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才培养全过程视阈下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探索

2022-03-17吴福茹黄苏芬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吴福茹,黄苏芬

(1.宿州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宿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劳动教育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全过程背景下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从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和教育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推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勤劳致富的传统文化受到不断挑战,劳动意识淡漠,劳动价值被虚化,劳动伦理被消解,劳动观念被扭曲,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价值理念背道而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长期以来,各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诸如“高校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缺乏劳动育人的深度”[3]等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成熟的劳动教育教材,通常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或者与第二课堂放在一起,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劳动教育形式也不够丰富,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还有,高校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严重不足,通常是辅导员或年轻教师来授课。有学者指出,一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具有随意性[4],存在“非教育化”“非课程化”“简单化”“形式化”“非专业化”倾向,出现“混同化”“浅层化”“一招鲜”等现象[5]。这些高校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需要从长远宏观战略角度认真思考,也需要在具体操作措施过程中加以克服来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2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高校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劳动开创未来”[6],形成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新境界。高校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需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劳动教育是高校推进劳动教育理论科学化建构和实践常态化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系统总结了“教劳结合”的客观历史规律,是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建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将“教劳结合”有效运用于现代教育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好劳动教育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增强了身体素质,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进行沟通和协作,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劳动实践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认同劳动价值,将劳动教育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

3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遵循《意见》《纲要》的基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劳模精神、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法律法规、生态劳动理念、实习实训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可以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增加新的内容。首先,改革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次,构建以提高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模块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劳动教育体系[7]。最后,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市场调查、企业研发和科技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大学劳动教育过程中能真正做到内心深处热爱劳动,为个人梦想的顺利实现奠定素质基础[8]。

3.2 完善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导向。创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人工智能时代,“要求劳动者不仅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具备复合素质。”[9]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各实验室、创新创业中心、食堂、宿舍等,实践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佳,学生体验感不强,满意度不高。高校可以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建立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结合,结合企业发展中的难点或痛点,组建项目研究小组,以项目课题为引领,邀请有关专家指导,派请劳动教育老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学生参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教育人才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企业专家加入高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加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改革、劳动教育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素质拓展等环节,增强劳动实践教学环节和提高实践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劳动教学体系。

3.3 构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内涵,而教师的素质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新时代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教师,首先要具有深厚的劳动教育理念,内心热爱劳动,勇于创新,愿意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其次要具备扎实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劳动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老师通过广泛的学科知识学习,熟悉和掌握专业的劳动知识,做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最后,老师要具备较强的劳动教育专业实践技能。包括多学科的整合能力、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应用和创新能力等,发挥自身高效“指导教材”作用[10]。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一些应用型专业课程,鼓励教师多参与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科技人员帮扶企业行动、产学研合作、专业知识培训等,在企业实践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引进先进的工程师培养理念,提升教师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在劳动教育教师聘任、考核和评价等方面,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适当倾斜。针对一些高校短时间内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聘期长短结合、引培结合等多种形式加以解决。

3.4 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高校应依据国家相关文件,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学校、学生、课程三个方面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即学校层面,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将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等等纳入督导评价范畴,设计几个评价维度和督导评价点,以此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科学化设计,纳入学生发展培养目标之中。学生层面,教学管理部门牵头,首先要围绕劳动教育搭建一个常态化监测机制,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劳动素养发展情况。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第二课堂阶段性多元化评价,注重实践与过程的考察,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学习台账,客观记录大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实践课程。最后,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依据劳动教育监测机制和劳动教育学习台账,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综合测评、党员发展等,强化劳育激励制度。课程层面,具体教学实施部门(教学系部)牵头,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参与,从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实践等方面,确立成绩评定指标。对于过程和成果评价,学校可以根据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放权给各教学实施部门,任课老师在教学系(部)指导下,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实际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5 夯实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首先,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保障。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认真落实 “五育融合”总体规划和“大中小一体化”实施细则,“以劳健体” “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树德”,凸显劳动教育的责任与价值。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时间保障。劳动教育与专业课、公共课有着较大区别,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排课量少、教育时间难保证的问题。再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空间保障。劳动教育既包括校内学习的空间保障,也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空间保障,还包括一定的网络空间保障,形成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全方位空间保障体系。最后,要加强劳动教育经费的保障。劳动教育涉及到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各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确保其高效合理利用。

4 结论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接班人,劳动教育必不可缺。各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思想的重要论述,按照《意见》《纲要》具体要求,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课程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