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建构
——以西南某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为例

2022-03-17

英语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模态交际

许 岚

引言

在外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法提倡在教学中学生多感官参与,通过视觉、听觉等进行语言认知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渠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协同合作(胡璐2018),使学习者多感官同时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刺激,在知识加工、强化记忆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升学习效果。《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跨文化能力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教学目标,外语教学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外语教学需要将跨文化理念贯穿始终,寻找有效的跨文化知识教学方法。”(许岚 2020)在全球化和国际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外语学科内涵日益丰富,不断呈现强调人文回归,培养核心素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的趋势。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的必备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是简单的训练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应强调英语学科的内涵培养和跨文化知识(Byram M.1997)。下面以 ESA(Engage,Study,Activate)理论为基础,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利用多模态教学手段,探讨跨文化能力多模态教学改革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的同时训练他们的跨文化表达能力(Brislin,R.W.&Yoshida,T.1994)。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突破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新增了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以帮助学习者在外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反思母语文化(张红玲2007)。因此,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强调了学习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的外延性能力,并将语言学习者母语及与母语文化的关联能力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至今为止,跨文化交际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逐渐形成体系,且该体系已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了全面解释(Paige,R.M.1993)。总体来说,外语跨文化教学常用的培训方法有13种(见下页图1)。

图1: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泛文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元文化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模态教学手段,使语言与跨文化有机融合,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

跨文化交际课程需同时实现学生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其中间环节还涉及复杂的跨文化知识和语码转换。在设计多模态教学模型时,综合考虑了语音的多功能性、教学目标、学生需求、评估考核等因素,形成了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见图2)。

图2: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

在本研究的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中,共有五个模块,包含硬件设施、软件和教学平台的应用。首先,在教学时,需要使用智能黑板,播放阅读材料、语音材料、听力材料及视频材料,以及讲解知识点。不同类型材料的选取有助于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感知系统,吸引其注意力,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软件应用方面主要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控、提问,以及布置小组作业等。在口语交际模块和评估考核模块中,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还将使用移动终端,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并对自己的书面作业、语音作业和视频作业进行录制和提交。

二、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设计

ESA教学理论由英国教育家哈默(Harmer 1998)提出,该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由Engage(投入)、Study(学习)和 Activate(运用)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哈默(1998)认为,语言学习应在社会环境下进行,因为在社会环境下,学习者习得的语言是生动、真实的,只有当交际成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时,学习者的学习才注入了动力。他由此提出了课堂语言学习的环境化,并认为课堂教学社会环境化同样能收到良好的语言习得效果。多模态教学为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和训练提供了真实场景学习机会和模拟场景学习环境。在设计跨文化交际教学时,根据ESA教学理论,要符合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做到思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中,兼顾培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能力,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过程中培养其人格修养和自我意识。

(一)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是西南某省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一个自然班的42名学生,英语水平中等。根据ESA理论,教学设计采用反弹型模式——EASA,即Engage(投入)、Activate(运用)、Study(学习)、Activate(再运用)模式(付小秋 2006)。

教学设计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需求评估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合理框架构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评估设计。

1.需求评估设计

要进行需求评估设计,首先要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开始前,通过三种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1)英语语言能力测试。

在新生进校后,组织了一次考查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总体语言水平中等且参差不齐。

(2)访谈。

在课程开始以前,随机抽取了10名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访谈,主要围绕学习习惯、教学期待和文化意识展开。从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大多局限于显性文化,如作家作品、风俗习惯等;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从词汇、语法入手,再聚焦篇章理解,更希望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

(3)跨文化敏感度调查。

本研究使用跨文化敏感度问卷(Chen&Starosta 2000)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交际专注力和交际自信水平偏低。

2.教学目标确定

根据需求评估调查结果,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进行了设定。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基础,同时着眼于增强其文化意识及跨文化意识,帮助其理解文化内涵,最终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合理框架构建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将张红玲(2007)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框架作为本研究的教学内容框架。在该框架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以培养跨文化意识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听说能力、跨文化敏感度为目的,并着眼于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提高,相互促进。

4.教学内容设计

在设计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时,以语言文化交流为主线,以ESA的“导入—运用—学习—运用”为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分析和批判意识训练。教学内容围绕教材展开,合理使用网络相关阅读、音频、视频及微课、慕课资源,将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技巧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贯穿始终。

