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的君子人格与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2022-03-17胡兆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论语君子

胡兆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论语》中,孔子按照人格的高低把人分成了小人、成人、善人、君子和圣人。孔子认为像尧、舜、禹、周公这样的圣人在当时是见不着了,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可以看见的君子身上,“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97”孔子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仁德”且“可大受”的君子。君子人格是《论语》的灵魂。《论语》的君子人格是一个标杆,能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提供参照,《论语》的君子人格是一盏明灯,能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指明方向,因此,大学生学习和研究《论语》的君子人格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论语》中君子人格的特征

(一)道德完满

孔子认为君子区别于小人的最大之处凸显在君子始终能够以德为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1]4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47”君子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主动“修己”,具有道德主体性精神,“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99”君子“修己”的目的就是要达到道德完满即儒家所一贯主张的“内圣”境界。君子的道德完满状态是指君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等规范为要素的完满品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它统帅了道德的其他品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26”儒家“亚圣”孟子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君子区别于常人之处就在于“君子以仁存心”君子的道德完满状态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2]117,连孔子自己也认为没有达到这种状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101”,道德完满是君子人格最本质的特征。

(二)心理健全

君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体现在君子的理想、信念、心胸、兴趣、爱好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心理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君子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首先,君子具有崇高的理想理念。理想信念是君子内心世界的核心部分,孔子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129”君子的理想信念就是“志于道”[1]88,“志于道”分为志于仁道和志于治道,志于仁道就是要立志修身,以达到仁之品质,“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42”志于治道就是要立志推行以德治国,构建大同社会。其次,从君子的心胸来看,君子心胸坦荡开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10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200”再次,从君子的爱好、乐趣来看,君子好学,“君子博学于文”[1]83,君子好思,“君子有九思”[1]257,君子情趣高雅,“益者三乐[1]255”最后,从君子的追求来看,君子淡泊名利,“君子谋道不谋食。[1]244”从以上各个方面来看,君子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

(三)表里如一

孔子认为真君子应该是表里如一的人,君子的外在修饰与内在的修养是协调一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78”孔子非常反对装腔作势、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1]270”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62”在《论语·颜渊》中关于君子的“质”与“文”的统一问题,有一段经典对话: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在这里既批评了棘子成只注重“质”而轻视“文”的片面君子观,也说明了君子表里如一的重要性。

(四)人际和谐

“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追求人际的和谐。孔子认为君子之“和”与小人之“和”是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200”君子之“和”不是追求一团和气,更不是沆瀣一气,而是在坚持做人的原则性和独立性前提下,以尊重人与人的“不同”为基础,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和”,而小人之“和”往往是以放弃做人的原则和人格的独立性为代价,为和而和,这种“和”往往只能是面和心不和。“和而不同”体现在君子与人的交往实践中就是能够团结人但不相互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18”君子能够合群但不结党营私,“群而不党[1]240”。

(五)入世积极

积极的入世观是儒家区别于道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林语堂指出:“孔子的学说也是断然肯定的,要求人对于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3]”孔子虽然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但他从没有放弃改造社会的努力,虽然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屡屡碰壁,但他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孔子看来,君子作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应该承担起改造社会,造福于民的历史使命,“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245”因此,君子应该“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1]295,如果不能付诸社会实践,不能用来改造社会,那也是没有用的,“咏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189”他反对那些消极避世者,把长沮、桀溺等隐士比喻成鸟兽,“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82”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及成因

大学生已经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人格障碍亦称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反社会人格。心理障碍的一种。持久而牢固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4]”近年来,大学生因人格障碍所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情杀、仇杀等极端事件时常见诸媒体。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理想缺失,信仰危机,表现出人格的虚无化;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表现出道德人格的缺损;贪图享受,追求刺激,表现出人格的扭曲化;心理脆弱,不堪一击,在遇到失恋、失业等打击时就有可能走向自杀,表现出心理人格的脆弱;交友困难,人际失和、人情冷漠,仁爱精神缺乏;个性过分张扬,突出自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社会适应不良,具有厌世、恨世的情绪,有的大学生甚至形成了反社会人格等等。造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作为“80”后或“90”后的大学生,在家往往是独生子女,刘秀芬等人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产生人格障碍的风险高于非独生子女[30]。独生子女往往被父母视为“皇帝”或“公主”,父母的长期娇惯容易导致很多大学生形成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及贪婪、自私等不良品行,父母的长期娇惯也使许多大学生缺乏锻炼吃苦的经历,长期的养尊处优必然造成许多大学生形成了懒惰涣散、心理脆弱、贪图享受等不良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仍然愿意当“啃老族”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在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的家长往往以“分数”作为指挥棒,重视孩子的分数提高,忽视对孩子的人格关怀,有的家长对于成绩差、学习不用功的孩子甚至棍棒相加,长期生活在缺乏人格关怀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一些孩子人格的异常。另外,对于成长在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家庭、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不利的成长环境会对人格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产生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

