导航的作用。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引导学生,突出思政课教学的德育功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抗疫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从教育过程上来讲,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推进思政课建设也需要做到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发现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加以修正,另一方面要用思政课中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推进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抗疫精神背后的抗疫实践,体现了人民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了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责任担当,对抗疫精神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完成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目的。因而,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践逻辑要求。

其次,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内容改革提供新的内容。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学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导致存在思政课教导实效性不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未真正深刻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是对一些概念、口号耳熟能详,在思政课学习中重背诵轻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当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把抗疫精神作为新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时代共鸣,促进学生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奋斗意志,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最终达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在这次抗疫实践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和惊人的毅力,涌现出很多迎险而上、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用实际行动讲出了感人的抗疫故事。这些故事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把体现抗疫精神的抗疫故事纳入思政课教材,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时代活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之举。

再次,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隐形思政教育和显性思政教育的逻辑转换。隐性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8)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51-54.当前,中国人民举国同心,并肩战斗,形成了一种全民抗疫的局面,构成了一种难得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在抗疫过程中,人们跟随党的领导和指挥,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凭借专业知识各施所长,为同胞的生存而战。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对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感同身受,树立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终身的坚定理念。这种被抗疫精神所包裹的氛围下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明确的学科针对性,不靠乏味的“说教式”或“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和抗疫实践为主,用实践促理念,达到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应利用好抗疫精神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推进隐形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合理实现隐形思政教育和显性思政教育的逻辑转换。

三、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阐释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只靠一味的灌输和生搬硬套,要利用好“疫情时代”的群体记忆,注重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抗疫故事”作为思政教学的鲜活教材,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结合线上教学的丰富资源促进抗疫精神发挥其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视抗疫精神在教学当中的理论阐释。

首先,讲好“抗疫故事”,阐释精神来源。抗疫精神寓于抗疫故事,抗疫精神从具体的英勇事迹中精炼提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对抗疫精神的讲解要利用好抗疫故事,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深刻领会。对抗疫故事要做到有所筛选,精选出政治意识浓厚、大局意识明确、核心意识凸显、看齐意识自觉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在疫情发生的时期,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复杂性,导致不少谣言和虚假事例的出现,思政教师在挑选抗疫故事的时候,要做到精准筛选,选择具有权威性的官方媒体,确保抗疫故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选择的抗疫故事需要与原有的思政教材相结合,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做到将抗疫故事的直观性、激励性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学理性、政治性相统一。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一个系统性的大局认识,在此基础上用真实的事例加以佐证,证实理论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上,讲好中国在全球合作抗疫过程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抗疫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在国际社会中“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等“故事”,让学生对“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对抗疫精神的具体阐释中,切记不可一味喊口号、背诵宣读,而要做到对每一条精神展开讲解,用事实加以支撑,丰富其理论内涵,最终深化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之中。

其次,注重学生主体,促进隐形教育。将抗疫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要利用好学生在疫情中的个人经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此次疫情特殊在于它不是某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一种群体经历。在人类共同的命运危机面前,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人民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守望相助、齐心合力,才有了今天的抗疫战略性成果。抗疫精神不是遥远的理念,它诞生于每个学生和教师的疫情生活中。因而,思政教学要努力发掘抗疫精神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思政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反思生活、寻找自己在疫情中的所见所闻,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此次疫情的感想,最终引发群体的共鸣。这种集体讨论的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对于思政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要利用好疫情的特殊环境,达到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无声的教育力量,它以非强制性的隐性作用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9)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51-54.让学生领略抗疫精神,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展开讲解,还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将学生置于大的抗疫环境之下,让整个社会的环境氛围发挥塑造人格的潜移默化作用。疫情期间,不少学生党员响应党的号召,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为基层社区防疫工作奉献出自己一份力量,在抗疫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抗疫环境的隐形思想教育功能,是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途径。

再次,完善教学模式,用好“线上教学”。疫情防控的前期,受居家隔离政策的影响,线上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更要利用好线上教学这一重要手段。线上教学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影响作用,通过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网上教育平台对抗疫精神进行传播、宣讲,发挥网络平台传播广、影响大的特点,让更多学生领悟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要善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线上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运用“云数据”资源发挥教学的合力。可以通过线上课堂邀请一些名校教授开展“抗疫精神讲解”公开课、邀请抗疫一线人员现身说法、邀请抗疫专家宣讲防疫知识等,增进人们对抗疫精神的深刻理解,还能维持现阶段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如《同心战“疫”》《生命至上》等相关抗疫影视作品、纪录片等等。有研究表明,视频、音频的感染力比文字对人的感官冲击更为强烈。采取视频、音频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作品的过程中对“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感同身受,为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