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粉丝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2-03-17张楠
张 楠
(嘉应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裕。当下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更使得人们的日常社交和娱乐生活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总体网民的规模达到了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10.07亿,总体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1.6%[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不断接触、接受和创造新鲜事物,也促进了一系列新事物、新群体、新产业等的萌生,由此“粉丝”以及“粉丝经济”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粉丝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和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从娱乐行业中脱颖而出,并逐渐延伸覆盖到了服务、销售、文化等多个领域。商家、企业和品牌方纷纷抓住机遇,通过为某个或多个粉丝群体提供个性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巨额盈利。粉丝凭借其群体庞大数量和非同寻常的购买力和影响力,对市场带来了极大影响,吸引了各行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粉丝经济”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和负面影响。
1 “粉丝”及“粉丝经济”
“粉丝”指的是由一群拥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组成的特定群体。根据其兴趣爱好的不同,粉丝们喜欢的可能是某个个人、组织或机构,也可能是某种概念、某个形象或某类活动。通常,他们会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跟踪关注对象的动态,经常自发为喜欢的对象组织线上线下的各类支持性活动,该类活动粉丝们通常称之为“应援”。粉丝们关注、追随、模仿和自发组织应援活动等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经济行为,逐渐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产业链。随着移动设备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无距离限制,粉丝群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引人瞩目。在粉丝大量“应援”需求的推动下,催生了这样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粉丝经济”。“粉丝经济”泛指在粉丝和受粉丝喜欢的对象的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不断提升客户黏性,以被喜爱的一方的口碑营销的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2]。
“粉丝经济”是一种将粉丝与所关注的对象相互联系的经济模式和一种新兴的产业链,它的商业运作主体是明星偶像、网红、品牌或企业,基础或对象即是他们的粉丝。该模式依靠粉丝对于明星偶像、网红、品牌或企业的关注度,有意地制造和增强用户黏性,从而持续大量地获取经济效应。从本质上来说,“粉丝经济”其实是一种情感经济,情感态度追求是其核心。企业通过利用明星偶像、网红、品牌或企业的影响力不断吸引消费者,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崇拜、信任、追求、模仿等的心理状态,提高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甚至于不需要花费太多推广费用,就能够达到提高销量的效果。可以说,“粉丝经济”在数字化时代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就是能用最简单且实惠的方式获得超高的营销效果。
2 当前“粉丝经济”的发展现状
2.1 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效益可观
近年来“粉丝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吸引了众多资本方的青睐。早期的“粉丝经济”主要指粉丝对与明星偶像等主体相关的实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以及该类消费行为带来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如粉丝大量购买明星偶像演唱会、见面会门票享受相关服务,或购买明星偶像唱片、影片、周边产品等,持续走高的需求带来相关服务部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部门的效益,从而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明星偶像的相关活动、产品、服务等的制造产出方当作供给者,那么粉丝就是消费者,他们愿意为明星偶像的各类产出即明星偶像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买单[3]。“粉丝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消费者们对于该类产品的需求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超过供给,且消费者们对该类产品的价格相较其他产品而言总体不敏感,即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同时消费者们对于该产品的竞品将有较长一段时间内“不感兴趣”,总体而言,供给者对产品的价格调整以及竞品不影响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因此,站在企业或商家的角度,利用“粉丝经济”盈利的关键点就在于充分了解消费者,选对产品以及针对消费者定制产品,也就是要选择好“粉丝经济”的商业运作主体。
2.2 运营模式多样,多行业领域应用
根据商业运作主体的不同,当前“粉丝经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运营:明星偶像、“网红”为主体“粉丝经济”;选秀活动相关的“粉丝经济”;热门“IP”为主体的“粉丝经济”;企业品牌为主体的“粉丝经济”。受益于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购物和各类视频平台的繁荣发展,目前以上运营模式大都与电商营销相结合。企业谨慎选择并充分利用运作主体,提高自身关注度,吸引目标客户,抓住粉丝的心理,设计定制主体相关产品和服务,通过互动提高客户黏性,完成“粉丝”到消费者的转化。同时,企业利用粉丝消费符号大于价值的特点,专注于提高粉丝的消费体验和消费满足感,刺激引导粉丝重复消费,并通过粉丝自发的“口碑”营销,逐步扩大客户范围。
近年来,“粉丝经济”也开始应用于促进地方旅游消费、助力本土品牌转型发展以及文化推广等方面。如通过明星或网红旅游、探店等节目和形式提升地方知名度,吸引游客;品牌通过利用爆点话题、明星效应或利用自身粉丝社区提升知名度和关注度,获得企业长足发展或完成企业转型等。此外,在规范“粉丝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上,这种模式可以结合更先进的科技和手段更广阔地应用于市场经济以及协助解决一些社会性问题,比如,应用于助力农产品销售和农业发展、助力扶贫项目和公益项目、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中国传统艺术、工艺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推广等方面。
3 “粉丝经济”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导致市场失灵,扰乱市场秩序
“粉丝经济”模式当前暴露出来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就是导致了市场失灵[4]。在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经济体系下,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完全是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的,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各种资源将能够能到最优化的配置。但是在“粉丝经济”模式下,资源配置并不能通过市场运行达到最优解,出现越发明显的收入分配差距,负外部性等等市场失灵的现象。近年来媒体新闻关于明星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活动收入和片酬的报道屡见不鲜,与普通收入的粉丝们甚至是无收入的学生群体为购买明星周边产品、服务或代言产品而省吃俭用的现实状况形成强烈对比,引发群议群怒,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粉丝经济”背景下由资本号召和运作下的各种流量和数据比拼,引发了各种不正当竞争,造成行业垄断。被资本“流量论”“数据论”洗脑下的粉丝盲目大量购买,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3.2 缺乏理性,引发各类社会不良效应
“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利用粉丝们的情感动因进一步开展精准化营销,鼓励带动粉丝消费行为获得盈利。粉丝们的消费决策大多无关产品本身性能效用和品质,只为通过购买“付出”与其所追随的对象之间建立起虚幻的利益联系从而获得情感认同和心理满足。因此粉丝的消费行为往往是冲动的,非理性的,且在粉丝群体KOL的煽动下粉丝消费行为往往是重复的,而当下的大多数粉丝,作为年轻一代甚至是学生群体,其收入并不足以支撑这种长期高强度高频率的消费,于是引发了超前消费热潮。近年,关于粉丝利用各种小额贷款甚至裸贷等方式筹资购买或应援明星偶像的报道层出不穷,可以说,“粉丝经济”模式引发和助长了年轻一代不健康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形成,宣扬不良消费习惯,带来了负面的社会效应。
此外,明星偶像们看似轻松获取的高收入,以及各类选秀节目中选手一夜之间从普通人成为台前光鲜亮丽的明星等的实际事例极容易给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们的人生观和发展观带来负面影响,让他们产生不劳而获的扭曲心理或盲目追寻不适合的理想目标。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寄希望于通过哗众取宠、制造或利用爆点话题等方式吸引关注,以期一夜成名,流量变现,轻松获取利益。令人咋舌的虚假故事层出不穷,“反转”不断,欺骗误导了大众却获得了大量关注和流量,无本万利,更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