(二)学校人格教育的长期空位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目中无人”,“无人”的教育就是“无人格”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家长的驱赶和老师的训导下,忙于学习,应对考试,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苦闷、压抑、孤独、厌学、厌世等不良情绪,老师和家长却疏于过问,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情绪就可能导致了一些学生发生人格变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难免会遇到交友、情感、择业、就业、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困惑,需要人格教育加以疏导,否则可能导致人格障碍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对于人格教育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高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人格教育课程,一些涉及人格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体现于一些人文课程之中,还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同时,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建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技能培训轻人文修养的现象,人格教育仍处空位状态。

(三)社会转型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加剧了我国社会转型步伐,对于出生成长在这一进程中的大学生来说,其人格的形成必然会受到社会转型的冲击。首先,社会转型加剧了大学生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这容易导致一些抗压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人格障碍甚至自杀。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因就业压力而自杀的事例频见于媒体就是例证。其次,社会转型使原有社会道德体系、价值体系等文化体系发生解体,而新的社会核心道德观、价值观等文化体系尚处于确立阶段,对身处从“破”到“立”进程中的大学生来说,其个人核心道德观、核心价值观也必然经历着从“解体”到“确立”的转型,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阵痛。最后,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也是三种文化即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冲突、融合的时期,对于身处于这一激荡漩涡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文化选择上的迷茫和困惑,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无所适从,如今从大学生盲目热衷于过“圣诞节”这件事就可见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深,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在这三种文化选择上的迷茫。

三、《论语》君子人格对于大学生人格修养的意义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矫治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齐心合力,更需要大学生勇敢面对、自我调适、自我完善,其中,主动学习人格榜样就是很好的路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论语》的君子人格无疑就是大学生值得学习的人格榜样,学习《论语》的君子人格对于大学生矫治自身人格障碍、提高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参照、启发、示范等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修成完满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是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君子之德是当代大学生修身习德的样本。当代大学生应该本着“见贤思齐焉”的精神,自觉把《论语》中君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等优良品质内化成自己的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能不能做到见利思义,这往往成为考验大学生德性的“试剑石”。大学生应该要像《论语》中的君子那样,要时时刻刻不违德、不丢德,做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42”在贫穷时要能做到“君子固穷”[1]231,不能为了改变贫穷而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大学生应该像君子一样,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并有为之奋斗并献出一切的勇气和精神,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伤害仁德,“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23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修成完满的道德人格。

(二)有助于大学生健全心理人格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未来的生活,大学生学习《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可以有助于大学生健全心理人格。首先,大学生应该学习“君子忧道不忧贫”[1]244。大学生有了理想信念,就不会产生精神失落和心理空虚之感,就能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其次,大学生应该学习“君子坦荡荡”[1]102。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心胸狭窄所致,如果大学生能够像君子那样,具有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胸怀,烦恼、苦闷、压抑等不良情绪就不会产生,心情自然就会舒畅。第三,大学生应该学习“君子泰而不骄”[1]200。一个“泰”字反映出君子内心的从容和淡定,大学生应该学习君子内心的泰然,能够养成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挑战和风险的能力,这样就不至于在重压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第四,大学生应该学习君子内心无忧无虑的状态。长期的忧愁、恐惧、不安等情绪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能够达到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状态[1]173,内心自然就会安定和谐,就不会有担心害怕之感。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社会人格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属性,大学生只有步人社会、适应社会并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拥有一个积极的社会人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少数大学生却出现了社会适应不良,甚至产生了反社会人格,有的大学生甚至博士生选择了遁入佛门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这是社会适应障碍的极端表现。《论语》中君子的社会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人格的一个标准范本。君子社会人格的核心要求就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245,在孔子看来,君子天生就应该担当改造社会、造福于民的“大受”。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像君子一样,勇于担当社会“大受”,今天的大学生所要担当的“大受”就是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敢于担当社会“大受”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于社会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一份厚重责任,能不能担当社会“大受”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人格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根本尺度。大学生学习《论语》中君子的社会人格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社会人格,对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并能贡献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

人格是一个包含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和谐人格是人格的一个理想样态,是指人格的子系统之间、诸多要素之间处于优良有序的整合状态,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格冲突可能导致人格解组,甚至产生人格分裂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终需要体现于并落实于“和谐人”身上,和谐人格是“和谐人”的本质特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具备和谐人格,成为一个“和谐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贵在自我学习、自我感悟和自我内化,《论语》中君子的和谐人格为大学生进行和谐人格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君子和谐人格的灵魂就是“和而不同”,君子和谐人格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66”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车马喧嚣、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上诸多的诱发因素可以导致大学生人格失和,《论语》中君子的和谐人格好似“心灵鸡汤”,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回归心灵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君子无所争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