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届六中全会大思政背景下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各科教学之中的几点思考

2022-03-17任小利刘小勇李鹏熙任小平眭超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任小利 刘小勇 李鹏熙 任小平 眭超亚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重庆 40122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九届六中全会)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1]。《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1]。教育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今天的学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加强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新时代探索出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新路径和创新渠道,是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是构建和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如何将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落实,本文做如下几点思考。

1 明确立德树人目标

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综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它需要各类课程共同发力,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能够使其他各类课程和思政政治理论课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各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诚实守信的学风精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通识类课程中蕴含着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价值观、意思形态、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等。这些都是培养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发挥育人效果。作为课程思政主要载体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要明确教学的育人目标,强化教学的育人导向,立足校情、专业特色、行业背景,发现、探索、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学术特点,深入分析他们的理想追求、关注重点、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将学生模糊的、关注的、疑惑的讲透彻、讲明白。坚持按照立德树人具体目标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价值的判对、对理论的认同、对技能的掌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特色的育人资源,探讨如何将育人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情况形成深度融合式发展,创新打造出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思政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

2 改革立德树人方法

落实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目标必须注重方法的改革创新,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课程思政是一种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上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课程思政应结合专业特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困境、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教育,既注重整体教育,同时也注重个体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工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思想教育、人生价值的引领,采用学生更容易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途径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既是对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的整合,也是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环境、精神文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隐形课程。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教师形象、学术氛围等都有效的发挥着对学生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但育人要求一致,就是要把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3 挖掘立德树人元素

立德树人不仅要讲信仰、讲政治,还要讲智慧、讲思维。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需明确定位课程自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课程思政的核心观念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与专业相关的教育理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形式,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一致,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具有知识传授专业性、教育方式灵活性、教育主客体交流平等性、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性等特点,可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起到补充完善作用,可以将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融入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将价值观融于知识传授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能感受人文精神、文化自信、责任意识、爱国情怀等。课程思政暂时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其他各类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去进行探索,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功效。”[2]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盐”元素,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对接,在思想上、内容上、结构上都形成协同作用。在坚持育人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生态共同体,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

4 落实立德树人政策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教师。习总书记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在目标、内容、方法上下功夫,在政策上也应当大力支持。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首先应认真学习领悟习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相关政策文件方法,高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授课听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其次教务处应统筹协调教育资源,拟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加强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推广成熟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学校人事处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职称评审、师资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向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师倾斜。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要抓住课程改革的重点环节,准确把握课程特点,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为教育指明了方向,必须抓好后继有人大计,培养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就要求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能提升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与知识传授、技能提升、行为养成、价值引领等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时代大学生要具有奉献祖国、奉献人民、服务社会、勇于担担、尽职尽责的精神,要具有求真务实、分辨是非、知行合一、勇挑挫折的能力,要具有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状态,才能成就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人生。因此高校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目标,改革立德树人方法、挖掘立德树人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政策,通过课程思政认真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能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完成后继有人大计。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珠”育人