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困境及突围之策
2022-03-17王蓉
王 蓉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 滁州 239000)
党校首先是一所学校,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也是体现党校价值的最主要路径。党校的教学工作首先要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党校姓党”的刚性要求,因为党校教师所教授课程都要以党的理论、路线、方略为旨归,站稳人民立场,遵守政治纪律,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讲政治是宗旨,用学术来讲是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1]”作为党校教师要充分发挥理论特长,增强“用学术讲政治”的治学和教学本领。
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了党校教师必须“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分专题分领域开展理论攻关、集体备课,推动研究成果进课堂,着力提升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2]”这对各级党校教师特别是基层党校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县两级党校大约承担了90%以上基层党员干部教育任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1]”作为基层党校的市县两级党校的培训质量如何,决定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能否有效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工作能力,决定了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能否得到有效巩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叠加作用,基层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普遍不高,此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基层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困境分析
(一)学术功底不牢
学术功底不扎实是基层党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能力短板。在这其中,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资深教师面临着“教学舒适圈”的问题。此类教师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已然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与风格。授课中能够做到“讲政治”,但由于对“用学术讲政治”的理解不深不透或者说不想深入理解消化,同时由于许多基层党校教师充当“万金油”角色,没有主攻方向,缺乏学术积淀,什么课题都能讲却又讲不深、讲不透。一些资深教师由于职称评聘已完成,就躺在自己的“教学舒适圈”里不愿出来。年轻教师面临“教学盲区”的问题。近年来,基层党校积极引进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高学历层次人才,这些老师一方面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锻炼,对学员从事的基层行政性工作事务不了解,授课有学术框架却无实践逻辑,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传授给学员;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进入党校,很难快速找到所学专业与党校课程设置之间的链接点,从而无法快速进入党员干部培训的课程状态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锻炼与调研[3]。
(二)理论研究不精
一是对于党的理论成果研究不精。我们党的每一次重大理论成果创新都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反思、提炼而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不少基层党校教师对党的理论成果缺乏精深的研究,对于以往的成果不能放在历史语境下考量并思考其时代价值,对于最新成果又无法考究其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为了完成宣讲或授课任务,匆忙备课、仓促上课,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做不到用学术讲政治,而是以文件传达文件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和宣讲,使得参训学员、宣讲对象“一听政治就像催眠、一讲理论就想睡觉”。二是对于学术前沿缺少追踪。基层党校教师普遍缺乏对于某一相关领域的持续的、动态的跟踪研究,没有“挖井”式的深耕、积累,只有“跑马圈地”式的观光型教学,什么热闹讲什么、什么热门讲什么,处理不好深度与广度的关系。
(三)调查研究不深
实事求是是党校校训,是党校教学、科研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党校教师习惯于理论研究和教学,而党校学员是来自各个职能部门、不同领域的实践精英,这就导致部分教师由于阅历、经验不足出现自信缺失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党校教师也意识到问题根源并开始重视调查研究,但更多的是前往相关部门座谈交流、参观考察、搜集资料等,缺乏深入的、学理层面的梳理、总结、归纳。[4]不少教师将调研案例直接嵌入课堂教学,浮于表面分享经验,或者给出的对策建议在学员看来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的教师的确有意识地带着学术框架下到基层寻找实践依据,但真正深入基层后发现理论框架和现实情况无法对应,找不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症结所在。
(四)科研教学不实
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有国际视野,但作为基层党校教师,更需要了解基层党员干部在干什么、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不了解学员需求,教学、咨政、科研就做不到有的放矢。基层党员干部到党校参加系统学习、深造的机会很宝贵,有的几年才能轮训一次,所以特别需要对于当时当地的热点、难点、痛点、焦点问题的解读和有指导价值的方法策略,希望课堂教学多一些本地的、具有可参照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和经验,少一些省外、国外的经验做法。可是,精通本土情况的教师少之又少,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教咨研习惯性偏重理论,忽略实践需求,教学不接地气,从而很难引起学员的共鸣与认同。
二、基层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困境原因分析
(一)主观意愿不强烈
“用学术讲政治”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基层党校的部分资深教师已无多少教学提升的压力,觉得“用学术讲政治”就是一个时髦的提法,所以对于这一要求并不重视,依然按照以前的框架思路开展教学;部分年轻教师一开始是很重视“用学术讲政治”的,但几次下来发现不得要领,于是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在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其忽略。