5.教学活动安排

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教学期待,教学活动设计既包含引导式,又包含体验式;既包含定文化,又包含泛文化,且突出泛文化。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智慧黑板播放教学材料,进行教学讲解,并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课堂监督和提问,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根据模拟场景进行实战操练,利用教学管理系统组织小组讨论和小组作业,并通过移动终端跟踪,了解学生的书面及音频、视频作业完成情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围绕教材,基于教材单元主题展开跨文化交际培训,如文化模拟游戏和模拟场景对话等;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活动,如根据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语码转换问题,可增加反向语言角色扮演,帮助他们换位思考,理解目的语的表达方式;第三,按照“引导式教学模式先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后续”的原则进行跨文化教学,循序渐进地加大教学活动难度,让学生能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6.教学评估设计

在设计教学评估时,将学生需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纳入主要考虑因素。对学生的评估采取过程性评估和完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利用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系统,结合移动终端,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二)教学实例

以Communication manners主题教学为例,讨论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以good manners为切入点展开,探讨语言技能和跨文化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教学内容包含语言知识(语法、词汇、句型、篇章结构等)和跨文化知识(比较中西方礼仪异同,并讨论其他国家礼仪)。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投入阶段

在投入阶段,教师进行泛文化引导式和泛文化体验式教学,用一段Good manners的视频和Greeting around the world的音频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对比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异同。在阅读课文前,进行模拟场景训练,如餐桌礼仪、商务礼仪等。在投入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就礼仪进行跨文化比较。

2.运用阶段

在运用阶段,教师进行定文化引导式教学,就跨文化交际进行案例分析,主题为不同场景下的中西方礼仪。在完成播放网络交际视频场景案例后,要求学生就交际失误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交际失误的原因,并提出补救方法。教师在听完小组汇报后,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讲解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礼仪的不同,并从不同的价值观等深层文化方面分析导致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误的原因,帮助学生搭建跨文化桥梁,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3.学习阶段

在学习阶段,教师进行定文化引导式训练,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点学习和跨文化拓展训练。语言知识点学习依托智能黑板展示的关于Communication manners的阅读材料进行,且教师精讲语言知识点。跨文化拓展训练依托教师自编讲义和网络视频进行,帮助学生系统构建跨文化知识,并了解导致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许岚 2019)。在讲解跨文化知识时,教师可适当采用双语教学,以确保学生完全理解抽象的文化理论。

4.再运用阶段

在再运用阶段,教师进行定文化体验式和泛文化体验式教学。在这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对语言知识点和跨文化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其跨文化思辨能力。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如“你认同课文中对美国礼仪的描述吗?”“在相同场景下,中国人的礼仪又是怎样的?”此外,教师可安排学生完成课外练习。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一次外教视听说课堂,对与外教交际成功和交际失误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通过移动终端录制视频并提交。

(三)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的意义

1.多感官协同合作促进语言知识及跨文化知识记忆

多模态教学设计会激发外语学习者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研究显示,人在获取知识时,视觉、听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视觉获取知识的比例最高,达到83.5%,听觉为11.0%(孙伟民、王托兄,等2018)。在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信息的获得、解码及重组过程。多类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交际模仿提供了知识积累,确保了语言示范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这些教学材料既包含篇章语言表层文化的知识,又蕴含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深层文化的知识。多感官协同合作接收的表层文化知识和深层文化信息是学生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课堂输入的跨文化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通过多种类型的教学材料进行知识输入,使学生用听到、看到的知识同时激发大脑运动,刺激其兴奋点,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输入方式促进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2.多模态教学促进跨文化学习意识培养

从认知心理学出发,外语学习是理解并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和学习对象、学习者和外部世界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跨文化交际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多方位的语言输入体系,学习者通过感官系统架构认知图式,接受并内化信息(Littrell,L.N.&Salas,E.,et al.2006)。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避免交际障碍和尴尬,从而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和批判意识。对跨文化交际课程进行多模态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文化感知。从阅读、音频及视频材料中获取情感、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方面的文化信息,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跨文化内容,从而积极学习、思考、吸收英语国家文化,并融入母语文化的跨文化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本国文化、包容他国文化的跨文化意识。

3.多模态教学促进跨文化能力发展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素质教育(Kramsch C.1993)的范畴,它在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基础之上。跨文化交际教学兼顾传授知识、培养意识和提高技巧,最终实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学习者随着学习的深入,认知结构会发生调整,在跨文化理论和知识积累的同时,其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交际能力的提升伴随着意识、注意、反应、运用和互动,实现循环发展(肖仕琼 2010)。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运用和再运用阶段通过定文化引导式、定文化体验式和泛文化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结合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模拟场景,将学生置于多元文化中体验不同文化的异同。多模态教学使用了更多的原声材料,使教学更加生动、真实。跨文化交际教学通过课堂管理和课下移动终端使用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其跨文化学习意识和敏感度,进而促进其跨文化能力发展。

结语

多模态理论给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选择,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多模态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视野、促进其学习效果提高等方面有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智能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估方式,将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纳入长期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多模态功能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跨文化模态交际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情景交际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