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比特的德育思想对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

2022-03-17李云霞陈国华

关键词:美德比特团体

杜 鹃 李云霞 陈国华

(河北地质大学1)河北省石家庄 050031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 河北省石家庄 050041石家庄铁道大学3) 河北省石家庄 050043)

博比特开创了现代课程研究的先河[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博比特认为,道德教育一直都是青年教育的根本,学校的最高职能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道德教育的任务核心是转变他们的团体意识[2]。本研究通过对博比特公民教育思想的探究,结合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实践,提出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建构性策略。

1 教育目标:从国家意识到全球视野

博比特认为,培养大团体意识的主观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一个人对小团体的归属意识越为强烈,从天性而言,就会对他人采取两套行为标准,对那些与我们不同或者有竞争关系的团体中的成员,总会采取一种对外的敌对的态度,对同一社会团体的成员采取社会的友好态度。国家作为一个大的团体,被分化为各种小的功能团体,各个小团体之间相互依赖,凝聚为一种全新的、更高形式的大团体,像由不同构造组合成的有机体一般,大团体中的成员意识成为主流,敌对排外的态度消失,所有人都开始接受对内的行为标准,并作为公民行为的准则,而后形成完整的好的公民意识。所以,公民训练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大团体意识的发展上,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大团体意识与社会的关系,就会对他人和整个社会有正确的态度,就能促成正确的行为。对公民的教育就是为了解决人性中一些顽固的方面,以及非常牢固的、制度化了的小群体的态度和传统。一个人的社会视野和社会良知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拓展,从而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大团体中的一员,那么这种反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标准就会褪色和消失,这才是文明国度的好公民。

博比特提到关于自我牺牲精神在对内服务过程中的忽视问题。公民训练有必要使我们对爱国心的理解完整起来,培养出两种类型的态度。爱国心是好公民的特质之一,博比特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爱国心,一种是建立起排外关系的爱国心,只要人类存在划疆而治,这种心理状态本质上就存在;另一种是唤醒了的对内的服务精神,这是一种积极的热爱本国人民一切的爱国心。在第一种情境下人们对自我牺牲精神有极大的自豪感,而在对内的服务过程中,自我牺牲精神同样重要,却往往被忽略。博比特进一步提出,我们不应当止步于国家团体、地球视野,还应当放眼全宇宙,树立一种更为广阔的全球意识和全宇宙意识,将人视为宇宙秩序中的一员,具有强烈的团体归属感,归属于包括所有人和和事物的秩序当中,作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这个团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地球那样的大小,它可以容纳我们人类的祖祖辈辈,也囊括了地球以外的知晓或者不知晓的所有生命。由此可见,博比特大团体意识的阐释从个体、小的功能团体、大的国家团体,再到全世界、全宇宙的视野,更高视野的团体归属感,是社会迅速演进阶段对好公民意识的基本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教育来实现。

课程思政的建设的教育目标就是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合力,使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总任务。工业时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对效率和利润的追逐,同样影响到人的思想领域,利已主义、拜金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出现,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重知识技能轻价值引领,培养了相当一部分“工具人”,他们在工业化时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中,有一部分人在专业技术领域是绝对的出色,但是,却缺乏社会责任感,政治意识淡薄,国家归属感缺失,这在全世界都变为一个地球村的信息化时代,国家间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竞争加剧,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中国的教育应增强学生的政治定力,在坚持对内对外道德标准的前提下,也要看到无论是国家内部的各个领域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逐渐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事件中,我们能真正理解全球视野的逻辑视角的重要意义。大团体意识分为不同的层面,对一个组织,例如学校,有学校的归属感;对一个城市,有城市的归属感;对一个国家,有国家意识;对一个地球,有全球意识;对一个宇宙,有宇宙意识。从政治的角度看,国家团体在实践中是较高的级别的团体,在经济文化领域,无论是农业、还是制造业,整个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共同体。

因此,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人类关怀和宇宙视野。国家意识就是当前的世界发展进程而言是必要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认知和认同,体现了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民的责任心、义务感和奉献精神,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强大,使之在各国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全球意识而言,应当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其它国家为人类福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本着为未来培养人的理念,课程思政还应当拓展学生的宇宙视野,站在更高更广的视野思考人类面临的问题。总之,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教育目标及思政元素的筛选关乎育人的效果,所以,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更高的思维视野出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2 培育路径——从认知实践到行为习惯

