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研讨

2022-03-17陈丽红王莉莉杨哲婷薛蕴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学影像微课

陈丽红 王莉莉 池 桢 杨哲婷 薛蕴菁 孙 斌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 福建·福州 350001)

1 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飞速发展,国家政府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面向2030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已经带来了教育形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乃至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不断变革[1]。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二级临床学科[2],具有涉及疾病内容多、解剖结构难记等特点,加上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的多样化及差异化,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具有一定局限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微信是信息化的产物,是广为接受的新型交流方式,尤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给网络化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3]。目前移动终端的分辨率不但能满足医学级图像显示,这利于便捷、清晰显示病灶特征,也利于同学们随时随地学习,具有其他网络教学资源不可比拟的便捷性,介入性和传播性。因此,增加微信这样的新型沟通传播工具,并应用于影像学教学有着现实意义。通过托微信强大的功能,让课堂学习效果能够得以持续,弥补现有面授教学中的不足。

另一方面微课程设计是一套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注重微课程内容的目标性与连贯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有着不同的教学设计。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内容小而精,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够充实、辅助教学内容,很好地补充和拓展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束缚,实现了真正的开放式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影像学科的发展。

由此,本课题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为微课、微信平台与医学影像诊断课程的融合及类似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 混合课程的总体设计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混合课程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教学设计。因此混合课程的总体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教学目标导向化原则

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课的基础上设计混合教学模式时应始终围绕《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通过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进而确定课程执行的教学目标;通过学情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而指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教学;同时该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需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联系。

2.2 教学内容适配化原则

混合教学模式在内容设计上要适配化,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虽然是“碎片化”知识,但仍然有其自身的系统性,需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可将《医学影像诊断学》每个系统内容分解,对课前、课中及课后讲授内容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内容分析决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并通过分析重难点合理安排针对性教学。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把已学知识和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以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2.3 教学方式协调化原则

教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多样化,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视频、作业、讨论、实验、测试、问卷等,需注意扬长避短,相互协调、发挥协同效应。

2.4 教学主体明确化原则

注重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习资源以微型化和脉络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汗学院的课程统计及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4]。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学》微课视频的时长及微信公众平台上所上传的阅读材料或精品文章不宜过长,使知识点的呈现更加脉络化清晰化,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

3.1 《医学影像诊断学》微课设计

影像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应该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影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耳有所闻,眼有所观,强化直观教学。根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理,选择短小精悍且包含知识要点的材料,保证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但是小结构的视频内容需要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将某一个器官系统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微课程,这样才既能保护原有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能更好地增强学习者的“粘连度”。

微课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最终的表现形式是由媒体设计决定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形式:其一,课堂实录型视频,其拍摄和编辑与传统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方法类似;第二,内容演示型视频,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屏幕录制软件与PPT相结合的制作组合。其三,电子黑板板书型视频,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电子黑板系统,教师通过手写板书的方式来带领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微课脚本设计阶段就认真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借助文本、图形、动画等优势,形成一种在动能上更完善的体系,使得教学模式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形式多样、为学习者带来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

3.2 微信公众平台设计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具有三大基础功能:通讯类功能、平台化功能和支持功能。本研究依据这三大基础功能进行平台教学模块的规划设计。通讯类功能基础功能分类为:好友聊天、微信群、朋友圈,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资源共享、资源发布、交互互动;平台化功能基础功能分类为:用户管理、自定义菜单、自动回复、订阅推送、收藏等,在教学中等作用包括资源发布、检索、共享及储存。支持功能基础功能分类为:云储存、扫描二维码、第三方平台连接,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资源储存、资源检索、资源共享。

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的特性,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5],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微信公众平台支持教学的设计框架。在设计时应充分遵循菜单界面简洁化、交流互动及时化、学习资源微型化以及功能模块独立化原则。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医学影像诊断小讲堂,学生在菜单栏可查阅“订阅推送”“资源检索”“教师答疑解惑”以及“小组活动”等资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个性化的辅助教学也可通过“语音—文本消息”实现。通过微信平台可将多媒体课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任务发布给学生,也可以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做到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有限的课堂得以无限的扩展,既提高了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提早形成临床思维结构[6],同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此外,利用第三方平台的便利性,学生可将平台所发布资源储存在云端,或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实现知识点的多渠道共享[7]。

3.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3.3.1 前期分析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备——针对《医学影像诊断学》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依据需要学生课前掌握的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影像表现、鉴别诊断等相关知识以及需要课前预习的知识,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设计、制作课前微课。使用“微视”或者“百度云”网络存储工具;习题、大纲、讲义、病例等资料的分类储存: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或第三方链接“百度云”等储存工具。

3.3.2 课前自学

学生课前自学活动包括观看微视频、进行习题测试、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病例或问题讨论。教师上传微课、PPT及相关教学材料后要经常关注,对学生遇到的疑问及时回答并予以解决。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记录,并相关内容制作在课堂教学课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讲解。

3.3.3 课中学习

以前由于时间原因,在影像诊断课程上更多是学生短暂观看后,教师讲解典型征象,学生发言少,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阅片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详细介绍病变的非典型征象。课前微课及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仔细地阅片、分析,不解和疑惑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得到解决。同时,通过课前自学,学生针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解剖、病理、生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复习,因此传统课堂讲授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重点讲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课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更具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缩短了讲授时间,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不再被动地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得以实现。

3.3.4 课后学习

挑选本节课重点难点内容、拓展内容及前沿知识,针对重点进行标注、解释,使学生可以根据标注、解释,对照自己的分析,找出分析正确和错误所在,制作课后复习型微课,推送至微信平台。然后,课后复习型微课及微信平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消化课堂知识,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领域。课后可使用“实时对讲机”进行实时讨论,或者使用“语音输入”可以将师生的发言转化成文字,便于保存。

4 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应用效果评估设计

教学评价是对一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混合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评价标准可以采用传统教学评价和网络教学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具体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块。形成性评价[8]是持续观察、记录和反思学生学习全过程而做出的发展性的评价。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课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内容分析、累计关注人数、学习者的图文阅读量、信息转发、分享、收藏的次数等。总结性评价,即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通常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9]。总结性评价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较广的测验范围,通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可根据试卷及纸质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教学平台应用效果的评估。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1)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果考察,如:期末理论成绩。(2)学生对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态度,如:混合教学模式接受度,学生综合能力变化方面的态度等。(3)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评估,包括:课程设置满意度评估、教学模式满意度评估、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估等。

5 结语

当前,现代化影像诊疗技术和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也给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实现新型模式和传统方式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品质的专业人才,是广大医学专业院校及教师们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学影像微课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出版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正式出版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医学影像专业放射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