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
2022-03-17朱永红
朱永红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1 价值意蕴: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全面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五种教育的拼凑或混搭,而是彼此的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的意义表现在:
(1)劳以树德、劳以育魂,以劳动教育涵养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培养为人民大众劳动、为党为国家奉献的新青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激励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2)劳以增智、劳以强技,在劳动教育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立足实践、感悟实践、创新实践,在劳动中促进知行合一,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3)劳以健体、劳以强志,以劳动教育锻炼健康的身心。让大学生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不断完善自我,在劳动教育中增强体质和意志,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
(4)劳以悟美、劳以育情,在劳动中发现和体验真善美。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知、情、意,发现真、善、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丰富对人生的理解,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和人生感悟,激发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2 现实审视: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制约因素
2.1 思想认知
劳动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的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奠基教育。高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将劳动教育的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但是,目前有些教育者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比,对劳动教育总体上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影响了劳动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使其育人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
2.2 课程设置
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高校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要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五育融合”为支撑,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既要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又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全方位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育部的《纲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普通高校可在已有课程中设立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进行必要的实践体验。
要让谣言没有生存空间,提高民众的谣言识别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有一些学术团体正在做科普宣传相关工作,但与百姓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2.3 实践资源
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在实践,实践资源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必要物质性条件。劳动教育要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资源保障。大学生除了理论学习,必须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因此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场所拓展、常规运行经费等方面有足够的投入力度,使劳动教育能够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真正达到铸魂育人的目标。当前,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师资、场地、经费方面的标准化建设还有待提升。
2.4 考核机制
劳动教育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考核。教育部《纲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并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文件只是规定了一般性原则,各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状况,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依照文件细化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劳动教育应主要采用过程性、综合性评价。[1]考核内容应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形式、劳动效果和劳动习惯等,考核形式应体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许多高校虽然已有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评价,但是与五育并重、融合的总要求仍有距离,劳动教育评价与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3 实施路径:系统建构多元、融合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劳动教育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是劳动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更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必须通过劳动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劳动教育,培育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情感,涵养爱国情怀,懂得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2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规范的制度和管理是劳动教育在高校得以实施的保障和前提。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专门机构,优化顶层设计,多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科学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2]
3.3 全方位构建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开设劳动教育课,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通识课程
按《纲要》规定的32学时标准开设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大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安全、劳动保障、劳动体系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强化劳动伦理和劳动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意义、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未来本专业领域劳动发展的基本形态、本专业的基本劳动法律保障等,深入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同时,可灵活设立劳动周,结合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劳动周集中开展劳动实践。
(2)与思想政治课程相融合,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备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二者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追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职业生活中的劳动道德、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阐释,形成德育、劳育协同效应,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提高青年大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认同和尊重。
(3)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激发专业劳动创造力
劳动教育贵在“知行合一”,既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又要掌握劳动知识技能。应结合各专业和学科特点,推进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在专业课程中强化本专业劳动伦理和劳动发展趋势教育,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知识和技能训练、劳动权利和责任教育、劳动情感和态度培养。[3]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提高专业认知,激发专业创造力,培养专业报国的劳动情怀,培养工匠精神和敬业、精艺、专注的职业精神。
(4)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新能力
把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新时代发展需要,助力学生把握创新创业机会、丰富创新创业渠道,培养大批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劳动精神、实干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呼应新时代的需要,提升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培养青年大学生以创新创业方式延续劳动精神,不断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3.4 拓展课内外劳动实践平台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坚实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撑。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搭桥铺路,真正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第一,可依托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在校园内部挖掘潜力,新建或改建劳动教育场所,为学生提供校内劳动场所;第二,依托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创新性劳动能力。第三,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参加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增强大学生劳动体验,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第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深入基层,感受和学习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劳动精神。
3.5 营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正向引导,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以文化浸润方式教育学生。如通过在校史、校歌、校训宣传劳动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树立师生典型,让劳动模范成为时尚表率;通过新生教育、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利用橱窗、海报、报纸等校园设施以及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劳动教育;组织各类社团,结合时代热点和重大节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
4 结语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勤奋劳动来实现。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就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断优化创新劳动教育工作体系,构建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