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22-03-17朱小会
朱小会
(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 重庆 401331)
0 引言
“新文科”这一概念始于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对掌握综合性跨学科知识的人才需求供不应求。如何将新技术融入传统的文科课程中呢?毫无疑问的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与文理交叉是一条捷径。“新文科”建设的这一思想首次出现在我国是在2018年。2019年,我国教育部、科技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正式提出启动实施发展“新文科”的建议。新文科旨在打破传统文科模式,无论是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的问题,还是人与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文科内部融通、文理交叉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创新性和融合性等特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影响力的学科体系是新文科发展的使命。众所周知,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泉,也是学科生命力的动力和精髓,新文科建设需要着眼于中国实际,面向未来,着力学科转型与升级。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良工具和便捷的方法,例如大数据技术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不仅需要文科内部,也需要文理工多学科交叉、渗透,从而带动文科及新兴学科不断发展。
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2019年4月29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建设发展“新文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理论体系创新,二是深化专业改革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三是加强课堂革命打造“金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也为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校经济系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两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专业课程有近90门(含专业选修课程)。对应新文科提出的无论是加强课堂革命打造“金课”,还是提升专业建设质量,都毫无疑问地落在了专业课程这一承载体上。针对此背景,本项目拟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问题,以期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契合我校“三性一型”(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1 应用型本科经贸类专业课程简介
应用型本科经贸类专业课程一般都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同组成,各大高校专业必修课严格按照国家经贸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专业选修课根据学校或地域特色可灵活增减。下面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例进行介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跟时代变化,邀请校内外专家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修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通识必修有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通识选修有人文社科类、大数据智能化类和四史类)、学科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专业教育课程(包含专业教育必修课和专业教育选修课)以及第二课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共四部分。其中,专业教育选修分为六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在不同组别选修一定学分,优势在于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例如国贸专业选修1组开设报关实训、海关业务与管理、跨境电商数据分析、跨境电商运营综合训练等课程,适合有意愿在跨境电商行业就业的同学选修;专业选修2组开设国际经贸规则、“一带一路”经贸地理、世界经济概论、中国贸易发展史等,适合有意愿考研同学选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服务贸易、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2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运行已十五年,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教学成果,多人次获得重庆市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获批重庆市一流课程1门,1人次获得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获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以上,其中有20门专业课撰写了课程思政教案。但是,我们仍然发现还存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课程育人目标不明确;信息化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不够等问题,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1)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课程育人目标不明确。目前极少数经贸类专业课程(如国际商务、政治经济学、商务统计学B、国际服务贸易、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所融入,但是融入度不够,显得生搬硬套,而且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尚显不足,大部分其余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尚未挖掘。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具有什么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什么才能?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如何助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经贸类专业课程对上述问题缺乏思考,无法回应,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2)信息化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不够。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无独有偶,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对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我院经贸类本科90门专业课中,采用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等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线上学时大于20%小于50%)的课程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专业课程仍以传统线下为主,未充分发挥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3)没有充分融入新技术、新知识。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长期固化,内容陈旧,知识更新度不够,无视时代特征以及学生诉求的变化。以《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外部性理论等知识在其他课程里已经涉及;而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政府间财政关系、民生财政等却没有纳入教学内容;如2016年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比例发生了变化却未及时更新等等。
(4)没有做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过去专业课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但是大学专业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长期科研、教学两张皮,科研占据了老师大量的时间,从而在研究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力不从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取得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转化到教学中去,没有真正做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
(5)教学方法单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略显不足。经贸类部分专业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商务统计学、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等,本身概念相对抽象,推理过程相对冗长,模型设定相对复杂,学生的数学修养如果比较欠缺是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的。正因为如此,老师上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变成“低头族”。如果老师能够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注意力,及时对学生表现予以反馈,必将大大提升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6)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非标考核数量不足。目前经贸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进行,大部分课程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平时成绩占比过低,部分专业课程平时成绩以项目或小组形式完成,无法体现组内分工,且授课教师是唯一的评分主体,有失公平性。非标准化考核是未来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在经贸类专业课程中采用非标考核的课程屈指可数,数量上严重不足。
3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建议
针对上述课程思政元素不足、教育信息化不够、教学方法单一、非标考核数量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树立课程门门有思政的教学理念。经贸类专业课拟成立多个课程群,课程群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习研讨、工作坊或云上教研室等活动,群策群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充分研讨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中国案例、理论的介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适当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创新,对发生在身边的现实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难点痛点,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介绍经济理论与方法时,要注意强调理论与方法的适用性,当条件发生改变时,理论和方法是否有不同的解释和变通,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树立“一起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2)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势不可挡,专业课教师应主动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以线下课程为主的老师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转变,以混合式课程为主的老师逐步向线上课程转变,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学习通等平台建课,注意数据的收集以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存档,为申报一流课程做好充分准备。
(3)优化与充实教学内容。优先选择基础理论、研究范式紧贴现实经济社会以及理论、实际操作与案例并重的权威经典教材,教学内容应作适当优化与补充:首先,精选专业课程理论与分析工具,夯实基础内容。其次,删除课程中部分与其他课程有重复的教学内容,如《公共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及其主要表现等内容与《微观经济学》内容有重复。再次,更新并补充部分新内容,如公共收费问题、政府间关系专题、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效应等内容。最后,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情况,加强案例教学与实践。
(4)科研促进教学,回归教育初心。作为专业课程教师,首先应树立科研促进教学,回归教育初心的正确观念。不能重科研轻教学,为了与时俱进,更好地教好学生,也不能不搞科研;认清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反哺教学,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将取得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初心。
(5)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把鲜活的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带入课堂,学生身临其境,代入感极强,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高。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运用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包括雨课堂、慕课、学习通等;课堂分组,分工又协作,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翻转课堂让学生当老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外实践参观实现课堂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高度融合。
(6)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加大非标考核力度。可适当增加学生互评和其他教师评价。例如,在学生汇报展示环节,其他每一位同学都要给展示者评分,评分标准可由老师指定,然后把所有同学和老师评分的平均分作为该同学的平时表现成绩。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作业,老师对组内分工并不完全了解,因此给组内每一位同学打相同的分数有失公平性,可由各小组长对组内成员的贡献度进行分配,然后老师根据小组作业完成质量结合组内成员的贡献度来给每位同学评分。可以邀请教师团队成员进入课堂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评分,最后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分、学生互评、其他教师评分共同组成,增强分数的公平性和可解释性。根据课程性质,适合采用大作业、方案设计等非标考试的尽量采用非标准化考核,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在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应从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树立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的教学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优化与充实教学内容、科研促进教学,回归教育初心、实现非标准化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培养出跨学科、应用型、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探索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基本理念,实现“专业育人+课程育人+教师育人”的全员全过程教育思想内涵,是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