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与德育导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2-03-17晁伟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师辅导员协同

晁伟胜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近年来多个关于辅导员管理要求的系列文件不断出台,体现了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发展问题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针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困难,对于辅导员转变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现状

1.1 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九条工作职责。但是实际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远远超过了要求,首先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辅导员带班人数远超教育部规定的比例;其次部分辅导员身兼数职,有的辅导员甚至担任机关或学院的行政职务,工作内容不仅涉及学生学习等日常管理,在学生管理上的精力难免出现力不从心;最后学校安排的与辅导员职责不相符的工作也由辅导员去督促落实,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量,导致权责不统一。

1.2 对辅导员重视程度欠缺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学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针对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聘用方式、待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待遇。但是学校领导在落实《意见》要求时畏手畏脚,不敢担起相应的责任,各项奖励机制落实不到位,使得辅导员的薪资期望与劳动量形成了明显的反比,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2]

1.3 辅导员管理模式较为传统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中间有部分学生来出自农村家庭或者贫困家庭,他们的自尊心较强,在思想和行为难免会出现偏颇,导致给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在政策激励保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以及负责带班管理且带班管理人数较多的原因,如果在管理中没有通过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那么便会在出现麻木、力不从心,甚至会产生职业懈怠,无法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 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原因分析

新时期各个高校都在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但辅导员与德育导师协同育人的培养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交流沟通上都存在不协调现象,导致协同育人理念并没有在实际中得到真正发挥其效果。

2.1 适应育人改革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主要工作内容和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工作,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质量会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会通过潜移默化形成影响。传统的辅导员的管理方式无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专业课教师“只管教课、不管其他”,所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改变,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不能再沿用传统低效的管理工作模式,而是应从辅导员个人管理向与德育老师协作进行管理模式转变。基于此,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创新协同育人管理,这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以及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和谐健康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

2.2 协同育人规章制度不健全

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价值引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并没有建立辅导员与德育导师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和德育导师协同育人的引导力度不够,再者双方在培养学生的思想理念上缺少协同育人热情和协同育人观念,平时缺少交流的工作管理机制和交流平台,导致不能深刻认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2.3 互联网对辅导员工作的冲击

新时期下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更加注重创新与求变,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所引起的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特点,其中夹杂的拜金、暴力、享乐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目标的正确树立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产生了重大冲击。这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各种参差不齐信息的输入,改变大学生对辅导员的看法与态度,认为平时的管理工作过于枯燥且反复的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关系中不和谐。面对这一挑战,高校辅导员只有与德育导师加强日常沟通,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形式,两者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与价值引领,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4 协同育人是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手段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优化和完善。目前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要求几乎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各方面,但从实际看高校辅导员现实工作开展中日常事务管理占据了较大部分,而且由于学校和社会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责定位和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导致辅导员需要承担很多额外工作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辅导员与德育导师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制度机制,不仅能够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能够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被人所熟知,提升辅导员的荣誉感,保证队伍稳定性,对于建设出高素质学生管理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强协同育人工作思路

3.1 建立德育导师约束制度

高校配备德育导师的初衷是协助辅导员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分担辅导员老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压力。但是实际工作中德育导师一般都是由专业课老师担任,几乎所有的德育导师只在初次班会上与同学见过面,平时忙于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一学期乃至整个学年都没有和学生们联系,在平时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也几乎为零,在工作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制度,就如同专业课老师每人都有自己规定的教学任务,德育导师在每学期也都要有自己相应的任务额度,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如果没有完成或者完成的质量形成不好的效果,学校应该予以谈话或者解聘,否则德育导师的设置就是流于形式。

3.2 健全合作交流机制

加强协同育人是辅导员与德育老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合理高效的协作育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与德育老师工作的积极性。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不够清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作不够,无法充分凝聚育人合力,如果辅导员和德育导师没有畅通有效沟通交流机制,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就难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内容,所以建立辅导员与德育导师的合作交流机制尤为重要。

3.3 对协作育人体制考评体系予以完善

德育老师在高校中从事专职任课教学工作,且部分都是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只是身份的转变,在工作经验上严重不足,无法与辅导员形成高校的合作模式,所以学校基于德育导师的成长才提供这样的平台。所以高校需要针对不同老师的需求完善协作育人机制。辅导员和德育导师在职业角色、思想价值引领角色等方面制订完善的协作育人机制,以此实现德育导师在角色发挥中的自我提升与成长。同时,高校还需要积极进行考评工作体系的完善,通过体系完善加强对老师的考评,为老师的进步提供参考,老师在角色价值发挥的过程中,自身面临的角色困境会显著减弱。

高校辅导员与德育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积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制度,它将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一种新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随着我国高校教学育人制度的改革完善,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导师辅导员协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