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3-17宗惠乾易永锡
李 超 宗惠乾 易永锡
(1.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2.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由此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抓手。《国际金融学》是建立在更加强调中国国情特征基础上的国际金融学教材。
《国际金融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师不仅要发挥课堂的专业性,从国际金融学的角度对国际事件与议题进行深入剖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也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在课堂中通过思政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 《国际金融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思政形式主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政教育元素包括其理论知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全过程中,更加强调中国国情特征的课程教学内容。
2020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球,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世界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国际经济市场的交易大幅度萎缩减少,国际进出口贸易、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利率市场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提升国际金融学课程育人的能力,课程组教师应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和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实际,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以开放经济为背景,让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在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国际金融学理论思考国际金融现实、判断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能力,培养学生以系统的思维看问题。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讲解国际金融时事热点,教师应该要特别提醒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立足中国立场开展相关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国际经济金融政策规则制定及治理实践当中所表现出的大国使命担当,深入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
2 《国际金融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既有理论,又有实务。它以我国国情为基础、以核心变量汇率为工具,构建了中国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模型,从货币角度研究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实现问题,与国际时事、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关联,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二是国际货币流通,三是国际资金融通方面,四是国际货币制度与国际金融机构方面。
近年来世界金融危机多次发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掌握金融理论及金融知识的现实意义,也充分体现了国际金融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等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金融领域专门业务与技术,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国际金融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从事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投资等岗位奠定基础。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国际金融学》课程更应将课程思政目标置之首位,在课程中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 《国际金融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3.1 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如在讲金融全球化的内容,部分结合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在讲货币局制内容,结合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以及“一国两制”“一个中国原则”,增进学生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在讲解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时,可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指出金融危机是由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本的冲击,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等原因引起,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扩宽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
3.2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在现代社会,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也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那么,教师在讲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建设内容时,可以通过列举“督办一批、通报一批、公示一批、制裁一批”的案例,来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通过真实案例说明诚信担当不够就会导致“自掘坟墓”。所谓“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不论境内境外,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也警醒学生珍惜个人信用。
3.3 国家经济政策
如在讲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启示,结合教材理论和新闻内容,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政策安排,我国金融业在实体经济大规模逐步向低碳、零碳转型,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4 职业操守及法治意识
由于国际金融学的学习主要是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服务,那么未来与国际金融学课程相关的职位,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学生应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因此,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课程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相应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在现实金融市场活动中,发生过很多次重大金融危机及金融诈骗案件,这一系列的案例要求我们,在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必须要遵纪守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金融专业素养和金融危机防范意识。以诈骗案例为切入点,讲解金融危机方面的内容时,适当地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警惕,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4 《国际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4.1 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运用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组合与叠加,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形成好学、乐学的习惯。教师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节点和时机,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将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市场、外汇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融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及国际货币体系等课程内容与理想信念、品德修为、文化自信等内在融合。注重启发式、融合式、讨论式教学,依据《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宏观性和综合性特点探索运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多元教学方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教师队伍水平有待增强
课程思政=(教师+专业内容+思政内容)+学生,即任课教师把自身摆进课程建设之中,将自身优良的师德、师风、师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未来金融人才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金融人才。落实教师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凸显育人功能。
对于《国际金融学》这一课程,任课教师除了要精通金融学学科体系内容,掌握储备通识性知识、主动了解国际金融时事、关心国家大事以及国家政策,丰富自己的思政教育元素,更重要的是将人文价值、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价值体系和专业素养等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以及国际金融学课程如何及时反映时代特征,及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相吻合。如讲第四章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短期调节,即我们在构建合适中国国情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框架时,既要从国情出发,又得充分利用西方经典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正确思辨能力,使其感悟中国特色,正确看待西方理论的作用与局限性;讲第八章金融全球化下的国际协调和发展时,结合金融全球化背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给一国的内外均衡造成压力,只有依靠国际合作和协调来减少冲击,树立学生全球化眼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积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教师还应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灵活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扬长避短,充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日常教学之余,金融学教师可以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技巧,合作设计课程,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现代金融专业人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青春能量,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3 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
进一步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观念,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采用讨论式教学。跟紧时政,追踪一些国际新闻、时事热点、财经热点以及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讨论,让思政元素鲜明活跃起来。注重互动交流讨论,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能逐步了解汇率基础理论、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金流动等内容。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案例背后的思政道理,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课程。其次要求教师多尝试钉钉、知到、翻转课堂以及网上直播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多学习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使思政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接地气。
4.4 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要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制约机制,落实鼓励激励机制,践行“高效课堂”。创新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没有健全相应的激励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教师就会缺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职技能和未来就业水平业(比如投行、PE、VC、信托、投资、证券公司等岗位)。此外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等制定中,要加入思政部分,来反映学生对文化、道德、信念、价值等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同时有助于教师今后的教学反思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的考评需要增加思政内容,这样才能准确衡量教师在国际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方面的教学水平,推动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也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水平。
特别是在教师思政考评制度上,要求课程任课教师定期收集收集所教班级学生反馈信息,动态跟踪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与此同时成立课程思政督导小组,由督导小组深入课堂和学生之中了解思政教学效果情况并向任课教师予以反馈,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以及督导的反馈意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做到“课程章章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确保每一位老师做好立德树人责任田上的责任人。在教师教绩考核中,将思政教学效果考评放在首位,考核结论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对于偏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制”。
5 结语
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将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充分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最终达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人才培养发展的目标。此外,要加强培养每一位金融学任课教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做到与时俱进,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质量,能使课程思政改革发挥长效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