(二)培训效果不明显
目前,针对党校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各级各类师资班、专题班数量不少,长则数月、短则数天,但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开班前没有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内容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培训形式单一,无非就是听课、研讨、参观;培训结束没有效果评估,无所谓改进和提升。简而言之,没有将受训教师放在真正的主体地位。不少教师反映,自己是带着问题参加培训,结果非但原有问题没解决,还增添了新的困惑。比如,目前对于什么是“用学术讲政治”,如何“用学术讲政治”,依然莫衷一是。
(三)基层锻炼难落实
目前,针对市级及以下层级党校的教师基层锻炼计划很难落实:一是客观原因,党校教师到底以什么身份下基层、下去多长时间,均无据可依,落实起来缺乏政策支撑,存在现实困难;二是主观原因,许多党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本身承担较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同时“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在身,无法也不愿真正沉下身子到基层开展工作、了解情况。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还需要制度层面的完善。
(四)内涵领悟不准确
对于“讲政治”的内涵把握不准。包括基层党校在内的各级党校教师主观上都有非常坚定的“讲政治”立场,但有些教师不明白自己所授专题中的“政治”是什么,或者无法完整、准确地把“政治”讲清楚。
对于“用学术”的内涵把握不准。一是不懂如何架构学术逻辑和学术框架,只知道运用原著理论、文件原文、讲话精神来论述观点;二是不懂何为学术逻辑和学术框架,许多教师简单地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论”或“意义、问题、对策”当作逻辑、框架使用;三是不懂如何转换,即如何将学术话语转换为教学语言、如何将学术框架转换为课程框架[5]。
三、基层党校教师增强“用学术讲政治”的有效路径分析
(一)提高政治站位,以“讲政治”为根本遵循
1.把握“讲政治”的基本要求,做好宣传者和明白人
“用学术讲政治”中的“讲政治”是党校课堂的根本遵循,任何类型课程都不得偏离这一红线。它要求党校教师在选题、备课、讲授、互动等教学环节都始终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守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完整、准确、清晰地阐释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要敢于有理有据地批驳社会上、学员中、媒体里存在的政治偏颇现象。
2.贴近学员的实际需求,做好解惑者和引路人
基层党校教师的教学既要通“仙气”,也要接“地气”,能够为学员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痛点提供思路、方法,为解决思想上的误区、盲区提供方向和指引。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对学员需求精准把脉,可以通过参加学员座谈、学员论坛、问卷调查、小组研讨、交流谈话等方式找准问题症结,再进一步进行学理性的梳理、总结、归纳,教会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让广大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法回,切实做好解惑者和引路人。
(二)夯实理论功底,以“用学术”为基本前提
1.不断强化理论武装
“用学术”的前提是“有学术储备”。基层党校教师的当务之急是不断夯实学术功底,处理好“打井”与“圈地”的关系:“打井”就是围绕本身专业领域进行“深耕”,解决“深度”问题,研究相关重大理论成果、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吃透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理论分析工具;“圈地”就是在坚守专业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广泛“涉猎”,解决“广度”问题,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拓展知识面,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基层党校教师更热衷于“圈地”,有广度无深度,类似“万金油”,课程内容流于表面、毫无营养,用会议传达会议、用故事支撑理论[6]。
2.科学完成学术转换
“用学术讲”,即用合理的学术框架、清晰的学理逻辑来完成专题教学。学术框架是“学者观察世界的理论坐标”,是教师授课的“交通图”,是揭示事物基本规律和核心价值的根本原理,可及时校正分析问题的方向。这个框架从何而来?可以自己搭建,也可以沿用经典。作为基层党校教师,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理逻辑,即在学术框架内从一个逻辑起点推演到必然结论的过程。完整实现“用学术讲”,就需要对所讲的“政治”进行学术转换,首先找准其蕴含的学术原理,进而搭建能够反映该原理基本要素和潜在结构的学术框架;再以问题为导向,在学术框架内锚定“政治”的逻辑起点,经过科学推演,得出 “政治”的必然结论,从而形成逻辑闭环。
(三)理论联系实际,“讲”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1.持续做好教咨研融合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就敏锐指出,我们党需要的不是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和回答实际问题的理论家。这一观点今天依然适用。作为党校教师,教学、咨政、科研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都要立足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能力与水平。首先要大量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充分用好党校学员资源,以座谈、问卷、互动等方式,通过来自基层一线的学员了解相关领域工作的难点、痛点、堵点及先进经验,有效弥补党校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科研不接地气的问题[7]。
2.重点做好话语转化
“用学术讲政治”中的“讲”是连接“学术”与“政治”的桥梁。“讲”好了能使学员有效融入课堂语境,“讲”不好就会变成两张皮。不仅要关注“讲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讲”的问题。所以,“讲”是关键一招,一定要用合适的话语将学术和政治进行巧妙融合,用学术的框架、逻辑、原理来解释精神、解决问题。目前,基层党校青年教师队伍在迅速扩大,这些教师基本都是研究生学历起步,具有一定学术功底,但是普遍缺乏将抽象的、枯燥的学术话语转化为深入浅出、鲜活生动的课堂语言的能力。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多听、多看、多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专家的授课,其次要多上讲台历练,体悟适合教学环境的语言表达方式。再次,要以精准的案例、数据支撑授课内容,紧贴世情、国情、党情、市情,多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变化,并与课堂教学巧妙融合,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