程思政建设必须博比特认为,美德和大团体意识的培育不仅需要学生能认知这些美德和大团体意识的内涵,还应当在自己的实践得到相应的训练,直到这些美德变为稳固的行为习惯,大团意识内化自己的价值理念。社会化的训练能够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拓展和增强他们的社会同情心,打牢道德根基。没有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法,因为道德生于很深的根基,仅仅提供一些伦理美德的知识,甚至是通过某种美德实践进行专门训练,也无法奏效,它必须在社会的土壤中经由生长,而不能嫁接,最奏效的训练是在现实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反应中形成。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需要知道灌输的具体美德和大团体意识,更要清楚应当如何灌输这些美德和大团体意识。这些美德包括人个性中最基础的那些要素:友善、公正、仗义、同情、坚定、真诚、乐于助人等。学生们不但要理解这些美德和品质,更应当在实践中得到相应的训练,直到这些美德变为稳固的行为习惯。教育的职责一方面是让学生们了解美德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行为来训练他们,站在不同价值立场,体验多维的情感与理念。而训练的路径包括直接参与的经验,也包括间接的知识学习经验,无论哪一种,持续的道德实践训练并形成一种固化的行为方式是其根本。对于教育的方法,博比特认为大团体意识的培养,其本质不是一门新的课,而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加以修订和进一步地发展,从而使其社会目的更为清晰。在小学的辅助读物中,教师们始越来越多注入内容广泛的世界理解,这当中有历史的视角、地理的视角:大学的文科要始终拘泥于传统,以培训专家为任务,同时也吸纳了工业、商业、文明史之类的课,更充分地强调了现代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认知认同的育人目标,在教学实践及实习实践中强化行为训练,实现由内化到外化的教育过程。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分为认知、认同、内化和外化四个阶段,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从教育者、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四个维度优化改革实践。一是教师课程思教育能力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心理成长规律,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二是在学生主体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欲望。三是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将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四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特点,运用学生们常用的网络载体,推送电子书、影音资料及史料链接,通过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及阅读体验,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其固化行为的形成。

3 评判标准——从美德要素到人类社会福祉

博比特的道德评判标准不是美德自身,而是以是否增进人类总体福祉为核心标准。他认为美德并非是最终的道德,仅仅传递美德的相关知识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参与中得到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把它用在正确的方向,用于增加人类福祉的时候,才能称其为道德;同样的道理,如果把美德用在错误的方向上,这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时候的美德便成为恶行的一部分。

例如,勤奋、忠诚、服从、勇敢等大多数美德,是任何一种社会团体中的行为所倶备的特征。这些美德有时候是善行,有时候是恶行,它们只不过是人类行为一个方面,不是最终的道德,评判它们的还有另外标准。善的道德行为应该是那些增进人类总体福祉的行为,增进人类福祉的效果越好,就越是属于道德的类型,能分辨哪些是增进人类福祉,哪些是有损人类福祉的东西是一种智慧,它根植于大团体的意识,拓展这种意社会智慧的大团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恶的道德行为则增加人类罪恶的总量。一种情况是愚昧,对于增进人类福祉所需的东西不清楚;另外一种是小团体意识,团体成员都具有双重的行为标准,他们对自己的团体成员施以美德,对普遍的社会则采取反社会道德标准,从而提升自己小团体福祉的行为,这种行径往往具有寄生性,而缺乏高效的生产性。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他们当中培养勤奋、忠诚、诚信、服从、勇敢等各种美德,在小团意识意识的人身上,这些美德依然存在,与那些大团体意识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样很容易就会被误导了。由此可见,博比特对道德评价的阐释不仅关照了勤奋、忠诚、诚信、勇敢等的各种美德,而且还重点强调了是否增进人类社会福祉的评判标准。

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的评价标准是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衡量原则,其制订的内容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当前,学界普遍的共识是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内容应当囊括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个维度,理想的课程思政教学应当是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进,课堂效果是盐融于水的润物细无声的滴灌育人,课程思政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当前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而言,主要有思想层面、道德层面和政治层面,有些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把严谨、创新、持之以恒、团队合作等精神和美德融入课程,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和美德教育层面,这还不是课程思政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注重育人的方向性问题,在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判标准里必须要明确正确的政治意识,由此来反观并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也应重视从国家意识层面,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民族主义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

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高质量建设的新阶段,我们应努力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从低阶的融入到高阶政治引领的提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将国家发展与自己的生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校应从政治意识层面,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和教育指导,提高对政治方向引领的重视程度。切实保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初心,从国家、社会、全人类的福祉出发,以此达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

博比特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课程论思想推动了整个世界课程论的发展。课程思政建设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3]的问题,以大团体意识理论为背景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路径和评判标准,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而这也正是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以博比特课程论中的大团体意识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重要维度。

猜你喜欢

美德比特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诚实是美德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比特币还能投资吗
比特币分裂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
助人为乐是美德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神秘的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