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2022-03-17赖巧燕贾磊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4期
关键词:逻辑学逻辑思政

赖巧燕,贾磊

(新疆警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一 引言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不同类型的课程都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二者形成协同效应[1]。此后五年内教育部两次发文强调,公共基础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任务与职责。课程思政是依托具体的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学科、授课对象,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授知识的同时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作为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逻辑学与思政教育有着内在且天然的联系。金岳霖曾经强调“我们的信念一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那么逻辑的有效性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2]。”一个国家国民理性水平由国民的逻辑水平决定。逻辑学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性质,是多层次的学科。逻辑学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这与《纲要》中所提到的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SWOT分析法也被称之为态势分析方法,取“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首字母,意为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运用SWOT分析法对逻辑学课程进行分析,有助于厘清逻辑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提供一定借鉴。

二 逻辑学课程的SWOT分析

(一) 逻辑学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优势(S)

1.系统的思维工具性使逻辑学与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联系。作为用于研究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正确思维的技能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轻易改变。在求索科学知识的征途中,从微观层面亦或从宏观层面,我们都必须借助逻辑得出可信的结论。它能为人们提供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或正确有效思维的工具。在Irving M.Copi,Carl Cohen看来,通过运用逻辑,我们学习如何获得真理,如何评估旨在求真的各种互相竞争的主张,每一门大学课程都应该为这样的目标做出贡献,然而许多大学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不久就会过时,但正确的思维技能却永远不会过时,而这种技能的发展无疑居于逻辑研究的领域。[3]故作为逻辑研究领域之一的逻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而这些能力正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提升认知能力的必要条件。逻辑学作为全人类通用的思维工具,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层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2.逻辑学具有人文学科性质

我们在现代文化中证明:无论在元理论还是在对象理论层面上、无论从描述还是从规范的角度看逻辑均相对于文化[4]。它不仅作为一种人文存在(任何学科都是如此),而且学科对象本身具有人文内容。严复曾指出:“逻辑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从研究对象来说,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便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活中理性存在的一面。逻辑学是社会理想化的支柱性学科,逻辑的缺失即可认为是理性的缺失,这便是逻辑学最为根本的人文性质[5]。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以理性为深层底蕴的社会规范。因此逻辑学在培养学生法制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逻辑学在营造社会主义良性文化环境,形成规范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巨大潜能,这也是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所在。

从学科发展史来看,中国的逻辑思想更是浸润在中华文化5000多年历史中的瑰宝,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哲学家就已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逻辑学说。如《周易》中就产生了中国古代最初的据象类比、据辞类比的基本类比方法。此后,儒家、名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都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论述,尤其是在《墨经》中所提出的关于“名”的分类思想和划分原则,关于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三物论式”在“立辞”(论证)中的推理形式关系,关于“假”“或”“效”等假言、选言、直言等基本命题性质和演绎推理形式,关于对当关系中的直接推理,关于词项的周延理论和对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全面揭示,都已达到或接近亚里士多德逻辑和今天逻辑的水平,这无疑是中国逻辑史上最光辉和最值得骄傲的一页。

(二) 逻辑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劣势(W)

1.对逻辑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够全面。首先从各类逻辑学教材中所列举的学科性质可以看出对人文性认识不足。各类逻辑学教材中列出了基础性与工具性、全人类性与规范性等学科性质,而对其所具有的人文性没有提及或阐述较少,缺乏足够的探索与认知;其次,从通过CNKI检索主题“逻辑学课程思政”所获取的6篇相关文献来看,无一正面提及逻辑学的人文性。并非学者有意忽视,只因在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缺乏对逻辑学的思维工具性的认识,所以为弥补这一缺失,着重在工具性与基础性方面进行强调。但在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工具性、基础性与人文性同等重要。

2.相应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不够。逻辑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融入不够巧妙,发掘思政元素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思政案例不够新颖。形式逻辑部分中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接不够自然,思政案例与与课程知识点的结合较为简单,没有做到有机融合,说教的痕迹较明显。非形式逻辑部分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对论证把握不够,讲课中容易失去重点。

3.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吸引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纵观逻辑学各类教材,都以形式逻辑为主,大部分涉及符号、推理公式等,缺少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案例及分析。譬如,侦查专业的逻辑课程应该与案件侦查思维、案件审查、讯问逻辑等相结合,治安专业的逻辑课程应与治安管理、群众工作思路相结合,法学专业应该讲法律逻辑等等。此外,课程内容设置缺少趣味性,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够丰富。

4.相应的效果评价标准不确定。目前,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各高校分类分层级开展地如火如荼,在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课后的具体效果方面还未形成细化的评价考核标准。大部分考核仍然按照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3:7权重进行计算。无论是在过程性考核还是在期末考试中均未能明确课程思政的效果测验与标准,无法明确该学期的逻辑学课程思政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 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发展机遇(O)

