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一”浸润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创新与实践①
2022-03-17陈中华
陈中华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精英,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拔节孕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是教育培养的最佳期。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1〕作为触及心灵、荡涤灵魂的政治信仰“开蒙第一课”——入党启蒙教育,能否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解答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夯实思想基础、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已成为评价其开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入党准备不足
一是学生结构相对复杂,部分学生自我意识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组成、结构相对复杂,生源多样性现象明显。他们强调自我,多关注自身利益,但常常忽略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
二是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通过对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研,大部分学生的入党愿望是强烈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但是,个别学生受某些思潮、因素影响,存在入党动机不纯的倾向,如投机型、现实型和模糊型等。
三是学生思维活跃,但不够成熟。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为“00后”,定式思维较少,思想活跃。但他们社会阅历较浅,没有新旧社会和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体验,加之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使部分学生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对党的历史、纲领、宗旨缺乏深刻认识。
(二)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一是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在内容上往往以单一的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形势政策教育、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实践〔2〕、学业职业规划等的结合,缺乏榜样的教育,使学生无法找到入党启蒙教育与自身的契合点。
二是教育方法形式单一。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在方法上以集中的宣讲说教为主,缺乏与学生在思想、情感层面的交流互动,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形式上,多限于理论讲座,缺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生的参与度不强,减弱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是对入党启蒙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在时间上,认为入党启蒙教育是仅局限于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的一次性教育,缺乏整体性、延续性,后劲不足;在思想上,对入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走过场”心理,缺乏规范、系统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措施;在实施主体上,认为该工作仅限于党务工作者或辅导员,缺乏全员参与机制,未能形成合力。
二、“七个一”浸润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涵与创新
以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靶向,本文提出了“七个一”浸润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
(一)内涵
“七个一”,即聆听“一”堂入党启蒙课、聆听“一”个红色故事、观看“一”场红色电影、学唱“一”首红色经典歌曲、诵读“一”次《党章》、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递交“一”份入党申请书。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一”,并非实数,而是一个虚数。“浸润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既定的教育目标,创设“全程浸润”环境,将最新党员教育观念融入入党启蒙教育全过程;〔3〕在教育过程、教育手段和教育载体中调动一切有效的育人元素,〔4〕使学生浸润其中,帮助学生习得知识,获得感知和经验,实现对其价值层面的引领和内心世界的影响,最终实现政治认同。
(二)创新
一是贴近学生特点,坚持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思想发展现状为依据,以学生的获得感、认同感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5〕,精准把握学生成长发展(学业、就业、心理、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侧”,不断丰富并优化入党启蒙教育的“供给侧”。〔6〕制定教育策略、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育过程,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将入党启蒙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既做好宏观引导,也做好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微观教育。〔7〕
二是突出“立体化”,坚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将传统课堂式启蒙教育延伸至课外,突出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七个一”为载体,通过显性的学习、体验,隐性的感悟、思辨等活动,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多形式、立体化入党启蒙教育;以“浸润”为手段,从内容浸润、环境浸润、情感浸润、活动浸润和语言浸润五个方面,增强教育的感官性与互动性,使入党启蒙教育不再枯燥乏味,实现多角度浸润学生心灵,做到“内化——外化”双构建,提升教育成效。
三是遵循认知规律,坚持教育过程的渐进性。人的思想具有反复性,一种思想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一种持续长久的影响力。“七个一”浸润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认知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将集中教育与常态化浸润教育相结合,打造进阶式提升的启蒙教育体系,经过专题辅导、朋辈引领、因形而活、因势而进四个阶段,进阶提升、价值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和初心领航五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和熏陶学生,进而实现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选择与融合,完成由认知到认同、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三、“七个一”浸润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践
(一)专题辅导实现入党“早启蒙”
聆听“一”堂入党启蒙课。举办“端正入党动机,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入党”系列讲座,给大学新生上好入党第一课。入党启蒙教育党课内容具有其内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价值观导向,不仅要求学生要将这些知识、规律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8〕坚持突出“重点”,内容为王,精心选择和组织党课内容,将党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将党的先进性、组织性和纪律性贯穿于每一次党课,让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知识、掌握入党要求、熟知入党程序,引导青年学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朋辈引领实现入党“早吸引”
聆听“一”个红色故事。发挥身边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大学生成长故事分享会”,组织优秀大学生党员和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与新生面对面,以大学生熟悉的语言,讲述青春奋斗故事、交流学习经验心得,用学生身边可见、可感、可接触的榜样人物和事迹案例激励和引导新生正确开启大学生活。他们不是“说教者”,而是学哥、学姐,是可以与新生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知心朋友”;他们以自身坚定的信仰追求、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使新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在共鸣中增长知识、受到启迪,〔9〕坚定理想信念,奋发进取。
(三)因形而活,实现入党“早教育”
观看“一”场红色电影。结合“四史”教育,组织新生观看红色电影,重温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历史,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历程,学习他们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情怀,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观影结束后,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召开主题团会,结合电影内容,畅谈观影体会和感受,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的大格局、大情怀。
学唱“一”首红色经典歌曲。利用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组织新生学唱红色歌曲,激发青年学子内心深处对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追求。举办“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华彩青春”主题迎新文艺汇演和纪念“一二·九”运动红歌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激励他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奋力开启人生新征程。
诵读“一”次《党章》。遴选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党员等围绕《党章》进行研讨,结合学生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深入新生班级,带领学生诵读《党章》。逐字逐句逐条地研读与对重点内涵的解读,在深化新生对党章的认知和理解的同时,也使党员师生共同经历一次思想的再教育与党性的再提升。
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入党启蒙教育的实效性,组织新生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他们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帮助他们树立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入党初心,同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使入党启蒙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四)因势而进,实现入党“早培养”
递交“一”份入党申请书。经过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入党启蒙教育,大学新生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一”份入党申请书。党组织召开入党申请人交流座谈会,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与入党申请人及时进行谈心谈话,给予他们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
四、“七个一”浸润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实施的师资保障
一是教师对理论的真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0〕只有教师先真信,才会真心去研究、去体会、去传播,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1〕
二是教师对育人工作的真爱。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教师真爱这项育人工作,才能为学生付出真心和耐心;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想得实,聚焦新的实践提出新的课题,集思广益、不断创新,做实做细做好入党启蒙教育;才能将入党启蒙教育打造成学生真心亲近、真正信赖、终身受益的理想信念“启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