1.社会变革为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宏观条件

有专家表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世纪将逻辑学列为基础学科之一是科学系统演化的重大进展。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可替代性,相应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希望有理想与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融汇会贯通古时与今日,敢于发声。这正是对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辩证关系的自觉,并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6]。在社会变革时期,更需要理性的引导。逻辑学正是理性的根基所在。

政策的引导与带动为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契机。2020年10月23日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825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在我国全民普及逻辑知识的建议”的回复)中强调加强逻辑知识教育,对于提升思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教育部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采取一揽子的相应措施,强化逻辑知识教育,持续推动全民逻辑知识的储备与提升。在一系列举措中提到加强相关课程与教材建设、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等。这无疑为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更多机遇。一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资金支持上,可能会获得更多支持。二是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会有更多补充。比如,更多高校开设了逻辑学本科专业。三是科普逻辑知识,为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提供了更多机会。

2.新文科建设丰富了逻辑学课程思政内涵

2018年12月,教育部经管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上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该次会议将主题确立为“新时代、新文科、新经管”。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织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为何需要建设新文科达成了共识,认为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促进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新文科宣言在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启发意义。参照新文科建设理念逻辑学课程建设融合思政教育方面尊重逻辑学、通识教育、思政教育的规律,立足国情、学情,开拓进取,面向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分类推进,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与优势。

(四) 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在新发展环境下面临的挑战(T)

1.信息时代给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

信息化的深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及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渠道更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对于处在逐渐形成正确“四观”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不加甄别就大量吸收信息,使师生之间形成思维代沟,挑战了逻辑学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权威性。这对于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的逻辑学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

2.全民普及逻辑知识的新趋势对逻辑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825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科协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动各级科协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全国学会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普及逻辑知识,引导公众养成逻辑思维方式。”全面普及逻辑知识将是一个新趋势,从中小学开始就融入逻辑学相关知识,那么到大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锻炼,具备了逻辑常识。因为人一出生便有逻辑推理的能力,貌似无需专门学习高深的逻辑学,于是逻辑学研究就面临如此尴尬局面——迅猛发展的逻辑学对现实生活中人的推理能力的提高和改进没有或者很少有其用武之地[7]。这种尴尬境遇在高校逻辑学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故需要不断调整,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课程思政就是以课程教学为依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的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 持续发挥学科优势,筑牢其理性思维工具的根基

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形式逻辑注重逻辑的推理形式,其三大规律是思维正确性的保障与基础,是培养学生正确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形式逻辑总给大众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生活中的推理常常是以特定的语境为条件具有合理性与可废止性,此时,论辩逻辑就能发挥其作用。论辩是构建、表达、批评和修正论证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在信息化大爆炸时代,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从而甄别真伪、辨析善恶。这种较为“接地气”的论辩逻辑正是形式逻辑所缺乏的一种学科气质。因此,要积极发挥论辩逻辑的作用,探索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机制。

(二) 补齐短板,形成“专业+逻辑+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完备的逻辑学课程思政体系还是需要建设完善的逻辑学课程体系。逻辑学在国内发展较为缓慢。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逻辑学课程建设中的短板,比如,逻辑学专业人才培养欠缺、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材建设没有针对性等。补齐自身短板才能更好地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避免“本末倒置”的错误,达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目的。同时跨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开设法律逻辑、语言逻辑、管理逻辑、警务逻辑等专业融合度较高的个性化逻辑课程,形成“专业+逻辑+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个性化设计,产生课程思政的“靶向”教育效果,强化育人功能,增强逻辑学课程思政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 抓住机遇,树立学科思政教育典型,形成逻辑学课程思政范式

课程思政在各学科教育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已初见成效。应及时将已取得的成果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推出一批层次不同、形式各异的逻辑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树典型、建示范的形式,形成具有共同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逻辑学课程思政范式。

(四) 正面迎接挑战,提高教师的应对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应顺应时代规律,将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挑战让建设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入虚拟VR技术还原案发现场等方式成为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促进逻辑学课堂教学,将大数据引入逻辑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监测等方式建设逻辑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其次,师资队伍建设跟上时代步伐,综合考虑学科建设的各方面需求,培养专门逻辑学教学型人才;最后,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进行明确规定。

四 结语

课程思政的根本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基在于逻辑学。倘若素质教育是在建造“万丈高楼”,那么逻辑便是建“楼”必需的“基石”和“水泥”,逻辑不是万能的,但素质教育却是万万不能离开逻辑的[8]。新时期,逻辑学应发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处的学科优势,完善劣势,抓住机遇,正面挑战,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持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逻辑学逻辑思政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单的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